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大規模點映、超前點映、全國路演、全國首映、內部神秘觀影……

喜歡電影的朋友們可能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詞,但這麼多以映字結尾的詞到底有什麼區別?眾所周知,一部電影正式在全國各大院線公開放映,被稱為公映。公映日/首日,也就是一部電影正式上映的日子。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但是,由於中國複雜的放映制度,在一部較大體量的商業電影正式公映之前,往往會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和小部分觀眾提前見面。

但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些名詞並沒有太多的區分度。甚至有很多業內人都沒有搞清楚這些概念,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這些不同的名詞到底有什麼區別。


試映——保密性極強,草民的殊榮

試映一般是指還沒有完成全部製作,由影片出品方出面舉辦的內部測試,說的通俗一點就像一個遊戲的內測,測試觀眾對於片子的反應以及影片中存在的Bug。

試映的主要受眾,並不是知名電影博主或者業內從業人員,而是貨真價實的普通觀眾。

試映一般為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一般是在電影上映前的3-6個月左右。主要是觀看粗剪版本,由片方主辦的內部放映。通過映後對觀眾的問卷、問答模式,來對現有的影片進行修改,看Bug嚴重程度,一般性的劇情問題還來得及通過剪輯或特效修改,也不排除補拍可能。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另外一種試映,是在電影剪輯完畢,並通過審查,拿到公映許可證和發行通知後,進行的試映。這種試映明顯是為了更好的銷售影片,測試收集觀眾反應和數據,供營銷做參考。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然而,在看一部電影的試映之前,你根本沒辦法知道這部電影叫什麼。並且沒一個參與試映的觀眾都要簽署保密協議,不便對外透露所看電影的信息。因此,試映在很多沒有參加過試映的人心中存在感並不強。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看片——種類多樣,人群迥異

“看片”,可謂各種提前觀影中最複雜最多樣的一種形勢了。

從影片拿到龍標前與後,我們也可以把看片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的看片,一般都是在電影公司的內部放映廳進行看片。同樣,在上映前的幾個月,會有其他影視公司的老總或者高層來看片,然後考慮是否參與聯合出品,也就是是否參投這部電影。對於熱門電影,大多數情況,都只能看到粗剪版,甚至是素材片段。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進入映前宣傳期時,影視公司也會請媒體人士前往公司看片,這種情況雖然還沒有拿到龍標,但是基本都是已經定剪的最終版本了,進一步探討媒體約訪、以及商務異業合作。

第二種情況的看片,則是電影取得了公映許可證之後的看片了。

因為拿到了公映許可證,這種看片都是在電影院進行觀看了。一般情況下,進口片會在上映前的2-3天進行全國20城的業務看片會,看片會的參與人員,大多都是各地的院線經理,以及中影、華夏工作人員,也有部分的媒體名額。部分影片的媒體名額通常會邀約普通觀眾參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看起來影響力、號召力不強的影片,他們的看片會也可以做到人滿為患,趨之若鶩。

點映——擴散口碑的好途徑

點映應該是除公映外,大家最熟悉的放映方式了。

點映,相對於公映,就是隻在個別城市,個別影院的預先放映。用通俗的話解釋點映,就是選擇在個別的地方影院,預先放映還未正式上映電影。

點映一般就是製作完成準備商業放映的前奏了,類似公測。但影院放映就需要臨時密鑰了,點映的目的一般是為了營造口碑,或配合電商在線銷售等等。

對於小體量高口碑的影片來說,點映一直是電影宣發中最重量級的武器,沒有之一。如果運用得當,則會起到極大的口碑和排片助推效果。

點映在好萊塢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在中國始於2002年的《英雄》,當時,張藝謀為了讓《英雄》有資格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前在深圳舉行了為期7天的點映。《英雄》過後,何平的《天地英雄》、風靡中國的《黑客帝國》系列等,都採用了點映的形式,在滿足觀眾好奇心的同時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與排片。

而將點映這種形式"發揚光大"並且玩脫了的還要數陳凱歌!

當時《無極》為滿足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申報標準,搶在10月1日之前,在成都進行為期7天的點映。陳凱歌為防止盜版,公開要求不準攜帶任何金屬物品入場,包括攝錄器材、手機、耳環、戒指等看片規約以及要求媒體不做負面報道本身並無不妥,且沒有為媒體準備特別的票,引起媒體不滿。整個"點映"期間,成都各家報紙對《無極》新聞隻字不報,《無極》只零星地出現在個別報紙的"影訊排期表"裡。如此保持緘默,原因就是《無極》劇組輕視了媒體的存在,沒有給媒體準備特別的票,且要求媒體承諾不發負面報。

在點映的政策方面,進口片和國產片仍然屬於區別對待。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如果一部國產片想要進行點映,那麼他想怎麼點多少場,都是影片片方自己決定的,《萬萬沒想到》《我不是藥神》都進行了全國超大規模的點映場次,獲得了點映就破億的成績。

而對於進口片來說,提前點映是需要進行報批的,只有報批通過,才允許進行小範圍的點映,一般也不會超過200場。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首映——公映前的最後一站?

經過了試映、看片、點映,終於到了影片公映前的最後一關——首映。

然而,首映的字面意思正應該是影片的首次公開放映,目前全球其他影市的首映禮大多也是這個意思。然而中國特色的首映並不是如此。

我們現在說的首映是目前,電影營銷重要節點和活動之一,是為公映做最後預熱了。首映式一般明星雲集,但普通觀眾基本無法參加首映,因為首映基本都會邀請有知名度的自媒體大V、有權威性的傳統媒體組織等等。並且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首映通常會在公映日前的2-5天內舉行,保持一個較短的時間,可以將首映禮帶來的高熱度持續曝光維持到公映日,換取效益最大化。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90%的業內人沒搞清楚概念!


試映、看片、點映、首映這些電影人的專有名詞,你........分清楚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