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效应:给青少年留一点余地,别吃人血馒头

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接连发生了两起青少年锤杀父母的惨剧。

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两起案件似乎是毫无关联的两起独立案件。这两起独立案件中的青少年互不相识,他们的作案动机虽然相似,作案手法虽然差不多,作案后都去网吧走了一遭的行径虽然惊人的一致,但是这仍然是两起毫无关联的社会惨剧。

这两起社会惨剧中的青少年似乎是天生恶魔,他们的作恶与大肆报道他们“事迹”的人毫不相关。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

稍微有点心理学常识的人或者是读过心理学科普读物的人都知道,这两起——包括将来还有可能在近期发生的恶性事件——社会惨剧之间的联系,绝不是大部分人浮在表面认知的那样。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博士在他的《影响力》一书中的社会认同章节中的“有样学样”章节中曾形象的揭露了媒体大肆报道恶性事件与恶性事件本身发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中西奥迪尼尤其着重介绍了大肆报道青少年恶性事件与青少年恶性事件顶风爆发之间的关系。


维特效应:给青少年留一点余地,别吃人血馒头


西奥迪尼博士将这种关系总结为:对暴力事件大肆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降临到相似的人身上去——不管作用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这种关系基于西奥迪尼博士在书中所提的“社会认同原理”,即人会在极不确定的前提下,出于某种目的模仿周围相似的人的行为。

其中因为青少年的心智尚不成熟,模仿能力又处于人一生中的巅峰时刻,所以社会认同原理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也就是说,今年元旦锤杀父母后又跑去网吧的13岁少年,很有可能是受了前一个做出杀父杀母暴行的少年的影响。

当然这只是推论,但是如果有人能去查看一下这个13岁少年的网页浏览记录的话,很有可能会发现这少年曾浏览过上一个近期做出类似暴行的少年的相关报道。

结果极有可能会震惊掉一堆人的下巴。


维特效应:给青少年留一点余地,别吃人血馒头


除开西奥迪尼博士,菲利普斯教授提出的维特效应似乎更具说服力,因为他利用统计数据,有力的解开了社会认同原理的这个病态延伸:陷入困境的人会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有关这个病态延伸的一个可怕数据表现为: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活下去的人。

也就是说,这五十八个陷入困境的人——也许他们经济上出了困难,也许他们感情上遭受了挫折,也许他们健康上有了问题——如果在困境中获得了帮助,哪怕这帮助只是鸡汤中的一个积极阳光的案例、一个同样陷入困境但是积极拼搏从未放弃的案例,他们都有可能咬一咬牙就挺过了,然后东山再起或者至少是走出困境。但是他们不幸的看到了一条自杀新闻,或者是恶性致死案件,社会认同原理的病态延伸将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可怕的主导生死的力量——陷入困境的人一直紧咬的牙松开了,然后他们“慷慨”赴死。

同上文所说的,在模仿能力处于一生巅峰、但是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维特效应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表现极为强力。因为青少年经济不独立、心智尚未成熟,很有可能因为已经有了一台笔记本电脑而又想要另一台而与父母陷入争执,进而双方陷入长达数月的冷战期。如果再碰上脾气同样火爆的父母对孩子动了手,青少年极有可能就会在短时间内“恨”(A)上父母。

我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恨”上父母的时候,或者是因为父母不给我们买糖,或者是因为父母不允许我们谈恋爱。本来这种状态将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消失,但是这时候青少年看到了大量恶性致死事件的相关报道——这时候可怕的维特效应就会发挥魔法般的效应,青少年就会变得如同魔鬼附体一般。


维特效应:给青少年留一点余地,别吃人血馒头


所以当昨日13岁少年恶性事件再次被大肆报道,并被各种无良自媒体利用牟利的时候,我就觉得浑身一阵恶寒。

这两起事件不仅过程极其相似,甚至就连相隔时间都如维特效应所预言的那样!

如果我们把目光再往前调一下的话,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的几起滴滴恶性事件,似乎也恰好印证了维特效应的魔力!

所以我怀着沉痛的心情,请求但凡还有一点儿良心的自媒体大V们:给青少年们一点儿余地,别吃人血馒头。传统媒体我们就不用管了,他们的新闻工作者至少还是有一定的行业资质,在报道的时候也会收敛一点,但是自媒体的门槛太低,太多人为了蹭那个热点赚钱,套过来这个案例就开始胡编乱造。

别的事情开局一张图你随口编我们可以权当看文章的时间都喂了狗,但是你人血馒头吃的滋滋有味那就真过分了。

别蹭这个热点,恶性事件留给人民日报、新华社这种有能力在报道警示人们的同时化解社会影响的权威媒体去报道就行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没有好牙口,别吃人血馒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