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楊家將得益於,明代撰寫《北宋志傳》與《楊家府演義》 兩部長篇歷史小說。《北宋志傳》現存最古老的本子,是明萬曆年間建陽書坊餘象斗的三臺館刻本,現存日本內閣文庫。

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在宋史列傳中,楊業家族為北漢降臣。後隨潘美奉昭北伐,楊業被潘美軍中監軍王侁逼迫應敵。後怕楊業獨得戰功離開設伏的陳家谷口,未能及時增援。致使楊業被契丹兵所圍,率領帳下的將士奮力戰鬥,楊業身受數十處創傷,而身邊的士兵都快戰死,楊業還親手殺死上百人。他的馬受重傷不能前進,於是他被契丹兵捉住,他的兒子楊延玉和淄州刺史王貴也戰死在這裡。

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看到死去的將士和兒子楊業因而嘆息說“:皇上對我很看重,我本打算用討伐賊寇保衛邊疆來報答他,卻反被奸臣所迫害,致使國家的軍隊戰敗,還有什麼臉求活著呢!”於是楊業絕食三日而死。並非小說裡寫的撞李陵碑自殺身亡。宋朝皇帝聽說這事,十分痛心惋惜,下詔書說:“執干戈而保衛社稷,聽軍鼓而思念將帥。竭全力戰死敵寇,樹立氣節超過同類,不給以追悼而推重,怎麼能夠表彰忠義英烈呢!已故的雲州觀察使楊業忠誠堅定如金石,浩氣可激盪風雲。所選拔的隴上英才,本是山西的望族。自從委任他軍旅之事,他就一心思立戰功,最先率領勇猛的軍隊,以作為效力邊陲的力量,然而將領們毀壞了協約,援救的軍隊沒有上前。楊業獨自率領孤軍,被困在沙漠;其猛烈之狀,果然像暴風一樣迅疾,將士作戰,只有死戰,不想生還。探求古代的人,怎能做到這種地步!所以,我們應大舉善典,藉以表彰後世的忠心,魂魄若有靈,會明白我的含意。可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賞賜他家裡布帛一千匹,糧食一千石。大將軍潘美降官三級,監軍王侁解除官籍,發配金州;劉文裕解除官籍,發配登州。”

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鹹平二年冬,契丹騷擾邊疆,楊延昭當時所在遂城。遂城小而且沒有什麼防備,契丹攻城又很急,合圍攻城數天。契丹國主之母蕭太后督促指揮作戰,宋兵將士人人自危,楊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壯及百姓登上城上的矮牆,給予兵甲器械使之守護城牆。剛好天氣十分寒冷,楊延昭令兵士取水潑灑城牆天亮後,水全結成了冰,堅硬光滑,敵人不能爬上來。

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契丹兵於是瓦解退去,楊延昭繳獲敵人丟下的兵器很多。楊延昭以此戰功升任莫州刺史。楊延昭智勇善戰,他把所得的賞賜都用來慰勞軍隊,未嘗問及家事。他進出的排場像小軍官一樣,他號令嚴明,能與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敵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戰獲勝報捷,把功勞歸於部下,所以人人願意為他效力。他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軍畏怕他,稱他為楊六郎。到他死去時,真宗嘆息、悼念他,派宦官護送靈柩回他家鄉,河朔一帶人看到他的靈柩大都痛哭。朝廷錄用他的三個兒子為官。

宋史上的楊家將,楊延昭與楊文廣是真實父子關係而非祖孫

楊延昭的兒子叫楊文廣,討伐張海有功,范仲淹對其非常賞識置於麾下。再後隨從銅面猛將狄青南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