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退休生活 80後、90後也學會了存錢!

28歲的美國人Gwen Merz,在IT行業工作,同時做著Firedrill播客的兼職。

作為一位年輕的女性,Gwen最近的改變令人驚訝。

早上起床後,她自己在家做簡單的早餐,然後開著二手車去上班。

在一天的工作後,她回到家自己做晚餐,在過於疲勞、癱在沙發上不想動彈時,她會叫一份價格實惠的外賣披薩。

如果入夜後想放鬆一下,她也不會去市中心昂貴的酒吧,而是和朋友一起在家中聚會,用罐裝啤酒乾杯。

她正在減少外出就餐和旅行的次數。如今,她已經存下20萬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和少量存款。

做兼職、節省開支、有計劃地存款,如果不說出Gwen的身份,別人一定想不到這是一個“90後”青年的生活方式。

一直以來,花錢大手大腳、“月光”、超前消費等,都是貼在“千禧一代”身上的財務標籤。

而如今,他們開始存錢了。

1、開始存錢!

“千禧一代”也稱作“Y世代”,一般指在1982年至2000年間出生的一代人。

曾有機構在調查中發現,“千禧一代”群體平均在33歲時“財務覺醒”,出於對未來的擔憂而開始有計劃地平衡收支,儘可能地積累財富。

而如今,他們“財務覺醒”年齡門檻正在提前。

根據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的報告,如今,絕大多數22歲到36歲的年輕人已能較好地平衡當下和未來的需求。接受調查的“千禧一代”中,82%的人正在存錢,49%的人已在為退休後的生活構思明確的儲蓄計劃,34%的人建立了應急基金。

“存錢”,這個剛在他們心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小目標,改變了“千禧一代”的生活習慣。93%的“千禧一代”像Gwen一樣,不再習慣於外出就餐,改為自己做飯;80%的人認為健身中心的會員卡是非必需品,想要保持身材,可以在戶外跑步。

這些原本可以花高價買一個網紅牛油果吐司的年輕人,現在開始拒絕僅僅為了嚐鮮,或是在個人主頁上傳一張照片,而進行任何非理性的消費。

擔憂退休生活 80後、90後也學會了存錢!

“人們的刻板印象是‘千禧一代’只活在當下,如今這一理論被推翻了。”富達數字規劃和諮詢高級副總裁布魯克·福布斯對此評價道:“‘千禧一代’習慣通過社交媒體保持聯繫,考慮到他們每天都面臨著社交媒體上各種各樣的誘惑,還能有許多人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這非常難得。”

波士頓學院退休研究中心主任艾麗西亞·芒奈爾分則表示,對於20歲至30歲的“千禧一代”來說,距離退休還有幾十年的時間,但建立長期的財務計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2、為何存錢?

是什麼讓人們刻板印象中“活在當下”的“千禧一代”開始存錢,他們在擔憂什麼?

艾麗西亞·芒奈爾找到了其中一個原因:“千禧一代”見證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

在英國青年Barney Whiter的記憶中,他本應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小康家庭,父母在他上中學時便按揭買了房,房子很大,是典型的英式建築。

不幸的是,Whiter一家買房後沒多久,金融危機到來,英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利率飆升至17%。

在沉重的房貸壓力下,Barney的父母被迫削減開支,他們取消了家庭度假,不再訂報紙,懷特的父親甚至不再像一個典型的英國男人——他很少再買啤酒喝。

Barney從那時起對金錢越來越敏感。他說,“我當時就明白了,欠銀行很多錢,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成年以後,Barney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做幾份兼職,他上班不坐計程車,甚至很少乘地鐵,儘量騎車,娛樂項目也一切從簡,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每個月至少把一半工資和全部獎金存起來,以備養老。儘管如今他的工資已比剛畢業時高出許多,手中的積蓄算起來也夠他在43歲就退休,但他做兼職、節儉過日子的觀念,卻始終保持不變。

金融危機給“千禧一代”帶來的陰影,遠不止在門後偷偷看到的父母的愁容。等到“千禧一代”從大學畢業時,由於經濟復甦十分緩慢,就業市場疲軟,就業難,工資低。

“很多‘千禧一代’畢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選擇繼續深造,卻因此又背上了更多的助學貸款。”評級機構穆迪公司旗下子公司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表示。

索菲亞·貝拉是Gen Y Planning的創始人,作為一名資深財務規劃師,她發現“千禧一代”在財務規劃中,最關注的是如何償還助學貸款。

而助學貸款又加重了“千禧一代”的購房負擔。據統計,“千禧一代”中年齡最大的人群(30歲至35歲)多數仍未做好購房的資金準備。贊迪指出,如今貸款機構在批准放貸前,會更關注潛在借貸人的負債收入比率,如果身負助學貸款,會被貸款機構判定為不符合標準,從而無法申請按揭貸款。

因就業困難而繼續求學,因繼續求學而增加負債,因增加負債而難以購房,只能繼續承擔昂貴的房租……這樣的連鎖反應,使“千禧一代”比他們的父母要更難存下錢來,卻也使他們更擔憂未來,更渴望存錢。

擔憂退休生活 80後、90後也學會了存錢!

3、如何存錢?

然而,省下每一分錢,全力償還債務,就真的能存下錢來嗎?“千禧一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緩解他們在財務上的焦慮?

財務規劃方面的專家們首先承認,面對比父母輩更多的必要支出,“千禧一代”確實很難存下錢來。美國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千禧一代”平均每月都要支付一大筆錢:

餐飲支出325.44美元;

住房支出426.73美元;

社交活動支出198.51美元;

服裝支出208.14美元;

旅行支出222.99美元;科技支出222.23美元;

學生貸款支出191.43美元;

醫療費用支出209.94美元;

訂閱費用支出32.65美元;

會員資格支出29.13美元;

網約車等交通工具支出61.89美元;

……

總計每月至少需支出2164.99美元,每年至少需支出25979.88美元。

所以,“千禧一代”除非每年能掙5.3萬美元,否則很難擁有令人放心的積蓄。

在這種情況下,財務方面的專家們並不建議“千禧一代”將所有富餘資金都簡單地用來儲蓄。索菲亞·貝拉就認為,“千禧一代”的財務計劃可以分為三部分:建立應急基金、購買一份保險、償還助學貸款。

首先,索菲亞·貝拉建議,可以通過記賬來削減不必要的開支,通過兼職提高收入,將收入的5%用來建立應急基金,它可以作為一個緩衝工具,來應對意外支出或收入下降。

其次,要學會保護自己,購買一份保險。保險公司皇家倫敦(Royal London)的養老金專家海倫·莫里西也建議,“千禧一代”要拿出收入的12%至15%,用於購買養老保險。

最後,對於償還貸款,“千禧一代”可以定期拿出適當資金進行理財投資,一方面填補貸款的缺口,另一方面讓原本不多的財富增值,緩解財務焦慮。

橡睿投資投資總監蔣舒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千禧一代”作為投資者的特點是可投資金少、風險承受能力較弱。這樣的年輕人在做理財投資時,一方面大部分資金應配置於流動性較好且風險較低的貨幣基金、債券基金或銀行理財產品,以應對日常消費或技能培訓所需;另一方面可以少量資金從事股票或衍生品交易,以相對較小的成本積累自己的金融投資經驗,培養風控習慣。

對於較低風險的投資,一位銀行財富管理顧問表示,定投類產品也比較適合年輕人群,如黃金定投、基金定投等。黃金定投即每月以固定資金按照上海黃金交易所AU9999的收盤價購買黃金,當合同到期時,積累的黃金克數可以按照上海黃金市場價格兌換成現金,或相應克數的金條、金首飾,由於購買的黃金是按上海黃金交易所的AU9999價格直接購買,所以中間沒有任何手續費用;而基金定投相較於黃金定投,風險溢價較高,投資方式是將基金定期定額投資,但由於它有自動逢低加碼、逢高減碼的功能,可以規避投資者對進場時機主觀判斷的影響,風險小於股票投資或基金單筆投資。

對於股票等風險較高的投資,美國理財網站bankrate首席金融分析師Greg McBride建議,“千禧一代”可以嘗試配置很小一部分資金投資股票市場。由於經歷了金融危機,多數“千禧一代”較為抗拒股票投資的理財方式,但年輕人不應一味保守儲蓄,應該學會承擔一定的風險,初期也不需要花費高成本來投資單隻股票,最好從專業機構購買一隻佣金相對較低、分散投資的指數基金。

無論是選擇較為保守還是高風險的理財方式,培養財務意識和風控能力對於剛剛工作或尚在學校就讀的“千禧一代”來說,才是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多位財務方面專家認為,雖然年輕人當下靠投資理財積累大量財富的可能性不大,但重要的是培養理財的習慣,這樣等到35歲左右時,就會積累一定的投資經驗,從而利用這些經驗和技能賺錢。

蔣舒也提醒年輕的投資者們,理財應避免一夜暴富和以小博大的心理,因為一些非正規金融平臺恰恰會利用年輕人這種渴望暴富的心理,推薦所謂低門檻、高槓杆的衍生品,這是年輕人在投資時將面對的最大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