“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很多人可能對“囊螢照讀”的典故很熟悉,主人公車胤勤奮苦讀的事蹟流傳千古,成為後世很多讀書人效仿的榜樣。可是對於車胤的人生經歷及最終的結局,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那麼車胤究竟是何許人也?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車胤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車浚曾擔任東吳的會稽太守,父親車育官至東晉的吳郡主簿。車胤自幼聰慧機敏、相貌不俗,以識人見稱的南平太守王胡之看到他後,曾驚奇地跟車育講:“貴公子雖然年幼,但將來必定會光耀足下門戶,務必要讓他專心讀書,日後必大有作為。”車育聽後,心中甚是高興。

“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車胤“囊螢照讀”,堪稱千古佳話

要說車胤也的確是個讀書的“好苗子”,不用父親的督促,便每日裡勤奮苦讀。可是車家雖然世代為官,但家中卻是極為清貧,甚至連燈油都限量使用,所以車胤為了能在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捕捉到數十隻螢火蟲,然後將其盛入白色絲袋中,用它們發出來的光芒讀書。車胤不捨晝夜地苦讀,再加上天資聰穎,最終成為一個博聞強識、學富五車的大才子。

成年後的車胤不僅滿腹才華,而且相貌英俊、機敏聰慧,每次出行或與人談論時,經常能起到萬眾矚目的效果,由是名氣越來越大,極受當地士人的讚賞、欽佩。權臣桓溫在做荊州刺史時,因為聽聞車胤的名聲極大,便徵辟他為從事,並對他極為器重。後來,車胤又陸續擔任桓溫的主簿、別駕、徵西長史等職,在幫助他出謀劃策的同時,漸漸地在朝廷中打開知名度。

“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車胤不僅學識淵博,而且相貌英俊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及長,風姿美劭,機悟敏速,甚有鄉曲之譽。桓溫在荊州,闢為從事,以辯識義理深重之。引為主簿,稍遷別駕、徵西長史,遂顯於朝廷。見《晉書·卷八十三》。

魏晉南朝名士常以放曠不羈、瀟灑風流自詡,超級喜歡宴飲、長嘯和談論玄學,車胤自然也不能例外。據正史記載,在桓溫手下任職期間,無論是什麼名義的聚會,車胤必定會參加,並屢屢在其中成為焦點,以至於車胤缺席的場合,眾人都會略帶遺憾地說道:“車公沒來,這場聚會甚是無趣。”

“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權臣桓溫、宰相謝安等都很推崇車胤

等到車胤入朝為官後,宰相謝安每逢遊集之日,便會擺設筵席恭候車胤,由此可見他的性格(“時惟胤與吳隱之以寒素博學知名於世,又善於賞會。當時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雲:“無車公不樂。”謝安遊集之日,輒開筵待之。”引文同上)。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意圖篡位稱帝未果,病死在姑孰,車胤隨即被孝武帝徵拜為中書侍郎,封關內侯,由此進入朝堂做官。孝武帝喜好儒學,經常跟車胤探討“六經”中的義理,並在親自講解《孝經》時,讓他從事選取文句的工作,被時人視作莫大的榮耀。

“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孝武帝很器重車胤,不斷拔擢他

車胤因為才學、品行備受孝武帝的賞識,接連被拔擢為侍中、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吏部尚書等職,進封臨湘侯,並多年兼任國子博士之職,在朝堂內外的知名度很高,在宰相謝安離世後,被視作“清流派”官員的代表。然而沒多久,車胤便因權臣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的逼迫,最終丟掉身家性命。

司馬道子是孝武帝的親弟弟,在將宰相謝安趕出朝堂後,接替他執掌朝政(謝安不久離世)。然而孝武帝與司馬道子都嗜酒如命,經常無法理政,所以實權便落到司馬道子的世子司馬元顯手中。司馬元顯掌權期間,不僅排除異己、紊亂朝綱,而且飛揚跋扈、驕矜放蕩,引起很多正直朝臣的反感,尤其以“清流派”官員的代表、吏部尚書車胤為甚。

“囊螢照讀”的主人公,由貧寒子弟躍升為重臣,因反對權臣被逼死

車胤意圖揭發司馬道子,結果被其逼死

此時,由於司馬道子不甘心大權旁落,跟兒子之間矛盾很深,在這種情況下,車胤便與御史中丞江績一起,準備向司馬道子告發司馬元顯。不料計劃尚未實施,便被人舉報給司馬元顯,後者聞訊大怒,逼令車胤自殺,時在隆安四年(400年)。車胤自殺後,朝廷內外非常痛惜(“元顯有過,胤與江績密言於道子,將奏之,事洩,元顯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傷之。”引文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