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囚生
不用想的那麼複雜,雖然你想的並沒有錯,但是你的思維超越了當代生活太多太多,而且你所想的一多半在現在都不會有答案,我們現在知道的東西太少,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人類主要活動的範圍也僅限於在地球上,雖然也曾派遣探測器抵達更遠地方,但放在宇宙面前,那點微末距離可以忽略。
以前古代人們認為日月星辰是永恆的,所以有壽與天齊、與日月同壽等概念,但科學讓我們瞭解到了即便是日月星辰也都有毀滅的那一天,也就是說,人們所認知到的一切都不是永恆的。
所以,我們會追問,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確實無解。我們每天努力的工作只為了生活更好,活在當下很重要,腳踏實地才能仰望星空嘛,不能單單隻仰望星空。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不工作就沒有好的生活,人生屈指百來年,為何不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呢,所以遇到煩心事情,遇到過不去的坎兒,想想宇宙有多浩渺,心結自然而然的就解開了,活在當下很重要。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就要用心的感受世界,感受溫暖與陽光,要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如果你瞭解宇宙的誕生史以及地球的誕生史、生命的演化史的話,你會發現,能來到這個世界,真是最大的幸運。
不用刻意的感覺自己很渺小,正如那句話說的那樣,即便身陷於果殼之中,仍自以為是無限宇宙之王!!!
個人淺見,歡迎評論!
科幻船塢
自從人類有了自我的意識,能明確知道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明確知道自己和自然中其它事物不同,就走上了一條尋找自身存在價值和意義的道路。因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文化乃至習俗,甚至包括違背生命本能的重死輕生這樣愚蠢的現象。因為,幾乎所有文化都認為人會無限的活下去。而活在這世上的幾十年與更漫長的未來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今日,世界上大多數人相信存在一個超自然的神,人類最終將會被它審判或者救贖。而唯物主義和科學最大的罪就是將一些人從這樣的幻覺中喚醒,直面慘淡的事實。
不僅僅是人之一生短暫,無法長存,甚至連宇宙本身也無法永恆。所以題主問出這個問題,正是多少年來多少人問過思索過然後遺忘的問題。因為,更具體的更多的更瑣碎的人生問題需要被解決,忙忙碌碌之餘,這些問題也就從心靈中被釋放或者被遺忘,也許偶爾抬頭看到夜空中燦爛的星河的時候,這樣的疑問有機會再次浮上心頭,是的,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別恐慌,這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最經典的臺詞之一,它出現在漫遊指南的首頁。
《銀河系漫遊指南》的作者,亞當斯擁有世上最讓人驚奇的腦洞,他在小說中給出了生命存在的意義乃至宇宙萬物的終極答案,42!
然而,書中的高智能高科技外星人雖然創造出了,最終回答出這個問題答案的超級計算機,並在經過數百萬年的運轉之後,得到了答案42,但麻煩的是他們不明白42是什麼意思?
所以,你明白嗎?
對我個人來說,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來體驗這幾十年的人生,體驗人類那最傑出的腦洞,無以倫比的想象,當然也包括愛情的沉醉和銘心刻骨的痛苦。
三思逍遙
已知宇宙最終會毀滅還沒有一個定論,宇宙中也僅有地球上存在生命,那麼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目前誰都講不清楚。比如這個宇宙是為了人類而存在,還是人類僅是宇宙中龐大生命行星中的一員,這個問題只有等到發現第一個地外生命能夠解答。目前科學家已經接近了發現第一個地外生命,因為我們找到了許多有機分子,有機分子一旦發現,就意味著我們距離生命的發現又進了一步。東京大學科學家已經觀測到了NGC253星系的恆星形成和分解到分子云規模的位置,這是一個大小約30光年的恆星形成區,同時還發現了八個沿著星系中心排列的巨大塵埃雲。
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論文的主要作者稱使用ALMA射電望遠鏡前所未有的手法和靈敏度向我們展示了分子云的詳細結構,儘管這些塵埃雲在大小和質量上非常相似,但它們的化學性質是大相徑庭。我們知道不同的分子以不同的頻率發射無線電波,利用這個特性,科學家可以精確地分析了射電信號,以此來研究遙遠的塵埃雲的化學成分。最新的發現中,科學家確定了來自各種分子的信號,包括甲醛(H2CO),氰化氫(HCN)和其它許多有機分子。
結果顯示其中一團塵埃雲的化學成分非常豐富,還有其他19種有機分子的運動軌跡,其中包括硫代甲醛(H2CS),丙炔(CH3CCH),還有像甲醇(CH3OH)和乙酸(CH3COOH)這樣的複雜有機分子,這就是地外生命出現的基礎。
川陀太空問答
這個題目是無數人都曾思考過的問題,宇宙當然不是永恆的,最終會陷入冰冷和黑暗,但這個消亡的過程會是上千億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對於我們人生的百十年來講,基本就是天文數字,不要和它比歲月長短。更沒必要和宇宙較勁,生命存在,也就是活著本身就是意義。
人類有自我意識,總會去尋找所謂的價值和意義,但往往會陷入到自我矛盾和衝突之中。人類有時會自信滿滿,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就感覺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可一旦面對大自然的自然災害,就開始祈求神靈。
現代人類更是擁有一定的科技水平,開始推山填海,改造地球,上天入地。一旦視界進入太空,人類又會發現地球是多麼的渺小,人類現有的科技連太陽系內的旅行都無法實現,就會陷入到題主這樣的迷茫之中,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其實地球上的其他生命是沒有時間,也不會去問這樣的問題的,各種生命都在忙於生存和繁衍,這就是生命的意義,人總是擺脫不了宿命論,總是喜歡探尋意義,這本身就是一種矯情,來過,生存過,體驗過,這就夠了。
歡迎關注量子實驗室,評論裡請留下您的見解。
量子實驗室
上海科技報科普問答主持人:主任記者 吳苡婷
這個問題我也會經常去思考,其實我們都是匆匆而過的過客,在這個地球上幸運地生存幾十年,如果只知道吃喝玩樂,爭權奪利,不擇手段,貪婪成性,和動物一樣只有慾望,沒有道德,那麼這幾十年真是白白浪費了。每次看到那些無恥的貪官被抓,或者是很多人不務正業,我就覺得這些人很傻很傻,白白浪費了大好年華,在做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臨終前回首自己的一生,他們肯定會無比後悔吧。
每個人雖然很渺小,但是都可以活出自己美好的人生。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在坐一班人生的列車,但是這個列車是單程的,我們在列車上和各種人一樣看風景,有的人中途上車了,有的人中途下車了,當然有一天我們也會下車。我們在旅途中,去體驗生活,去感悟人生,慢慢從單純幼稚走向思想的成熟,心靈的豐滿。
首先我們要懂得愛,要懂得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孝敬老人,同情弱者,教育好孩子,愛是一種滋潤人心靈的美好感受。其次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社會發展儘自己綿薄之力。我現在天天做科普,就覺得人生很有意義,因為我的努力可以讓更多的中國人可以瞭解到前沿的科學知識。當然我也很愛看各類社科和歷史書籍,這個世界有很多規律,亙古未變。但是目前沒有時間,我準備在退休後花大把時間去閱讀,去感悟。一方書齋,一杯清茶足矣。第三,我們要有機會出去多看看世界,欣賞美麗的風景,瞭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感受不一樣的生活,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充盈和美好。
科壇春秋精選
提問者似乎有些人生的苦惱,他說:只要是個生命體,最終都會消亡,不管曾經的地位有多高還是擁有的財富有多少,都會逝去,那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只是在宇宙當中活一次嗎?世界的真相又是什麼?宇宙之外又是什麼?還是這一切都是個騙局?
關於生命的意義,我的理解如下:
一、生命的意義不依賴於宇宙是永遠存在還是最終毀滅。
如果你的生命有意義,無論宇宙存在或毀滅都有意義;如果你的生命沒有意義,無論宇宙存在或毀滅都沒有意義。這是兩個獨立事件。即使宇宙毀滅,你的生命也可以有意義。
如果你有一個孩子,你會好好地照顧他,愛他,希望他健康成長。你知道他最終是會死的——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但你不會覺得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嗎?
二、生命的意義在於發現和實現生命的意義。
生命原本沒有意義,需要你去探險意義。就好比原本沒有路,你走的多了,也就自然有了路。在你還未找到生命的意義時,你的使命是去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在你找到生命的意義之後,你的使命是去踐行和實現生命的意義。
三、生命的意義在於體驗。
你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體驗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車,終點是死亡,沿途看到美麗的風景,嚐到花的香、餅的甜,這就是生命的意義。人是宇宙的觀賞者,沒有人,宇宙就只是一個波函數,是冷冰冰的;有了人,才有這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才有了溫暖的。含情脈脈的萬象世界。
四、生命的意義還在於貢獻。
有些人天天在網絡上詆譭楊振寧、錢永健、丁肇中,吳健雄這樣的科學家,叫囂把科學家趕出中國去。我不知道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在哪裡。
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李開復說:讓世界因你而不同。來到這個世界,你得做點什麼,改變點什麼。歷史不是鐵板一塊,是一個個的人通過博弈而創造的。你也是其中之一。
總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要趕快生活。當我們度過一生,回首往事,想到自己沒有虛度光陰,做事問心無愧,就會感到生命有意義。當我們擁有親密關係,活在愛與被愛中,就會感到生命有意義。當我們能夠做一個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人,就會感到生命有意義。
懷疑探索者
這不是一個新問題,人類很早就開始詢問這個終極問題。人類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關於第一個問題,現今科學,尤其是古生物學的發展,已經給人類勾畫出一個較為清晰的演化途徑。人類從泥盆紀長著上下頜骨的魚類進化而來。在過去幾個百萬年中,身體變化很大,逐漸從粗壯的猿演化成很精緻的人類。文化的演化在一萬年前非常緩慢。一個石器時代就可以經歷幾十萬年。可是,當人類開始定居後,文明的發展異常迅速。
在現代天文學發展之前,人類對從哪裡來並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宗教信仰的支撐,一直對到哪裡去不怎麼糾結。要麼去天堂地獄,要麼輪迴等等。可是,隨著科學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事情不像當初認為的那樣,整個宇宙為人類而設置。人類越來越發現,對於整個宇宙,銀河系,甚至太陽系來說,人類對宇宙的影響實在微不足道。人類在與不在,宇宙就在那裡。科學的發展,把人類逐漸打下神壇。哪怕是人類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並不見得比其它所謂的低級物種更佔優勢。
在百億年尺度上,太陽會毀滅,在人類無法理解的更長的時間尺度上,連質子和中子都會湮滅。
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步伐肯定不會停止,尋找宇宙邊緣的願望是人類的終極目標。
跨越千山萬水,下一步就是登上月球,接著是飛向太陽系邊緣,然後是親臨最近的比鄰星,最後垂直於銀河系的平面,飛出銀河系,訪問最近的麥哲倫星系。這個畫面好宏觀,其實連我自己也不會相信人類會有這麼一天。我更關心人類在一萬年後到底還在不在。
這悲觀嗎?
地球的氣溫整體上會一路下降。但是,米蘭科維奇理論告訴我們,在這個下降的趨勢上,還疊加著各種週期的氣候波動,形成冰期和間冰期旋迴。人類的命運亦如此。其長期命數已定,但是還存在著各種週期的變化波動,我們稱之為歷史更替或者歷史規律。
總之,人類的優勢在於更適應思考短期目標,對於千年尺度上的事情,基本都不會思考。對於個人的精彩也是如此,其意義不在於結束,而在於各種短週期的變化。
同樣的問題我問過我家小朋友。
“你從哪裡來?”
“我從媽媽的肚子裡來”
“你到哪裡去?”
“我要上學去!”
看著他的笑臉,看著東邊升起的朝陽,有意義的一天開始了。
樂淘爸爸
我在這裡想引用三體中的 一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三體裡面講述了這樣一種情節:當三體危機來臨的時候,人類被迫開始戰鬥,這種戰鬥是星際級別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一些人為了生存放棄了原則,放棄了人性,放棄了一切。在星際空間的戰鬥中,兩艘人類星際戰艦的相遇,帶來的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和激動,而是在資源極度匱乏下的人性缺失、相互暗殺和資源掠奪。所以,大劉寫出了這麼一句話,我們應該“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意思就是說文明終會滅亡消失,但有文明的那段歲月卻會永遠封存於歷史。真正的永恆是擁有文明的那段歲月,而不是擁有歲月的文明。
圖1. 三體
這句話的原出處是帕斯卡的: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從宇宙文明的大背景來看個人生命的意義,我們便能稍許領悟生命的真諦。就像題主所說的,生命最終會死去,文明最終也會消亡。但我們要學會在擁有生命的時光裡讓生命的每一刻都綻放出光芒,而不要讓生命虛度,隨時光衰老。
我以前也會時常想,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偶然間我看到了一段視頻裡面提到了一本書是美國作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寫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我們要學會賦予生命意義,而不是去詢問生命的意義。每個人和 每個人活著都有不同的意義。我們應該再有限的生命時光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件難得的東西,擁有高級智慧的生命更是貴中之中了。
圖2. 維克多·弗蘭克爾
量子驛站
即使我們已知宇宙最終會毀滅,但是生命存在當然還是有它的意義!
特別是人類這樣的高級動物,相對於其他動物植物對於宇宙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因此自然可以更好的瞭解人類自身的狀況,可以更好的知道宇宙的廣闊無垠。而生命很多時候就是在於對外界環境的感受。這樣的感受使得生命能夠不斷生長,也能夠不斷的經歷考驗甚至磨難。最終建立自己的宇宙觀!
題主似乎過於悲觀,彷彿你不能走出地球,就很悲哀。這實在是太過於悲觀了!古代秀才都知道要胸懷天下。知識的確有來源於親身實踐的部分,但是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就在於人類可以進行理性思考。只要我們能夠不斷思考,那麼就一定會有所收穫。這樣即使我們那一天要離開世界,也感受過世界的繁華,感受過世界的起起落落。也算是我們和宇宙空間的一種互動,就不算白活!
地震博士
宇宙毀滅是不可能的,地球上文明人類毀滅是必然的,外星移民是不可能的,人類生存在地球上生活,創造的文明是偶然的,地球上有人類,和其它生命,這是湊巧的。
宇宙永遠就是宇宙、只是變化、不會消失,只是宇宙澎脹,小行星撞擊其它星球,空間延伸,黑洞吞噬行星,宇宙大爆炸等等,這些都是宇宙中小小的自然現象罷了,
外星移民是不可能的、不要夢想了,月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火星也不適合居住,雖然全世界天文學家,用天文望遠鏡發現,有適合人類居住的類似地球的星球,那些都是距離地球一千多光年,那麼遙遠,你能去得了嗎?
外星移民是個難題,是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雖然科學不斷的進步,如果想達到光速飛行移民到宜居星球,憑什麼理論也行不通,更不用考慮什麼蟲洞了。
既然如此,我們人類活著還為了什麼?我們人類要做的,全人類團結起來,不要發生戰爭,保護我們的地球,和生態環境,防備被外星的碎片來襲擊我們家園,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放慢生活的節奏,快樂生活每一天,好好享受生活、活一天、珍惜一天,欣賞品味宇宙世界一切虛幻的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