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俠金庸逝世,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知名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同時後期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巨俠金庸逝世,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1950年代起,以筆名“金庸”出道,金庸老爺子便與武俠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先後創作了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兩句話裡每一個字都是金庸老爺子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江湖。

2018年10月30日晚,據港媒報道,金庸先生長辭於世,享年94歲。

巨俠金庸逝世,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金庸先生驟然離世,另人感嘆一個時代的結束。也讓我懷念起了他對生死的看法以及內心的信仰。

1976年10月,金庸先生19歲的長子傳俠突然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自殺,這對他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情感衝擊,猶如是晴天霹靂。

金庸先生對此的描述是“我傷心得幾乎想放棄自己的生命,跟著自殺。但是,當時有一種強烈的疑問,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忽然厭棄了這看似脆弱實又堅韌的生命?我想到陰間和傳俠會面,讓他向我解釋。”此後的一年中,他閱讀了無數的書籍,來探究“生與死”的奧秘,其中他非常詳細的研究了一本英國出版的《對死亡的關懷》。其中,有一篇湯恩比博士對於四輪闡述觀念討論的長文,裡面雖有不少精湛的見解,卻無法解析他心中對“人之生死“的疑惑。

在東方的傳承觀念裡,生與死就如同是一本書中的一頁。如果你翻起這一頁,下一頁就會出現,換言之是重複新生與死的轉換,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然而在歐洲,人生就如同是一本書,只要結束了就沒有新的一頁。這也就是說,東方與西方的生死觀有著本質的不同。

只要是做個竭力思考的人,對於‘生死觀’,自然不會滿足於那種將人生視作‘一本完整的書’的生死觀。於是,在離開各類生死辯論的書籍後,忽然有一天,他領悟到了亡靈不滅的道理,他奔赴佛教書籍中來尋求答案。

然而,佛典浩繁,這並非一件易事,是一個艱難而痛苦的過程。

經過一年半的時間,金庸先生在《法華經》中悟得了死後生命的意義。

人依肉體死亡而死亡,這是事實,但是宇宙就是一個大的生命海,它孕育萬物、滋養萬物,給萬物活動提供場所,同時並收容所有死去的萬物,再賜予他們能量。即,我們死後的生命會融入宇宙之中。

巨俠金庸逝世,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佛家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意思是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

所以,不是靈魂,而是色心不二的生命會返回宇宙。那片生命之海,是經常波動著的,同時演奏“生”與“死”的旋律。

金庸先生雖然在現實中去世了,但是歸入他內心的宇宙生命海永遠喧騰,進入了下一個輪迴。同時,他留下的作品是第二次的生命,永恆的保留在群眾的生活長流之中。

借用老爺子在《神鵰俠侶》裡楊過說的的一句話:“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

巨俠金庸逝世,帶走了一代人的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