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金華老百姓俗稱的金中,創建於1902年,始名金華中學堂,歷史悠久,至今百有餘年。其間幾經更名,數度搬遷,而絃歌相繼,薪火不斷。校名先後為金華府中學堂,浙江省立第七中學、浙江省立金華中學、金華中學、金華一中。民國時期校址在鼓樓裡,解放初在酒坊巷,1958年遷至金華縣蔣堂,1993年遷至八一南街301號,2004年再遷至金東區地塊光南路1588號。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文史記憶|百年金中回眸(中)

老學堂金華中學的可愛之處正在於人,這裡有好校長、好老師、好學生,確實是讀書求學,教書育人的一方聖地我家全家老小有8人與金中有緣分。家父李吉皆(1894-1965)於民國元年(1912屆,與陳望道是同學)畢業於金華中學堂。時隔一年,考取南京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國文系讀書,1917年畢業後回金華供職。大哥李沂1944年畢業於金中,次年赴上海大夏大學攻讀史地,畢業後在義烏中學當老師。二哥李明1948年在金中初中部畢業,次年在金華華東革命軍政大學參軍,隨三野部隊去大西南剿匪,後定居四川江津。三哥李成1954年在金中高中畢業,考取中央體育學院,畢業後去瀋陽工業大學當體育老師。三個姐姐也在金中讀過書。其中三姐李笑雁沒讀畢業就去參軍了。由於我二哥和三姐都成了革命軍人,家中就掛上了由人民政府頒發的《為民解放》的獎牌。我老伴羅碧華是1966屆金華一中高中畢業生,十二年之後以老三屆的身份考上浙師大中文系。除了我上的是金華二中全家人都與金中有緣,是金中哺育了我眾多親人的成長、成人、成才。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1941年初春甲班畢業合影)


還有一位我最敬重也最可親近的老師,她與金中有長達六年的緣分她的父親及兄弟姐妹全在金中度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歲月,而在金中現存的史料中卻未曾看到。她叫施亞西,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資深教授,現年94歲。當年我在華師大求學時,她教我們寫作課。施亞西老師是紹興人,30年代初即隨父母來到金華。其父施伯侯(1897—1960)在金中擔任教務主任十多年,是當年的校長方豪的北大同學,兩人都經歷過1919年“五四”運動的洗禮,頗受方豪器重。施伯侯先生德才兼備,教學有方,勝任數理化各科教學,深受學生愛戴。施家住酒坊巷,與後任校長鬍步蟾是鄰居。施亞西兄弟姐妹五人都是金中畢業的,對金華特有感情。

1937年,15歲的施亞西在八婺女中讀完初中後考上金華中學,當時的校址在今侍王府內。這年暑假,接連發生了“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會戰”,因此一開學,學校裡就充滿了抗戰氣氛。施亞西與她的同學自發組織起來,先到火車站去迎接淞滬會戰的傷員,後去醫院慰問。她們不僅帶去了些食品,且自費買了許多漂白細布,做成手巾,為傷員包紮,還在手巾上用紅線繡上“忠勇愛國”“同仇敵愾”等字樣,傾注了滿腔熱情。當年9月底,日軍的飛機來轟炸金華,火車站一帶瓦礫滿地,炸死炸傷的無辜平民甚多,可謂慘不忍睹。施亞西跟著在金中讀高三的哥哥一起去營救傷者。10月中旬,金中遷移至蒲塘、長庚,初中部遷至方山嶺、靈山寺等地。蒲塘村中戰時金中大門外兩側圍牆上,寫有“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幅標語,字體鮮明莊重,給師生們以莫大的鼓舞。同學們在課餘展開了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他們在積道山下為村民教唱抗戰歌曲,講前線戰士們英勇抗敵的故事,有聲有色,極為感人。而後大家又去傅村、孝順一帶農村搞宣傳。施亞西所在班級的班長姜拱紳(解放後為復旦附中校長),是班裡很有威信的大哥哥(大施亞西6歲),所有宣傳活動都由他指揮和組織,幹得紅紅火火。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1940年9月,施亞西以優異成績考上浙江大學中文系,其父於1942年8月辭別金中應聘回老家紹興任教,其弟妹們直到1948年才離開金中,各奔前程。施亞西后來認識的杜其執(原尖峰集團董事長杜自弘的大伯)是英士大學畢業生,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

還有家住太史第的一對兄弟,皆為書香門第出身,是金中的名師。兄為趙情之,弟為趙鏡元,兄教歷史,弟教地理。趙鏡元先生(1903—1996)1930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史地學系,曾授教南京女中,兼任《時事日報》編輯。1938年起任金中地理教師,同時在英士大學兼課。1954年調任金華二中執教,是50年代金華地區中教界唯一的二級教師,月薪115元。

金中值得我追憶的東西很多,尤其是人。在懷舊中品讀人文時尚,在記憶裡回味不老時光,該是何等快樂!我父親在金華府中學堂讀過書,我兩個哥哥三個姐姐在金華中學上過學,我妻子是金華一中畢業的。聽他們講,特別是三哥李成(現年83歲)告訴了我許多解放初金中的往事,令我感動。一連串的老師和同學的名字,在他心中珍藏著,連同這些人的所作所為,一起成了我寫作此文的素材。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廖念怡、何祖詒、徐欽元、詹星光、趙鏡元、周松林、鄭鳴雄……這些老師我都曾認識,有幾個既教過李成也教過我。

高耀貴、諸葛泰、陳友家、劉冠雄、孫紅木、吳佩奎、金學書…這些都是李成的同學,他們同窗共讀,過從甚密,多半也認識我。

廖念怡是我外婆廖金蓮的弟弟,我該稱他為舅公,何祖怡是外公何旭齋的堂弟,我不知該怎麼稱呼他。他倆都當過金中的老師,前者教數學,後者教物理,名氣都不小,可惜年代久遠,加上我對理科老師較為陌生,遺忘得厲害。模糊的記憶中只留下兒童時代跟著我媽去外婆家拜年時見過他們,是很和藹的兩位長者。遞糖果給我吃,還問我上學了沒有。後來何祖詒曾調任浙師院物理系當過老師,可惜當年我遠在黑龍江工作,沒機會與他交往。

文史記憶|百年金一中回眸(中)


徐欽元、詹星光夫婦就要熟悉得多。在金中,徐教語文,詹教音樂,是很多人羨慕的一對。他們家也住淨渠頭,在我家斜對面。育有二女一男,依次取名為向新、向平、向陽,小名喚作梨梨、桃桃、毛毛,我小時候最驚喜的是他們家有留聲機,可以放唱片,有許多好聽的歌,但膽小的我不敢貿然進去,只能在窗外聽聽。幾年後他們夫妻雙雙調入新建中學(即金華二中)任教,詹星光成了我讀初中時的音樂老師,她教我們唱《我們的田野》、《讓我們蕩起雙槳》,至今記憶猶新。徐欽元名氣大,是語文教研組組長,專教高中學生,我沒聽過他上課,一直成為遺憾。再後來等我上了高中,由於我也說不清的原因,他倆都被調走了,去了農村的學校,從此就失去了聯繫。幸好毛毛跟我有偶遇,打聽到徐欽元老師在80年代就已病逝,詹星光退休後就住兒子家,不久又去市社會福利院養老了。前年,我和老伴專程去臨江拜訪了她,精神不錯,還能打麻將。最近給她打電話,卻什麼也記不得了,話也講不清楚,畢竟是95歲的人了,非耄耋之年而是邁入了期頤之歲。倒是我三哥李成,總是要說起詹星光當年在金中如何帶他們這幫學生排節目,唱《解放區的天》,迎接金華解放。他還在電話裡說:“你想知道金中的往事,只管去問詹星光就是,她最清楚不過。”天曉得,遠在瀋陽的我三哥李成,還當他自己是年輕人呢。我妻子、我三哥詹星光老師三人都屬狗,分別是71歲、83歲、95歲。但願他們都能活到百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