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如果說有哪一本書可以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經典,那麼首當其衝的必然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但往後再數一百年,馬克思的《資本論》則反向的告訴我們,來也資本,去也資本,匆匆的也是資本。

而再往後的一百多年裡,資本搭著科技和商業的發展,飛速前進,透過下面一張有趣的圖我們可以發現,人均GDP從《資本論》以後開啟了一輪大牛市,保持著45度的上揚,並且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巧合的是這樣的增長與另一個數學公式指數函數(y=a^x)不謀而合,至於指數的力量,“棋盤麥粒”故事已經展現出了真正的魔力,在此不做過多的撰述。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回頭去看,似乎人類在過去幾千年的演變中,其存在的意義除了推動社會發展,更多的是在“蓄勢”——為指數爆發的那一刻鋪墊。而最終享受到豐厚成果的人,大概率除了資本,還是資本。

1

時間到了2014年,一部名為《21世紀資本論》的鴻篇鉅著映入了大眾視野,書中反覆證明著一件事,“近幾十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很快會變得更加嚴重”。

書中強調,在以觀察到的300來年左右的數據中,投資回報平均維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長1%~2%。5%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14年財富就能翻番,而2%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財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裡,有資本的人的財富翻了7番,是開始的128倍,而整體經濟規模只會比100年前大8倍。

以書中例舉的美國來說,下圖黑色的線是前10%人群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很明顯,美國的貧富差距在1950~1980年代達到了歷史最低。當時最富有10%的人的收入只佔全國總收入的30%~35%,但是1980年裡根上臺後,美國的貧富差距開始擴大,如果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2030年,美國前10%人口的收入將佔到全國總收入的60%以上。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同樣我們看看其他幾個發達國家,前10%人口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似乎也並不那麼樂觀,因此,作者皮凱蒂以嚴格的證偽在告訴我們,全球貧富差距正在飛速加大。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2

我們再將視線拉回到國內看看另一組數據,在瑞士信貸全球財富報告中顯示,中國最富有的1%的人口擁有超過全國30%的財富。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資本論》中有這樣兩段表述,“資本是沒有辦法才從事物質生產這種倒黴的事情,它也不願意去從事物質生產,它總希望有更快、更輕鬆的賺錢手段”,“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

因此,在一個貧富差距日益變大的時代,資本的原始積累變得愈加艱難,人們希望通過資本來達到“錢生錢”的目的,尤其是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競爭比任何時代都愈加激烈。

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內炒作和狂熱總是惹人眼目,從樓市到股票,從黃金到P2P,從P2P再到幣圈,那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成了社群瘋狂的動力。

基於中國宏觀公開數據和微觀調查數據,《蒙格斯報告五》構建了中國貧富差距指數,通過分析發現中國貧富差異程度日漸嚴重, 2018年我國貧富差距指數預期已超過破壞拐點。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3

泡沫的可怕並不在於泡沫本身,還在於其破碎瞬間帶來的衝擊,區塊鏈之所以會受到更多人的青睞,除了早期帶來的財富效應,還在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透明性”可以為財富帶來更多公平的流動性。

至於追逐幣圈的暴漲暴跌,大概率與成為那“1%”和“10%”的動力正相關,貧富差距的加大催促人們追逐更多的資本,希望藉助資本的力量來跨越階級。

然而資本的血腥又反覆在告誡我們,沒有通過“指數”爆發前的積累,其野蠻生長的後果與“空中閣樓”並無差二。而貧富差距的擴大,才是那重病之源的導火索,至於樓市、股市、幣市或許僅僅是人們想突破瓶頸的表現而已。

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

只要這樣的差距還在,並且持續變大,那80%的人中必然會有大部分人繼續為資本擴張而前仆後繼。

王爾德寫過一句經典臺詞,“生活在陰溝裡,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順理來說,在貧富差距面前,誰都有追逐資本的權利,無關乎區塊鏈和自由,畢竟我們都是社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