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買藍籌股 不能指望“躺著賺錢”

紅刊財經 特約作者 張俊鳴

剛剛過去的2017年,藍籌股、白馬股氣吐眉揚,在“二八分化”中迭創新高,“價值投資”成為市場的主流共識。也正是在“價值投資”的倡導下,一些在小盤股、題材股上損失慘重的散戶投資者,準備換股操作,計劃在2018年從藍籌股身上把過去一年的損失補回來。而近期,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卻給這些打算調倉換股的投資者潑了冷水。這份報告認為,2018年藍籌股雖然可能會慣性走高,但支持其走強的因素已經弱化,反而是中小市值股票有望否極泰來。由於過去3年社科院的年度藍皮書對A股市場的預判還是比較準確的,如預測2015年上證指數“突破5000點”、2016年“在3200~4000點波動”、2017年“穩中有升的慢牛行情”等。因此,2018年其觀點也值得投資者細細品讀。

在筆者看來,社科院藍皮書的提醒十分及時,因為從A股歷史上看,不管是藍籌股、成長股還是重組股,各類投資風格在市場高度認同之後就不存在“躺著賺錢”的機會。所謂“躺著賺錢”,就是根據過去一年主流投資風格,不加甄別無腦買入。這一方式固然簡單粗暴,但卻往往變成“大熱必死”,因此股諺也有“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之說。從90年代初的上海本地股、1996~1997年的家電白馬股、1999~2000年的網絡科技股、2003~2004年的“五朵金花”、2006~2007年的券商和有色股、2013~2015年的創業板等,都是風格延續1~2年之後戛然而止,昔日的熱門股在見頂之後跌幅巨大,甚至在下一輪全面性大牛市中都無法超越此前的高點。因此,2018年買藍籌股不能指望“躺著賺錢”。

2018年買藍籌股 不能指望“躺著賺錢”

過去一年多白馬股領漲股指,有價值修復的因素,在2013~2015年中小創、題材股被狂炒,和白馬股的估值拉到接近歷史峰值,白馬股的上漲和題材股的下跌有縮小二者估值差的因素在;其次是全球估值體系的帶動,包括上證50為代表的藍籌股在全球主要股市中估值偏低,僅高於香港股市,而全球主要股市在2017年都普遍出現了上漲,A股白馬股的走高也有被動追隨的意味。另外,A股入摩已成定局,2018年6月將被納入MSCI體系中,市場對外資配置A股的憧憬也支持白馬股的走高。

而在2018年,上述三個支撐白馬股繼續大幅走高的因素都出現變化。首先是白馬股相對中小創等題材股的估值差已經大幅度收斂,境外股市的估值帶動,也由於各國股市走牛多年,市盈率普遍超過歷史中樞水平,存在向下迴歸的壓力。而入摩的利好更是人盡皆知,首期被動配置的外資數量還比較有限,難以成為推動白馬股繼續大幅走高的動力,反而可能出現“利好出盡見光死”。因此,社科院藍皮書認為支持藍籌股走高的因素在弱化,並非無的放矢。

從本週的情況來看,部分藍籌股有放量滯漲的跡象,如1月2日的四大行、1月3日的保險股,都有獲利回吐的跡象。這從AH股的比價可以得到解釋,目前藍籌股大多A股比H股要貴,只有少數個股如海螺水泥、寧滬高速、中國平安的A股價格略低於H股,A股溢價率超過50%的藍籌股也不在少數(見附表)。

2018年買藍籌股 不能指望“躺著賺錢”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釋A股比H股溢價,比如去年人民幣匯率走高、大陸境內流動性相對港股比較充沛、A股具有配售打新套利的功能等。但隨著A股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陸港兩地股市的溢價率收斂到合理水平是大勢所趨。從過去兩年的情況來看,恆生AH股溢價指數的核心波動區間在120~140,2017年12月初在摸高136之後出現明顯回調,未來有望向120的箱底附近靠攏(見附圖)。雖然溢價指數的下跌不一定意味A股藍籌股整體回落,也可能以H股的上升或出現相對收益來實現,但毫無疑問對藍籌股有一定的壓力。

事實上,2017年白馬股、藍籌股的大面積走強只是表象,更深層次則是“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化。這一深化,不意味著昔日的藍籌股能夠永遠躺在功勞簿上供人膜拜,而是市場資金不斷尋找具有發展潛力、高性價比的公司。對於已經大幅走高的藍籌股,投資者需要注意追高的風險,不妨以恆生AH股溢價指數作為參照座標,在跌破120之後再尋找合適的時機參與。

另一方面,優質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資潛力也正在浮現。2017年裡,業績大幅成長的中小市值股票,湧現出了寒銳鈷業、方大炭素、贛鋒鋰業、滄州大化等大牛股,2018年部分跌出價值或具備成長潛力的中小市值品種,也有望出現價值修復行情。對於中小市值股票來說,整體估值仍高,並不具備出現整體性、大幅度的連續上漲,真正的潛力股仍然需要從價值投資的理念來深入挖掘,筆者建議可以從中證500、中小板指和創業板指數的成分股中,精選動態市盈率在30倍以下,業績持續增長,行業前景看好,股價調整充分的品種,作為重點觀察的對象,如主板的深科技、中牧股份、中青旅、馬應龍、浙數文化,中小板的東華能源、廣田集團、亞廈股份、奧瑞金,創業板的高新興、宋城演藝、順網科技等。

2018年買藍籌股 不能指望“躺著賺錢”

(文中涉及股票,只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且作者承諾未持有文中提及股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