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說的太好了)

語出晉人羊祜:“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

宋人辛棄疾也曾感嘆:“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說的太好了)

不思那些不順心的事情,多想想讓自己開心事情,這既不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不是短視淺薄,而是達觀的生活態度。

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一生淡泊、榮辱自安。常有友人問及他高壽的養生之道,他總是指指客廳牆上高懸的那幅字畫。那是一幅寫意的蓮花圖,旁邊是一副對聯:

不思八九(上聯)

常想一二(下聯)

如意(橫批)

這副對聯的典故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句俗語。

臺灣作家林清玄對此詮釋道:“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佔了絕大部分,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于右任的對聯和林清玄的詮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境由心生,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

生活不易,倘若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會被悲觀、絕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註定是如負重登山、舉步維艱了。人生如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樂。如果誰總自以為失去的太多,總受到這個意念的折磨,誰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說的太好了)

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被記者提問到:“霍金先生,盧伽雷氏症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霍金的臉龐卻依然充滿恬靜的微笑,他用還能活動的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於是,隨著合成器發出的標準倫敦音,寬大的投影屏上緩慢然而醒目地顯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還能活動;

我的大腦還能思維;

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愛的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

霍金的傳奇人生,就是“不思八九,常想一二”的最好詮釋,就是常想“一二”的真實證言!

有位大師為了避世隱居,方圓百里的人們跋山涉水,來求大師幫他們解決心裡的煩惱。

大師跟他們說:“請把你們的問題寫下來,然後把紙條給我。”

當人們寫完後,大師把紙條放在一個籃子裡,用手攪了攪,然後說:“請把籃子一個個地傳,每個人拿一張紙條,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

每個人都按大師說的拿了一張紙條,讀了紙條上寫的問題,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無論自己寫的問題多麼嚴重,都沒有別人的悲慘。既然人人都有不如意的問題,並且還沒有別人的嚴重,那我何必要煩惱呢?於是,人們拜謝了大師,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

顯然,大師的妙招就是告訴人們,不如意的事人皆有之,因此不必煩惱。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說的太好了)

泰戈爾說得好:“生命的悲劇,強烈地震撼著我們的感情,但生命從整體上看是極其樂觀的。悲劇只是生命歡樂賴以表現自己韻律的一部分。”

讓我們都像泰戈爾那樣,在“八九”面前,以豁達、從容的心態泰然處之,以便讓“常想一二”幫助自己超越苦難,從容的面對人生。

“常想一二”,是在重重的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不思八九”,是在滾滾紅塵中修煉出一顆淡泊寧靜的心靈。“如意”或“不如意”,只在一念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