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還不盈利的互聯網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聯網思維”

2019年还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联网思维”

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本賬號!

作者 | 庾裡 | 來源:老闆手記 laobanshouji

2019年还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联网思维”

扭曲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往往光顧著“跑馬圈地”,前期憑藉較大的用戶量吸引融資活了下來,但最後沒有幾家能獲得成功。

2019年还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联网思维”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這20年,互聯網思維成了創業者口中不得不提及的一個詞。

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服務的兩大特點:

一是近趨於零的邊際成本,在互聯網平臺上,一個廣告由1000人看,還是10000人看,沒有場地的侷限,成本上幾乎沒有差異。

二是可以追蹤、檢索、分析用戶的一切網上行為記錄,根據用戶行為完善產品,調整服務等。

互聯網創業中常提到的“用戶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迭代思維”,就是從這兩大特點延伸出來。

用戶思維、流量思維在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商業”;大數據思維、迭代思維在說“根據用戶的行為,更新產品把體驗推向極致”。

總而言之,互聯網思維的精髓就是——留住用戶。留住客戶首先是吸引客戶,而吸引的方式大多一樣——免費、優惠

一是用硬件設備獲客,比如小米,通過售賣智能硬件,打開物聯網。

二是用線下的服務信息獲客,比如租房、出行、娛樂等,把線下的信息搬上網絡,但需要龐大的線下團隊去採集和維護信息。

三是提供線下服務獲客,比如共享單車、新零售,不僅在線上提供信息,還在線下提供服務。

在流量思維的影響下,互聯網創業者往往會優先考慮增加用戶,就算不賺錢甚至賠錢也要留住客戶,然後在想辦法獲得收入。

收入高於成本“就賺點錢”,沒有賺就像胡瑋煒說“當做了個公益”。

因此,秉持著這種扭曲互聯網思維的企業,前期憑藉較大的用戶量吸引融資活了下來,但最後沒有幾家能獲得成功。

2019年还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联网思维”

“用戶思維”讓互聯網公司不惜代價留住客戶,但對用戶的邊際效用沒有把握。

邊際效用通俗來說就是:消費者為一樣產品或服務最多願意花多少錢。

這不單取決於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還要看用戶的主觀判斷。

比如共享單車,單個用戶使用成本不止1元,但用戶只願意付1元,畢竟一趟公車才2元,這跟共享單車以“剩餘一公里”為切入口有關,最後共享單車公司沒有讓資源創造應有的價值,白白浪費了資源。

因此,企業不賺錢,其實是在危害社會而非“做公益”。

在商業中,利用消費者的邊際效用而進行售賣的案例並不少見。比如你預計著花200元買一束花,結果只花了150元,這筆交易就產生了50元的“剩餘”,假設一束花的成本是80元,那賣家就賺到了70元。

人們喜歡在心理預期外的“剩餘”,而賣方是可以創造“雙贏”感覺的。

單單靠燒錢吸引用戶,滿足了用戶“薅羊毛”的心理,卻沒有辦法增加用戶的邊際效用。

互聯網公司往往因為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極低,所以乾脆“免費”,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免費”。

用戶使用一個免費APP,實際上是把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給了它,互聯網公司通過賣給廣告客戶變現。人們購買視頻網站會員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只看自己想看的。

互聯網思維,並非顛覆商業法則,而是商業法則的另一種呈現。

也就是說,無論靠免費還是靠優惠吸引用戶,都要找到自己的“盈利點”,構建起長期的盈利模式,讓資源得到有效配置。

而不是在“用戶思維”“流量思維”的旗幟下,狂衝猛撞,不計後果。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收割了大量用戶流量的企業們,在互聯網寒冬中轉向佈局金融,上線金融放貸和信貸導流業務,來實現流量的變現。

2019年还不盈利的互联网公司,多是扭曲了“互联网思维”

商務合作請加 QQ:3506614436

商人讀書會

ID:shangrendushuhui

↑↑↑長按二維碼 一鍵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