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今天又到新一年的國家公祭日,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在這一天去回顧這一段歷史。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這場滅絕人寰的慘劇發生於1937年12月13日中華民國首都南京淪陷之後的6周內。直接指揮者是松井石根和谷壽夫,根本指揮者是天皇裕仁。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裕仁天皇

松井石根於1948年11月12日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為甲級戰犯判處絞刑,12月23日零時在東京巢鴨監獄伏法。

谷壽夫於1947年2月6日南京軍事法庭公審,3月10日法庭宣判處死刑,4月26日被槍斃於南京雨花臺。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谷壽夫

這最終的天罰還是留下了遺憾,日本天皇裕仁由於美國干涉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竟然被免於審判,使得裕仁成為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天皇,並最終於1989年1月7日於東京逝世,終年88歲。最終的劊子手沒有得到應有的審判,這是人類歷史的一大遺憾。

日本為了侵略中國那可真是處心積慮百年之久,其實講真日本侵華之心早在四百年前就有了。

因為在明朝中後期的萬曆年間,我們大明王朝就與日本國在1592年—1598年間在朝鮮半島打了兩階段的戰爭。

當時的日本國在豐臣秀吉的統一戰爭中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進入了日本安土桃山時代,豐臣秀吉綽號“猴子”,原本是織田信長的手下,但畢竟是野心勃勃的傢伙,最後主子在本能寺之變中死了,就奪了權,狼子野心極度膨脹。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勿忘國恥

豐臣秀吉畫像

他看上了我大明朝的富饒,還制定了侵略中國的藍本——“大陸經略政策”。這項政策日本沿用了幾百年,在後來的中日甲午戰爭,日本侵華戰爭中都是貫徹這條百年方針。

如果要說執著,日本還真的是執著到食古不化。

當然,四百年前我們最終給予豐臣秀吉的日本以沉重打擊。豐臣秀吉死了,但他侵華思想就像一顆種子,並在後來的明治政府時期生根發芽了。

日本通過發動甲午中日戰爭,開動了戰爭機器,從此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在染指朝鮮和中國臺灣之後,日本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遠東地區成了日本的天下。

日本人趕走了俄國人,霸佔了我們的東北地區。回憶到這裡,我心中的怒火已經有些止不住了。

日本雖然霸佔著東北,但畢竟還沒有實現對東北的行政管理。正在這時,日本田中義一內閣上臺了,他向日本天皇裕仁上書,史稱“田中奏摺”,這洋洋四萬言的奏摺,其中最為臭名昭著的就是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君臣一拍即合。

從此,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加足馬力開動了,這一開動就將中日兩國拖入了你死我活的戰爭深淵,對兩個國家的人民造成了無可估量的傷害。

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段刻骨銘心的歷程:

1928年 6 月4日,日本炮製了“皇姑屯事件”,“東北王”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炸死。

1931年9 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1 月28日,日軍發動“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的指揮下奮起抗戰,大敗日軍。

1932年3 月1 日,日本侵佔東北,建立滿洲國,日寇擁戴溥儀為執政,改長春為新京。

1932年5 月5 日,《淞滬停戰協定》簽訂 。

1933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間,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跋涉數萬裡,歷經艱難險阻,輾轉十餘省份進行戰略轉移,史稱“長征”。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

1937年7 月7 日,日軍以演習時一士兵失蹤為由進攻宛平城,中國守軍予以還擊,中日全面戰爭開始,史稱“七七事變”。

從七月七日開始,我們和日本開始了持續八年的全面戰爭。

整個八年全面抗戰,國軍正面戰場先後進行了雙方大戰役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役3.89萬餘次,斃傷日軍85.9萬餘人,國軍總共死傷322萬多人,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死傷共計58萬多人。

國共合作與日軍展開了不可計數的戰鬥,我只能以其中較大規模的22場大型會戰來著重為大家梳理八年全面抗戰的歷史脈絡。

今天敵軍已被我們盟邦共同打倒了,我們當然要嚴密責成他忠實執行所有的投降條款,但是我們並不要報復,更不可對敵國無辜人民加以汙辱,我們只有對他們為他的納粹軍閥所愚弄所驅迫而表示憐憫,使他們能自拔於錯誤與罪惡。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紀念日你還記得嗎? (單選)
0
0%
銘刻在心,不敢忘記
0
0%
看了朋友圈會想起
0
0%
事不關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