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遠:法國人搶學區房比咱還凶悍

“學區房”這個詞兒,只要有孩子或跟孩子沾邊的人看到,就會有像小刀挖心一樣的感覺,疼不疼、疼到什麼程度自己心裡明鏡一般。一想到活潑、可愛、乖巧、伶俐的寶貝兒這才蹣跚學步,就幾乎望盡了人生路,怕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心裡真好似“茶壺裡的水——滾開”,揪心的疼!

回頭再瞅住學區房的人家,大人孩子,一家一戶,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骨子裡都透著從容和自信,安定與淡然。按老北京人的話說:“誰讓咱住在城隍根兒呢!”上海人講:“薩寧叫阿拉司拉許位區呢!(誰讓咱住在徐彙區呢!)”天津人說:“誰讓咱住介五大道涅!”

“學區房”的概念,好似古代皇宮貴族的腰牌,如今已然是地位、身份、權力、金錢的象徵,只有“皇室”和“貴族”才有資格使用。

高遠:法國人搶學區房比咱還兇悍

巴黎盧森堡公園

既然久在法國,那就談談法國的“學區房”,聊聊法國人為一個學區房,鬧出的苦思與心計。

您可能會問,人家法國那麼自由、平等、博愛、浪漫的國家,還有這麼不公平、不公道的事兒?對了,我告訴您,法國不但有,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別說2014年才實行“學區房”制度的中國,就是不少歐美國家,也都是參照了法國“學區房”政策。中國“學區房”政策策源地應該是法國,這沒啥稀奇的。

法國“學區房”政策敢為天下先,歷史長了,經驗自然就多,實施久了,問題也會不少,有好有壞,有喜有憂。無論法國“學區房”的制定還是實行,迄今都有“風向標”作用,值得我們深入瞭解和關注。

高遠:法國人搶學區房比咱還兇悍

巴黎索邦大學

法國“學區房”政策制定於1963年,當時政治上正在調整對美交往模式。法國提出與美國的國際關係要從mu a親親型向累覺不愛的婉約型轉變。

戴高樂這樣說:“法國不再需要任何人,相反,別人開始有求於她(法國)了。”

確實,法國的舉動推動了世界多元化的實質性開端,堪稱一大政治財富。美國也只能悲嘆友誼的小船怎麼說翻就翻,別無他法。

教育方面,法國政府實施了一項“學校佈局圖”政策,就是今天的“學區房”政策,初衷是為促進教育公平,給學生提供教育平等的機會。

那麼,1963年的中國在做什麼呢?三年自然災害剛剛熬過去,父輩人在苦難中又繼續經歷“勒緊褲帶加油幹,還清蘇聯債”的艱鉅時期。教育上有一件大事,“不僅產生極大社會反響,且開啟了教育領域的重要傳統。”什麼大事呢?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這一運動在全國如火如荼的展開。

細想一下,法國正在實行“學區房”政策,那時的中國“學雷鋒運動”正以教育領域為基點向全國烽火燎原地推行。現在撥開歷史雲層,中西曆史的對比在不同的空間和社會環境中剝離,使人有新奇、怪誕、甚至蒙圈的錯覺。

法國“學區房”政策甫一出臺,就是限制,這份國策限制家長和學生跨學區選擇學校,短期看不出什麼問題,時間一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固化。這就迫使住在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區域的家長,為改變孩子的命運絞盡腦汁想辦法。

辦法倒是有,只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有人覺得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買房,其實不對!法國社會各階層貧富懸殊巨大,中產階級斥資購房都要三思而行,底層百姓基本等於做法國白日夢,買房是不可完成的事情。

另外,法國稅收嚴且高,買房置地納稅金額立馬水漲船高。試想一下,人家普通老百姓還租房呢你有實力買?不叫你出血誰出?買房一般人招架不起。

所以,第一個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租房:買不如租。可問題又來,法國頂級學區的房子極難租到,比如巴黎的拉丁區,一個衛生間都難求,倒不是全租出去了,是房主根本不租。為什麼呢?有錢不掙嗎?你想想,能住拉丁區的可都不是一般階層,政客、商人、律師、醫生、學者這一層次的人不差錢,還有不少是祖輩傳下來的宅子,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宅院,寧放著不出租,再說一般人也著實租不起。

高遠:法國人搶學區房比咱還兇悍

巴黎頂級的學區房,首選拉丁區。

拉丁區是法國文化和教育傳統的核心地帶,有舉世聞名的巴黎索邦大學——雨果、福柯、波伏娃的母校;有巴黎第六大學——居里夫婦的母校;有巴黎高等師範學院——薩特、蓬皮杜總統、評論家羅曼·羅蘭、科學家巴斯德的母校;巴黎高等美術學院——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徐悲鴻、林風眠、劉開渠、常書鴻、朱德群、趙無極、吳冠中留學的地方。

要知道,這都是中國近代藝術史上數一數二的人物,這裡培養出的法國人有多牛就更不用說了。以及法蘭西學院——法國學術地位崇高的殿堂,囊括全法頂尖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畫家。

這還不算,讓家長們趨之若鶩、削尖腦袋都要擠進來的原因是,法國最著名的兩所中學:大路易中學和亨利四世中學就坐落在拉丁區,它們被稱為法國文、理、商狀元的搖籃。這兩所學校培養出的學生上到總統總理、高管政要,下至各大銀行總裁、國企私企掌門人,個個都是威震江湖的大咖,聲名四海的扛鼎人物。

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檔次,這樣的級別,平時見到一個都會辣眼睛,炫得眼冒金星,何況是星河燦爛全都扎堆兒在拉丁區。由此就會知道,這兩所學校在法國怎樣神一般的存在。試想一下,你的孩子和他們在同一間教室,擠進同一階層,在同一個世界,共築同一個夢想。說不準和誰的孩子結為摯交,保不齊和他們的父母結為兒女親家,生活得多體面?那份兒得有多大?!

所以,家長們下決心駐紮進拉丁區,為孩子進名校搭好階梯,不然都白瞎了這塊風水寶地。法國家長的行動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展開的。首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麼能拿到拉丁區的地址證明?法國學生入校讀書,是根據地址證明註冊的,地址證明從哪兒來?法國既無居委會,派出所的警察也不管這些。是房東個人出具身份證,提供最近三個月水電單,證明主家是我,為什麼水電單還有時間限制?以茲證明居住人“依然都在,從未離開”。你可不要小看這身份證和水電單,法國人視隱私為生命,極不願意出的。

如前所言,拉丁區的人家多是精英階層,也沒必要做偷偷摸摸給你開證明的營生。我們來看看法國家長們是怎麼實施的:一是先找旅館酒店,在裡面包一小間,開出帶有通訊地址的居住證明和三個月水電單,報名之日帶去註冊,一切OK。

還有一部分法國家長,地上無門,腳下有路,租住地下室!利益之下,必有勇夫,也有好利的法國人見財起意,順水推舟,這一般都是外區學校老師聯合起來和房東聯繫,普通家長他們不信任,這樣才可以租住很小一間,十幾平米的地下室,專為孩子們入名校報名註冊。地下室住滿,就走特長生,但名額極有限,且專業水準要求頗高,不是一般家長打主意就可以進入的。

高遠:法國人搶學區房比咱還兇悍

大路易中學

上面說的是法國人,華人同胞不包括此列。我們對法律沒有敬畏感,對信譽沒有榮辱感的同胞們在國外更是不懼困難。你想,地下錢莊都照開不誤,何況一個小小的地址證明不是猶如探囊取物一般?為了孩子能夠進去法國主流精英學校就讀,也是蠻拼的。

問題不出在法國人那樣的為難方式,出在住在拉丁區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傳統地帶的中國人太少!不過也有例外,我認識的一個在法國華人媒體工作的朋友,姑娘第一年到法國來,第二年進大路易中學就讀。作為無冕之王的記者,能量好比王母娘娘伸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身份證、水電單不算啥,很快搞定,如願以償。

那麼,對於這些外區的孩子們來說,來自一個大眾普通家庭,忽而置身金枝玉葉中的一份子,幸福會不會來得太突然?他們推開門,當著大家的面走進靜悄悄的教室,看到三色旗在教室裡張展,《馬賽曲》的旋律在校園裡迴盪,“自由、平等、博愛”的筆跡在黑板上閃耀。他們,尤其華人子弟感受如何?學習怎麼樣?老師態度如何?法國社會主流接受度有多大,參與程度又有多深呢?下次與您不見不散。

晚安,學區房。

晚安,巴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