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老家當年推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印象

大概是80年代前期剛分田到戶時,我們農田種的稻種比較統一,是一種晚熟中稻,大概應該是叫“六九么”(691),育種很麻煩,畝產一般平均在500-600市斤左右。交了公糧,也剩不下多少餘糧。後來引進了一種早熟中稻,叫“貴朝”,產量與“691”不相上下,但是好像比其早熟10多天,省去了雙搶(搶收水稻搶種小麥)的麻煩。“貴朝”大米做飯比較硬,不好消化,但也有一樣好處,貴朝大米特別適合做米粉、米麵和米豆腐什麼的,直到現在,在很多地方還有種植少量“貴朝”稻的。

荊門老家當年推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印象

大約在80年代後期,從縣裡開始下文件,要求改種雜交水稻。那時的工作作風,簡單而又粗暴,上面把種子發到村裡,然後村裡按戶口每家分幾斤,強制播種。每隔一段時間,還組織檢查,因為雜交稻與常規稻不一樣,是要進行旱育秧,所以播種沒播種很清楚。如果哪家沒播種,是要批判和罰款的(就是批判)。由於當時老農們是比較倔強的,出於多年的經驗和對幹部們的不信任,寧肯把上面發下來的雜交稻種拿去餵雞,然後在旱育上常規稻種來糊弄檢查。

荊門老家當年推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印象

但是,當秋後收穫的季節到了後,老農們才發現失算了。那些聽話種了雜交稻的農家,農田的管理和付出與常規稻差不多,收穫期也與常規稻相近。畝產卻輕鬆到800-1000市斤,大米做來的米飯也不比常規稻差。於是,整個鄉村沸騰了,紛紛規劃第二年改種雜交稻……結果,第二年上面不發種子了,需要自己去種子站購買,那也沒擋住農戶種植雜交稻的熱情,幾年時間,“691”在當地的種植幾乎絕跡,“貴朝”因為有早熟的原因,能夠錯開農時,還有部分種植……

荊門老家當年推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印象

而且,還引起了一些農民自己引種其他品種稻種的熱潮,什麼“國際稻”“二茬稻”等等……但大浪淘沙,終究還是被雜交稻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