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為何成了“戰鬥民族”

俄羅斯人為何成了“戰鬥民族”

“用一個詞來形容俄羅斯,你會想到什麼?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詞一定是‘戰鬥民族’。”這是中國學生趙文君寫下的話,她正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就讀,文章的標題就叫《我眼中的戰鬥民族》。

趙文君的看法並非獨家,此前《文匯報》曾發表《“戰鬥民族”是怎樣煉成的》一文稱:“俄羅斯民眾正憑藉‘超人’一般的勇氣和表現,為自己贏得了‘戰鬥民族’的稱號。”

在網上,俄羅斯電視劇《我是如何成為俄羅斯人的》風靡一時,卻被網友們譯成《戰鬥民族養成記》。

然而,對“戰鬥民族”這一稱呼,俄羅斯人不太必認同。

有網友通過短視頻在俄羅斯進行街訪,絕大多數受訪者不喜歡“戰鬥民族”,認為該詞太有“侵略性”,他們更願用“愛好和平”“自強”“友善”來形容自己。在網上,俄羅斯網友反駁稱:“我們可不是戰鬥民族,英國人、美國人比我們好戰多了。”

俄羅斯人不接受“戰鬥民族”的稱呼,可能是不太瞭解,該詞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1840年以來,清政府在對外戰爭中屢屢遇挫。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例,清軍動員20萬人,英軍動員不足2萬人,結果卻是清軍傷亡2.2萬餘人,英軍死亡僅523人。戰爭造成國力日衰,各種社會矛盾集體爆發。

1915年,在日本逼迫下,袁世凱政府被迫簽訂了《二十一條》,引起國人譁然,相關日期被定為“國恥日”,通過教育系統,傳達給全體國民。

隨著亡國焦慮的不斷加重,知識群體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他們大聲疾呼,以喚醒全民族的戰鬥精神,到抗戰時達到最高峰。

比如《前線週刊》第12期(1938年)上刊發了李墨痕的《怎樣建設戰鬥的民族性》一文,提出:“鍛鍊體魄,祛除昏庸萎靡的頹風,上下一致振奮起來,把中國固有的‘軍人魂’喚回。”

在《邊疆通信報》總第76號(1941年3月22日出版)上,發表社論《民族戰鬥體》,提出:“用這全體的力量來革命,來抗戰,來建國。”

其實,早在1923年11月1日的《會聲雜誌》(上海工部局華員總會會刊)上,便頭條發表了《中國缺乏戰鬥的民族精神》一文,引用陳啟天先生的話:“中國缺乏科學的物質文明,已有人極力提倡了;中國缺乏斗的民族精神,卻少有人注意培養。”

在當時,“戰鬥民族”被視為應對民族危機的解藥,但對“戰鬥民族”的定義非常寬泛:古希臘、古羅馬乃至中國的秦朝,都被視為“戰鬥民族”,連阿爾巴尼亞的梅爾梭羅人,也被稱為“最猛摯之著名戰鬥民族”。

人們形成了這樣的歷史觀:“戰鬥精神”是民族崛起的要件,一旦它被文明所遮蔽,該民族將走向消亡。而保持“戰鬥精神”的妙方,則是:

首先,鍛鍊身體與意志。

其次,重視兄弟情,不沉溺於男女之情和家庭生活。

其三,言行舉止刻意粗糙,不拘泥於禮教。

其四,勇敢精神,不斷挑戰自我。

其五,將鬥毆視為家常便飯。

這些不近人情的妙方,最終投射到俄羅斯人身上。

正如趙文君在《我眼中的戰鬥民族》中,刻意突出俄羅斯人的“彪悍”:幼兒園的孩子在冬天挑戰冰桶,俄羅斯民航飛行員的粗糙操作,俄羅斯大媽怒斥劫匪耽誤了她的時間,對伏特加酒的依賴……

還有一些作者將俄羅斯人的“彪悍”與其歷史結合起來:屢遭外來侵略,為自身安全考慮,只好不斷擴張。伊凡雷帝時,版圖不過280萬平方公里,到羅曼諾夫王朝時,已達2280平方公里,增長了7倍。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的150年中,相當於每年擴張出一個荷蘭。

這些作者忽略了,這種“彪悍”可能是歷史書寫的產物。

從英國學者費吉斯的《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中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衝擊下,近代俄羅斯出現了民族認同的焦慮,為建構“俄羅斯性”,不得不將誇張地方特色,使其成為集體身份的象徵,走進用文化抵抗文明、用特殊性替代普遍性的格局中。

比如伏特加,本是波蘭民間的一種酒,古代俄羅斯平民較少飲用,但在學者們 “伏特加是俄羅斯民族的靈魂”的鼓譟下,越來越多的平民沉浸其中,使俄羅斯男性平均壽命一度降至50多歲,低於女性近20年。

再如冬季的冰桶挑戰,是所有高寒地帶居民都有的習俗,但俄羅斯卻將其視為民族特色,在中小學乃至幼兒園中推廣。

性格急躁本是人之常情,但被妝扮成“耿直”“率真”,成了“俄羅斯性格”,在此鼓勵下,一些人自控能力下降。

可見,“戰鬥民族”是中俄在現代轉型中誤會的交集:後者試圖塑造“獨特性”,恰好契合了前者的期望。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戰鬥民族”是一種褒揚,但這種褒揚很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認可。

“戰鬥民族”的風險在於“刻板印象”。即以偏概全,忽略了俄羅斯人的多樣性。

俄羅斯人高度重視教育,文化積澱深厚,普通俄羅斯人舉止斯文、非常有教養,即使在食不果腹的困難時期,人們購物時依然隊列整齊,少有夾塞、吵架現象。俄羅斯人非常看重個體尊嚴,即使失業,也不願在街頭擺攤……凡此種種,顯然不屬於“戰鬥民族”性格。

在今天,許多年輕網友稱俄羅斯人是“戰鬥民族”,主要是受日漫《七龍珠》影響,其中賽亞人天生性格暴躁、戰力極強,被稱為“戰鬥民族”,符合網友們對俄羅斯人的刻板印象。

在當代漢語中,“戰鬥民族”的褒意遠多於貶意,但名從主人,人家不接受,還是不妄說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