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保險:區塊鏈上的"輕鬆籌"

導讀:可能我們並不討厭保險,更多的是害怕被欺騙。


談到保險,中國人大多還停留在一種微妙的處境下,尤其是聽到來自保險公司的電話便會情不自禁的想掛電話,事實上,保險真的有這麼令人討厭嗎?早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巴比倫王國國王就命令僧侶、法官、村長等收取稅款,作為救濟火災的資金,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保險最初級的思想,即風險共擔。而現代保險制度的誕生標誌是1384年,比薩出現世界上第一張保險單,此後逐漸發展出了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和其他保險,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保險。

作為國家而言保險事業的存在可以說是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外許多國家的保險事業發展的風生水起,無論是政府主導還是商業建設都可圈可點。當然,在國內,除了我們常見的"五險",以及被一些銷售代表偶爾誘導簽訂的不知名保險業務外,早年間大部分人對保險的認識還非常初級。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接入,保險業務的形態有了較大的變化,從以前傳統的幾大保險公司開始有過渡到互聯網企業的保險業態。

重塑保險:區塊鏈上的

譬如在接入共享領域後的"輕鬆籌",一改傳統的保險模式,通過金額眾籌的模式讓許多有重病患者但又無力支付醫療費的家庭可以獲得他人的幫助,並且助人者也會在社區中留下較好的名聲,以便自己的不時之需。因而,這種新型的互聯網非傳統保險模式的公司得到了資本和用戶的青睞。

而在2017年6月輕鬆籌3.0本版本上線,公司引入了區塊鏈技術為業務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依託區塊鏈技術,其平臺的全部籌款數據進行了公開,從而打造透明公益的陽光鏈。該平臺應該是國內對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做的較為出色的平臺,並且合理的利用了區塊鏈技術可追蹤數據源,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平臺上的眾籌者可以知道自己捐出錢的去向,這樣極大的減少了傳統互助平臺對於金錢流向的疑問。

按照官方的說法,通過引進區塊鏈技術,用戶在輕鬆籌平臺的任何有效操作都將會被全程記錄。例如,用戶可以追蹤自己的捐款是否到達了醫院或者患者手中;如果基金會等公益組織也接入了"陽光鏈",則可以看到基金會是否已經撥款,或公益服務是否得到了實行;包括被救助人的信息、醫療過程、保險賠付等都能被一一記錄下來,且一旦記錄都無法被篡改,不僅讓捐助者和支持者更加放心,也讓公益環境更加的公開透明。

重塑保險:區塊鏈上的

輕鬆籌網站"陽光鏈"截圖

輕鬆籌的做法被區塊鏈界認為是業界的一股清流,作為區塊鏈項目既不開發自己的Token,也不大肆宣傳自己在區塊鏈領域的應用(媒體主動報道除外)。而是低調的在佈局半年後悄悄爬到了該領域的尖端,連清華海峽研究院大數據中心主任王熙也認為,輕鬆籌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互聯網頂尖技術的應用,是互聯網+健康行業結合的良好典範。並且符合2016年工信部發表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中的應用觀念。

透過平臺數據我們看到其註冊用戶在短短三年內已經突破了1.94億,如果數據來源沒有問題,可以簡單的設想該平臺覆蓋的用戶已經佔據了國人的七分之一,而截止到2017年底最新互聯網用戶數據為7.72億,可以說覆蓋到了互聯網用戶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如果以保險業務為例,出了國家的保險業務,這樣龐大社群的形成實在令人驚奇。同時美國著名創投研究機構CB Insights發佈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250強榜單,輕鬆籌作為大健康領域唯一一家企業強勢入選。

當然,從目前區塊鏈的發展和應用前景來說,類似輕鬆籌這樣具備了實際落地應用的公司在業內還是比較少見。無論是保險業務還是偏向於公益的眾籌,輕鬆籌似乎在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自己的數據王國,而作為用戶的我們卻也心甘情願的將這些數據"借用"給平臺。我們也不妨想象一個場景,通過輕鬆籌的用戶在區塊鏈的時代里正在建立起自己的"信用評價體系",而這有可能會改變目前保險和公益的形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