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與個體相比,群體更加智力低下丶自信增加丶情緒激動並急於行動。”這是《烏合之眾》這本社會學作品長期被普遍認為的核心思想。所以我在讀本書前所對此書大致內容的推測:

1.這是一本社會心理學著作

2.本書重點在於群體心裡的弊端

3.本書相對於群體化更加推崇個人化思想。

讀過本書之後,除了第一點我的其它兩個推測得到自己的印證。

讀書前由於各種宣傳與對此書的側面引用都在講它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範疇的作品。但在當下我認為它並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心理學作品。

‘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在讀此書前,由於在互聯網環境下查找資料很方便,很容易找到社會心理學相關的內容。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社會相互作用背景下人的社會行為及其心理依據的科學。社會心理學的目標是科學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人的社會行為。個人的社會心理與行為、人際相互作用和社會影響是社會心理學的三個主要構成部分。

由此可知,社會心理學屬於心理學分支,其研究對象為社會心理現象,而其研究價值則為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說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講求嚴謹性,與可證偽性,並且需要現象之後的原因分析與深入研究。但我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看到大量的現象描述,但缺少甚至失去科學著作所需的原因分析與實驗證明。

在專業的社會心理學書籍介紹其發展歷程的篇幅中也佐證了我的觀點。普遍公認社會心理學的誕生為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Ross)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導論》的發表。而本書的首版年份則為1895年,並且在社會心理學教材的發展歷程中並無提及。

但這並不影響《烏合之眾》是關於社會心理領域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著作,以及他對人們思想持續的鞭策與警醒。通讀此書我也感到受益匪淺,部分篇章也想需要反覆閱讀與結合實際歷史思考。並且此書中的很多現象結論,雖沒有明確的原因分析與實驗報告,但其現象本身也以被許多歷史事實所證明。所以本書可以看所是作者對社會化現象的深入思考與總結,也更容易理解所謂“烏合之眾”(原文:The Crowd)其概念本身所帶有的情緒化色彩其本身也印證書中的觀點之一:大眾趨向於跟隨大眾之言,儘管其並沒有充足的理由。

‘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本書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讓我之前對其產生興趣的原因,在於它對群體盲目跟隨與易於煽動的描述與結合歷史的解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領導他人的慾望,自己本身從主觀來說都不想成為盲目跟隨他人的人。那麼,就會潛意識裡希望自己是煽動者,領導者。而本書對大眾盲目性與易於跟隨他人的特性的描述也是這本書被很多像我這樣並不是社會學專業的人有意願拿來讀。

“這本書讀起來很過癮。”首先他沒有像其他嚴謹的科學學術著作那樣有太多專業詞彙以及邏輯論證。相反,《烏合之眾》更像是一本議論文集,描述所用語言也是比較貼合大眾趣味。我想可以與我國魯迅所寫雜文類比就更好的理解這本書的描述性,也就是說它的重點在於批判與警醒。所以說,這本書的歷史價值以及對當下的啟示性的作用是巨大的。

“群體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異質性群體中間,又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P33)

‘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這段話可以解釋很多我們在生活中,歷史中很多現象。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理解語言,把很多不知該怎麼描述的因素具象化,語言化。就像我在初中時,大家一股腦地“抵制日貨”。很多人甚至連基本新聞都未曾關注,只是看有人在喊,自己的情緒也被帶動起來。於是“抵制”的陣勢越來越大,網絡上更是如此。到後來看到新聞有群體去打砸一切帶有“日本”字樣的東西,酒店丶汽車丶照相機等等,儘管幾乎都是中國人的財產。我的印象:那時大家都很激動,但為什麼激動誰也說不上來。

那是12年的夏秋之交,這場風波很快過去。一切一如往常,人們對之前抵制的東西該用就用,影視該看就看,旅遊該走就走。最重要的是,也是最被人們忽略的是, 中日貿易額並沒有減少。

‘烏合之眾’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

《烏合之眾》中一百多年前的對群體感情的描述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解釋。單從事件本身,我們可以講“在群體中間,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為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群體其中能夠讓自己感受到比自己大得多的力量感,而這種易得的力量感是非常具有迷惑性及誘惑力的。

那麼,這本書中描述的種種群體現象以及作為個體在群體化情緒中的表現則尤為重要。即使在今天,哪怕我覺得讀過此書之後仍然會容易陷入群體的情緒化的表達,尤其在互聯網時代,當今的微信朋友圈更是如此。所以我覺得對群體化的警惕需要不斷地思考與個人自我反思,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作為一個學習者需要時刻牢記的。“容易生氣的人,往往是沒有思維邏輯的人,他面對自己不理解或難以解釋的現象時,只會惱羞成怒。”

參考: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2016年我國對日本雙邊貿易總值1.82萬億元 增長5% 來源:中國網財經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