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的緬族來源於哪兒?中緬是否存在合併可能?我國的印度洋戰略

很少人知道緬甸也是炎黃子孫。緬族是唐朝時期才在南詔壓制下離開中國的一支羌族,是與中華民族親緣最近的民族之一。(緬甸叫Burma,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有rma族認同也就是羌族認同的。中國羌族的羌語名稱就叫Rrmea族(爾瑪族)。例如天仙妹妹的原名就叫爾瑪依娜。而漢羌同源是定論。羌即姜,區別在於一個是父系一個是母系。羌為牧羊人,姜為牧羊女。姜是炎帝之姓,實際上等於說緬甸也是炎黃子孫。)

一直在探求一種可能性,就是通過二十年的和平攻略,把緬甸和平吸收成為中國領土。(很少有人知道,緬族是與中華民族親緣最近的民族之一)從而使中國成為兩洋國家,徹底消除印度成為大國的一切可能性。

得到印度洋出海口,意義怎麼形容也不為過。畢竟太平洋出去只有幾個島鏈,難度與收益徹底不成比例。印度洋出去,可以說通向全世界一大半的資源產地。

緬甸的緬族來源於哪兒?中緬是否存在合併可能?我國的印度洋戰略

重慶的三洋戰略,是多年前bo在重慶的戰略設想。渝新歐通往大西洋,三峽通航以後長江通往太平洋,這兩個實現了。而渝緬鐵路經緬甸通往印度洋,由於一系列國內國外的亂象,拖延至今。現在,到了重新考慮緬甸線的時候。

對於中國來說,大西洋線的意義是賺錢(短期)和建立盟友關係(長期,目前還沒有能往這方面走的跡象),太平洋線的意義是安全,印度洋線的意義是資源。因此在目前不搞全球大戰的情況下,主攻印度洋線是最合適的。

有沒有人想過印度為什麼害怕中國在洞朗修路。從地圖上看,中國向印度洋方向取得出海口,走孟加拉灣遠比其他方向路程短太多。而這恰巧是印度最薄弱的點。可以想象,這裡又有一個英國人埋的巨大地雷,就是孟加拉國(當時是東巴基斯坦),現在孟加拉國基本已經是中國盟友。英國人對巴基斯坦的安排太黑了,西巴基斯坦牽動十六億人的伊斯蘭世界,東巴基斯坦牽動十五億人的中國。還封死印度東部七姐妹邦的出海口,逼得印度死保西里古裡走廊。而中國如果意圖從孟加拉出海,又會死爭西里古裡走廊。

緬甸的緬族來源於哪兒?中緬是否存在合併可能?我國的印度洋戰略

而且關鍵的是印度有一個特殊之處:印度跟蘇聯發生關係,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蘇聯追求印度洋出海口的基礎上。因此印度不免會多想一點,中國會不會也想要印度洋出海口,那麼就會意圖打通其薄如紙的西里古裡走廊。

有人說中國可以在瓜達爾港出海啊?但要知道,瓜達爾港線路是經過克什米爾的。克什米爾一旦打起來,後果不用多說吧。即使不打仗,瓜達爾港線路還需要經過帕米爾高原。帕米爾高原是亞洲各主要山脈的彙集處,平均海拔5850米,最高海拔7649米。

綜合各種條件,最佳選擇還是緬甸。

畢竟緬人實為羌人,而漢羌同源是定論。羌即姜,區別在於一個是父系一個是母系。羌為牧羊人,姜為牧羊女。姜是炎帝之姓,實際上等於說緬甸也是炎黃子孫。

而這是一定程度上與緬甸傳說相符合的。據緬甸傳說,一位名叫瀰漫蒂的龍公主,在海島上邂逅了太陽神。他倆彼此相愛,龍公主生下三個龍蛋。其中一個在誕生時破裂,化成美麗璀燦的寶石, 故今緬甸盛產寶石;一個孵化成女孩,由眾神把她護送到中國,成為中國的皇后(對應上面母系的姜);一個孵化成男孩子,後來成為緬甸的國王(對應上面父系的羌)。

緬甸人過去習慣稱呼華人華僑為 “瑞苗”、“胞波”。並且這個稱呼是隻針對華人。在緬甸語中,“胞波”是兄弟的意思,“瑞苗”為親戚之意。僅在1988年緬甸新軍政府上臺後,實行兩面派政策,導致在民間“胞波”這個詞的使用越來越少,只在兩國政府文告上仍然使用,來忽悠中國。

緬甸的緬族來源於哪兒?中緬是否存在合併可能?我國的印度洋戰略

歷史,已經被證實為產生民族認同最牢固的方式之一。例如近代希臘、近代波蘭、和以色列,都是在西歐的需求下,合理使用歷史,製造了一個真誠相信自己民族來源的民族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完全回應西歐需求的國家。

緬甸目前最大的顯性意識形態就是大緬族主義。大緬族主義看似是中國與緬甸合併的阻礙,其實不然。

不管昂山還是軍政府,只要不傻,就會把大緬族主義當成指導思想。現在昂山自由主義的路完全走不通了,會逐漸保守化。大緬族主義產生的背景在於,自從緬族強勢入駐中南半島以來,一千年的中南半島史,就是緬泰爭霸史。印度的阿薩姆(Assam),緬甸的撣族(Shan),泰國的主體民族暹族(Siam),中國的傣族(就是泰族,或稱暹族),以及老撾越南各同源民族,其實都是同一個民族名稱在方言中的不同發音。

大緬族主義是在茫茫多強勢敵人威脅下,走向法西斯化的一種應激反應。要知道這麼多國家的泰族如果聯合起來,建立一個大泰國,力量絕對讓緬甸死無葬身之地。而泰國實際上是有這種泛泰主義思潮的,在二戰時期泰國王室也有軍國主義傾向,至今未消除乾淨。

(而且印度在緬甸問題上也在玩火,收留緬甸的異見分子。)

為什麼緬甸這麼多敵人,因為緬甸人學三國演義學得很精(例如諸葛亮七擒孟獲在緬甸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故事。當然緬甸當局修改教科書,把故事改成了孟獲七擒諸葛亮。),為了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在英國和日本之間玩制衡,結果兩邊都得罪了。對其他國家的態度也是親而復叛,搖擺不定。因為緬甸佔據中南半島的制高點,可以自主選擇向哪邊進軍,拉誰打誰。而泰國、印度在平原上則沒有選擇,只能被動防守。

包括左翼與右翼的問題上,緬甸也是這種搖擺不定的態度。英國人以為昂山素季是自由主義者,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而昂山素季的父親昂山將軍,緬甸人一般認為他是被英國人刺殺的。同時被刺殺的還有其他六名緬甸開國元勳。(當時昂山素季只有2歲,意味著她只能從輿論中獲知一切,而無法自己接觸到事實真相。)更神奇的是,昂山甚至一度是緬甸共產黨的創始人。

緬甸的緬族來源於哪兒?中緬是否存在合併可能?我國的印度洋戰略

但歷史告訴我們,法西斯主義會看重同血緣民族的聯合,例如二戰德國對北歐日耳曼國家的態度。所以通過二十年的和平攻略,讓緬甸產生與中國的血緣認同並非不可能。畢竟漢羌同源根本就是事實。雅利安人僅僅是虛構的理論。

而在與中國聯合之後,就完全消除了對大泰國的恐懼,從而大緬族主義也會逐步退燒。把握好退燒的速度,可以在恰當的時機(退燒而又未完全退燒)把緬甸與中國合併做成事實。

緬甸併入中國在經濟上是雙贏的。畢竟緬甸目前是亞洲經濟倒數第二的不發達國家。同時緬甸的深山密林,只有中國的基建能力能使其發展。而對中國來說,得到印度洋出海口,意義怎麼形容也不為過。畢竟太平洋出去只有幾個島鏈,印度洋出去,可以說通向全世界一大半的資源產地。

而南詔,在緬甸和泰國的主流意見眼中,都被認為是撣/泰族國家。例如泰國曆史之父丹隆親王的《泰國古代史》,以及緬甸史學家波巴信在50年代寫的《緬甸史》。這就把整個緬甸歷史寫活了,寫成緬/羌族這個孩子,在撣族外人壓迫下,離開中原這個母親。從此後緬泰兩族在中南半島的一切爭霸行為,都可以合理解釋為對南詔壓迫的報復。

(另一種緬甸史的寫法是把緬甸史寫成印度史的一個分支,例如《琉璃宮史》。但這很容易給大眾帶來一個困惑:緬甸人跟印度人長得實在太不一樣了啊!而且這也不符合現代歷史學的研究。基本上這種歷史視角的意義就是當靶子。)

緬甸有三種可能的認同:印度文明的分支、中華民族的分支、中南半島人。而第三種如果深究下去,最終可以歸結為第二種。那麼只要使勁把第一種當靶子打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