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80℃保溫、抗壓防輻射……這個罐子是通過海選登上月球的!

1月12日20時,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傳回最後一張試驗照片,顯示罐內生長出的植物嫩芽長勢良好。人類首次月面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記者1月15日從重慶大學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為人類首次月面生物生長試驗立下汗馬功勞的這個“罐子”,是通過“海選”從而搭上嫦娥四號去往月球的。

5斤的“罐子”住了6種生物

在月球開展生物生長試驗的“生物科普飾演載荷項目”是通過研究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髮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進行生物科普試驗的這個“罐子”是一個高度密封的圓柱形抗壓容器,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罐子”直徑173毫米,高198.3毫米,總重量2.608公斤。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這個“罐子”由結構模塊、熱控模塊、控制模塊、導光模塊、生物模塊等組成,搭載有馬鈴薯、擬南芥、油菜、棉花、果蠅、酵母6種生物,此外,還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氣、熱控以及兩個記錄生物生長狀態的相機。

從257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重慶大學副校長、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1月15日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了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的誕生過程。原來這個項目是從全國參賽的257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的。

零下80℃保温、抗压防辐射……这个罐子是通过海选登上月球的!

劉漢龍介紹說,為了充分發揮我國探月工程的牽引帶動作用,激發社會公眾和青少年探索宇宙的熱情,2015年國家國防科工局、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五部委聯合舉辦了“激發探索熱情,鼓勵大眾創新”為主題的月球探測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

由教育部深空探測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設計的“月面微型生態圈科普載荷”,在全國各地參賽的257個作品中,經過初選、院士專家組初評、公眾網絡投票、公示、院士專家組終評等層層篩選,憑藉其“創新性突出”“科普效果好”的特點,成為備選方案之一,後經探月工程“兩總”系統研究確定為嫦娥四號搭載載荷,並命名為“生物科普試驗載荷”。

零下60℃到80℃環境中保溫

在項目的研發過程中,研發團隊對科普載荷進行多個技術難點的攻關:

為確保科普載荷在軌工作安全,罐體結構件全部由高性能鋁合金加工,且進行了防腐處理,並通過分析、試驗的形式進行了多方面驗證;

針對長期零下57℃低溫微弱漏氣現象,通過結構分析、密封材料性能優化等多種方法予以解決;

為了使科普載荷能夠在零下60℃到80℃的溫度範圍內保持穩定的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通過20多次的熱方案設計及優化,

最終確定了由半導體制冷器、電加熱器、散熱片及隔熱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科普載荷內部智能化溫度控制。

背後是數不清的挫折與失敗

劉漢龍說,科普載荷順利實施的背後,是成百上千次的試驗數據,是數不清的挫折與失敗,是無數個並肩作戰的黎明與黃昏,更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他說,一個小小的設備,承載著科研工作者們對科學的終極探索願望,儘管未來還有更多挑戰,但他們將繼續迎難而上,在攻堅克難中實現理想,並帶領更多人走近那曾遙不可及的航天夢。

- END -

來源 讀創App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董芳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