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明收入提高了,人們還是那麼焦慮?!

據界面新聞,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張斌日前在一活動上指出,即便收入提高,由於社會公共服務、激勵機制等問題仍存,人們生活面臨的焦慮難以解決。

報道指出,張斌稱,中國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已經很近。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高收入國家人均年收入應達到1.2萬美元以上。2017年中國人均年收入在8866美元左右,屬中等偏上收入國家。

但張斌同時指出,即便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們也未必覺得生活更好。因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一些領域仍有較大差距。

“我們公共服務業的佔比是嚴重偏低的,我們城市化率是嚴重偏低的。我們對於很多服務類的支出是嚴重偏低,我們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發展嚴重滯後。”他說,“到現在,我們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其實它的發展和我們需求來講還面臨很大的缺口。”

張斌認為,對於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包括城市化、戶籍制度改革等都是積累人力資本非常重要的舉措。這不在於政府去主動推動什麼,而在於其是否能給人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公共福利,讓人力資本的成長有一個更好的環境。

“你在商場裡花5千塊錢,你能知道產品預期可靠。你去醫院看一場病,他坑了你,你不知道;幫了你,你也不知道。這種行業就會有很強的管制需要。”張斌說,高管制需求與高管制供給結合在一起,帶來過度管制,服務業的發展面臨很大的瓶頸。

“所以,我們會走向高收入,但是過了高收入門檻,我們能走多遠?打一個問號。”張斌說,中國最先走入的可能是“焦慮的高收入國家”。

除了張斌外,關於焦慮這個話題,此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王延中也在公開場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王延中看來,他認為,廣義來說,中國收入達到中產階層的已經佔到了人口的一半左右,很多人在消費上也達到了中產水平。同時生活壓力巨大,有錢和有閒之間的矛盾加劇。他認為解決焦慮問題沒有靈丹妙藥,要認識到焦慮產生的原因普遍性,對症下藥。

中產階層現在面臨很多問題,雖然他們比上不足,相比最富裕階層,他們在財富以及社會地位趕不上。但是比下有餘,和貧困人口相比他們吃穿不愁,有車有房,工作體面,收入也比較可觀。但是他們為什麼這麼焦慮呢?其實這些焦慮來源於這個方面,一個是源於他們自身,再一個是社會。

王延中還指出,從主觀角度來講,焦慮是一種心理上的緊張,這種緊張源於對自己能力不足,沒有信心。尤其是對自己追求的目標和實現目標能力之間的一種缺陷,這種缺陷是客觀存在的。另外焦慮還是和他人進行比較,別人比我強,我為什麼趕不上別人。這樣一個比較的壓力,我們現在制定各種工業化社會的標準,實際上是把大家放在一個標準下進行比較,最主要是用財富衡量成功與否。這樣使大家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是沒有焦慮感的。

事實上,焦慮的客觀存在通過此前公佈的數據上就能體現。統計數據顯示,近七成的青年(18-44歲人群)存在輕度或重度睡眠障礙,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想睡個好覺特別難,僅有10.2%的人認為自己可以經常擁有好的睡眠。此外,也有電商數據顯示,在其平臺買植髮、護髮用品的人群中,80後佔了38.5%,90後佔了36.1%,大大超乎人們的想象。

不過,中國青年網日前的一篇評論文章稱,焦慮並非越不過的山、邁不過的坎。群體畫像的焦慮感,有些是樂觀的自嘲,有些是偶爾的心慌。倒不僅是青年,大概每個人在自省的時候,都會有些焦慮——比如,人生在世,是汲汲於名利地位、碌碌無為了卻一生,還是追逐事業和夢想、活出暢快人生?“夢想隔山海,山海亦可平。”往前走、向上走,比之於往下走、順勢滑下去,大概總會有更多的壓力和焦慮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