猖獗的塑料垃圾|“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料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白色汙染在許多國家都存在。泰國環境質量促進部門的數據顯示,曼谷每人每天平均使用8.7個塑料袋,每一個塑料袋需要耗費大約450年才能徹底降解。

在印度,塑料汙染也困擾著當地民眾,海量的塑料垃圾堆積在新德里泰米爾·納格爾貧民窟附近;塑料瓶、包裝袋、食品包裝紙和其他碎屑在排水溝中流動,淤積在發臭的下水道里;兒童在垃圾堆上跑來跑去,以塑料水瓶等為玩具;垃圾山上,常會發現啃食塑料瓶的奶牛。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生產出83億噸塑料製品,其中超過63億噸的塑料製品最後成為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只有9% 被回收,12% 被焚燒,另外的79% 被掩埋或是散落到自然環境中。聯合國報告顯示,所有塑料製品中只有不到1/10會被循環利用,“塑料災難已經伸延到地球每個角落”。按目前的塑料生產和垃圾處理速度來計算,到2050年將會累計產生120億噸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還進一步擴散到海洋,引發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猖獗的塑料垃圾|“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塑料垃圾成山

近年來,塑料垃圾導致鯨魚、海龜死亡的事件在泰國並不鮮見。今年6月初,泰國海洋資源保護部門在宋卡府海域救起一頭奄奄一息的鯨魚。上岸後不久,這頭鯨魚連續吐出5個塑料袋,隨後便徹底失去生命體徵。醫生進行屍檢後發現,這頭鯨魚的胃裡竟然有80多個塑料袋,重達8公斤。據泰國媒體報道,泰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海洋汙染國。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愛爾蘭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截至7月15日發現,大西洋300-600米深處的深海魚體內存在塑料微粒。這些魚生活在與陸地相距遙遠的深海海域。塑料微粒的檢出率超過整體的70%,在調查的全部7種魚體內均有發現。

猖獗的塑料垃圾|“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魚類誤食海洋垃圾

研究團隊警告稱,“塑料微粒上吸附有多氯聯苯(PCB)等汙染物質,容易積累較高濃度。有可能對深海的生態系統和吃魚的人類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研究中心助理教授Christelle Not,及其研究助理蘇頴筠、陳嘉怡的一項研究發現,超六成香港海水樣本含有塑料微粒,含量最高的樣本,每平方公里海域可找到高達38萬粒微粒。

近年來,世界各國也陸續出臺了“限塑令”,我國國務院辦公廳在2007年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拉丁美洲“禁塑”領頭羊之一:智利,在2014年出臺“限塑令”;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也陸續開始實行該政策。在今年6月的七國集團峰會(G7)上,歐盟和加拿大也通過了寫明減少海洋塑料垃圾數值目標的文件,

但日本和美國拒絕簽字。

最後:

從環保角度講,“塑料”在自然環境中自我降解是非常困難的,也開發研製了可降解塑料,但究其根本,是人民群眾要有減少使用塑料袋的意識,儘量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同時也要妥善處理,不要隨手亂扔。

7月7日“無塑海灘”大型公益環保活動在大連金石灘正式開幕。“塑料不酷·無塑黃金海岸”旨在呼籲人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共同維護沙灘環保。

據“無塑海灘”的發起人沃特介紹,之所以發起這個活動,是因為塑料袋、塑料飯盒、塑料吸管這些白色垃圾僅僅通過回收是不夠的,即使回收也會帶來二次汙染,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自己的行為,一同去倡導無塑的行為。沃特表示,他希望無塑海灘這個項環保活動能持續下去,讓更多的城市能加入到這個環保行列當中,將這種環保潮流引領世界。

本次活動也得到了世界第一個無塑海灘發起組織----英國無塑海灘發起組織的支持,並錄製了一段環保實拍短片在現場進行播放。據瞭解,英國無塑海灘環保組織、國際環保機構在金石灘舉行了“無塑海灘”環保高峰論壇,分享環保理念和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