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火線橋遺址

抗日戰爭年代,沂南縣作為抗日根據地,數十萬軍民在此浴血奮戰抗擊日寇侵略,“沂蒙紅嫂”明德英用乳汁救活傷病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解放戰爭中,為支援孟良崮戰役,這裡的32名婦女“沒有橋腿用人腿,沒有橋板用門板”,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孟良崮的槍聲響起,有一支部隊需要迅速渡過汶河作戰,但是當時河水湍急,沒有橋樑。時任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組織村裡的32名婦女拆掉自家門板,一腿扎進冰冷的河水裡用身體當橋墩架起了一座“火線橋”,主力部隊摸著眼淚迅速藉助這座橋過了河。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沂南火線橋遺址

撐起“火線橋”的老人——記“山東紅嫂”李桂芳

提起“火線橋”,沂蒙老區的人大都知曉。它是1947在孟良崮戰役時,由李桂芳等32個沂南婦女用7塊門板在汶河上架起的人橋。當時,大約有近一個團的兵力從“火線橋”通過,火速奔赴孟良崮戰場。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記者在前不久有幸採訪了75歲的李桂芳老人。

11歲就給地主看小孩

1925年,李桂芳出身在沂南縣岸堤鎮南巖路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裡。不久,父母為了保住她幼小的生命,就把她頻繁地送往親戚家。這樣的“流浪”生活送走了她童年的9個春秋。就在她9歲那年,為了不再拖累親戚,父母給她找了一條“永久”的生路——把她當成童養媳給了人家。

李桂芳去的那家也很窮,根本養不起她,她只在那裡住了幾天就回來了。為了能吃上飯,父母在她11歲那年又被生活逼迫,送她到本村的一戶地主家看孩子。在那裡,白天看孩子,夜裡還要守床,孩子一哭鬧就要遭打罵。有一回剛剛吃完飯,飯桌上放著幾個還沒來得及收拾的青辣椒,她一眼沒看過來,被小孩子抓起來放進了嘴裡。小孩嚼了一下就被辣哭了。聽到哭聲,老地主急忙趕來,不分青紅皂,一口咬定是她要害他的孩子,揪住李桂芳的頭髮,把她的頭夾在兩腿間,用手掰開辣椒硬往她裡抹。眼被辣腫了,疼得她喊爹叫娘,直在地上打滾。非人的生活,刻骨的仇恨,使她連做夢都在盼望著擺脫這一切。

1938看,村子裡住上了一夥叫“動委會”(抗日動員工作委員會)的人,出於好奇,她經常揹著孩子到那裡去玩。這夥人待人很熱情,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她去“動委會”的事被地主發現了。地主便把她叫到跟前,嚇唬她說:“共產黨男女不分,共產共妻。千萬不要去接近。”

誰是誰非?幼小的她心裡沒底。為了弄個明白,她晚上不睡覺,等到雞不叫狗不咬的時候扒著窗戶朝外看。接連看了幾個晚上,所看到的情景並不像掌櫃的說的那樣。“動委會”的人不但解手的時候都是男的和男的一起,女的和女的一塊。戒備的心理解除了,她又成了“動委員”的常客。通過與“動委會”的頻繁接觸,她知道了天底下還有專門為窮人說話的共產黨,從此接受了革命道理的啟迪。1939年春,“動委會”在村子裡組織夜校,她不顧掌櫃的阻攔,積極報名參加。在夜校裡一邊學字,一邊聽“動委會”從岸堤幹校請來的老師講授革命道理。到了這時候,她比較完整而系統地懂得了革命的道理,並立志跟共產黨幹一輩子革命。

14歲離家參加革命

一年後遵照“動委會”的安排她到離家10多里的夏莊村山東省被服廠擔任民運工作。這期間,她跑遍了夏莊一帶方圓一二十里路的幾十個村莊。她走家串戶,發動婦女縫軍衣、做軍鞋、推米、磨面、烙煎餅,然後就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幾經週轉送往部隊。

有一次,為了抗擊敵人“掃蕩”,轉移掩藏軍用物資,上級領導命令星夜將儲藏在胡家溝的糧食運往夏莊以北的泉子崖山溝裡。接到任務後,她急忙在周圍村莊組織了幾十名婦女,摸黑趕到胡家溝,由於時間緊迫,又是黑夜,再加上敵人封鎖嚴密,探照燈不停地掃描,給完成任務帶來了好多困難。那時候,老根據地人民所負擔的支前任務是相當重的,男勞力當民夫,幾乎是部隊走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等婦女們去執行任務的時候,連工具都很難找到。聽說運糧食,有的婦女乾脆揭了自己家床上的床單裝糧食。按照運輸的習慣,一是用口袋扛,二是用小車推。但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些工具,成了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起初打算用那僅有的幾床床單,試了幾次都沒成功。裝多了,像頭死豬,又重又笨,好幾個人都抬不動;抬少了,很費勞力,肯定在指定的時候完不成任務。她們一時被弄得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她們商量著脫掉身上的褲子當口袋,兩條腿一紮裝滿糧食,正好放在脖子和兩個肩膀上,然後用手將腰口攥緊就行了。從胡家溝到泉子崖都是些狹窄而坎坷的小山路,夜間行走跌倒是常有的事,何況人人肩上扛著糧食,時間又緊,幾乎人人都有摔傷的地方,有的甚至幾天不能走路,但是她們的任務卻完成得很出色。

那時候,每當自己的部隊到來,就是李桂芳她們最忙的時候。白天她們安排住宿,供應吃喝;夜裡趁他們脫掉衣服睡覺的機會,悄悄把衣服抱來,髒的洗,破的補,缺少的添置。為了防止混合,避免差錯,她們都給同志們的衣服與人一一排隊編號,分組流水作業,各負其責。因為夜裡的時間有限,怕洗過的衣服晾不幹,她們就用木火小心的烘烤。一道道程序完成了,她們就將洗淨補好的衣服疊的闆闆正正地再放回同志們身邊。等到第二天早晨醒來,看到整齊乾淨的衣服,同志們都感動的不知說啥好。

人送綽號“李大膽”

1941年,上級黨組織安排李桂芳到山東軍區第二野戰醫院,擔任了看護員。從此,她加入了“八路軍”的行列。

一年後,表現突出的李桂芳作為幹部苗子被組織調選到山東青年學校(當時駐東柳溝村)學習。剛入校不久,學校就被“掃蕩”的日本鬼子沖垮了,她又被分配到山東軍區藥材所工作。藥材所的主要任務就是為5個野戰軍醫院供給藥材。當時環境極為惡劣,藥無來源,他們就到山上收集土藥材,然後曬乾或研磨成面,配製起來。為了儘量滿足藥材的供應,她和全所的同志們在北大山一帶灑下了無數汗水。

就在這時,領導上又要找一個膽子大的人去看守醫院的太平間。這是一項很特殊的任務,領導把它交給了李桂芳。太平間設在拔麻村西南方的一條小河溝北邊的看瓜屋子裡。夜裡因怕被敵人發現又不敢點燈,就她一個人和幾個死屍或奄奄一息的傷員在一起。別說是晚上,就是白天讓人看了也會產生恐懼感。當她害怕的時候她就想:他們犧牲是為了啥?不都是為了咱老百姓不受剝削、不受壓迫、不受日本鬼子的侵略嗎?每當想到這些,她就感到渾身是膽,天不怕、地不怕了。那時,同志們都管她叫“李大膽”。有一天夜裡,突然雷鳴電閃,風雨驟至。藉著閃電的光亮她看見小屋的門外站著兩隻狼。當時,她心裡也著實發毛,回頭看看這些同志就覺得膽子又大了起來。她把犧牲了的同志從床上拖到地上,將床拉來堵在門口,然後用身子緊緊地撐在床上,保護了烈士遺體的完整。

隨著日本鬼子更加猖狂的“掃蕩”,犧牲和負傷的人員越來越多了起來。醫院時常遭到敵人的襲擊,已無能為力使眾多的傷員在醫院裡醫治和養傷,多數傷員被安排在馬牧池至銅井北大山一帶老百姓家和敵人不便搜及的山洞裡。那時,這裡曾流傳這樣一句口號:“村村是醫院,戶戶是病房,人人都是護理員。”

女扮男裝三年整

為了保護這些傷員,上級組織從一、二、三院抽調了一部分身體較好、年齡較小、心眼機靈的看護員,組成一個看護班,負責北大山一帶的傷員護理。李桂芳就是其中的一個。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便於在這種環境中開展工作,她剃成禿頭,打扮成男孩。她白天跟著一個放牛的王大爺當小夥計,晚上打扮成要飯的到附近村莊要飯送給傷員吃。有一次,她們看護班的同志們在大胡屯後旁的石拉子裡藏著,因叛徒出賣,日本鬼子派人把她們一個不剩地抓到了胡屯頂上。鬼子追問八路軍隊伍和傷員的下落,見她們閉口不答就把她們每人打了5棍子,人人都被打倒在地。幸虧老天爺幫忙下了一場雨,把鬼子淋回了據點。過了很長時間,她們被雨水淋著,才漸漸地一個一個甦醒過來。走到半路上遇到了前來尋找搭救她們的老鄉,老鄉激動地說:“聽說咱們的人已經死了,我們是來抬屍首的。沒想到還能再見到你們。”李桂芳她們見到老鄉們悲喜交加,和老鄉抱到一塊大哭了一場。

就這樣,她在八路軍隊伍裡女扮男裝3年,歷經無數艱險。那時候,她個子本來就小,加上皮膚黑,別說不知情的老百姓,就連咱們部隊上的人也把她當成男孩,還曾鬧出過讓她和男子們一塊睡覺的笑話。直到後來離開部隊,她才留起了長髮。

情意濃濃“火線橋”

1947年5月12日,是聞名中外的孟良崮戰役的前夕。為徹底殲滅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華東野戰軍已完成了對敵人的合圍之勢。在孟良崮以北約10公里左右的汶河岸邊的東波池村(現馬牧池村),為緊急支援孟良崮戰役,全村的老幼也全部轉移外出。當時任沂南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和當地的幾個婦女幹部,在村內等待接受上級交給的任務。

太陽快落山時,西波池村黨支部書記兼艾山鄉聯絡員王紀明,氣喘吁吁地來到東波池村找到了李桂芳。他傳達了上級的緊急任務:在天黑以後,5個小時以內,必須在崔家莊與萬糧莊之間的汶河上,設法架起一座橋,以保證進攻孟良崮的部隊順利通過。

面對這個意想不到的任務,婦女們面面相覷,沒了主意。“5個小時以內”,或許是一兩個小時,部隊就有可能突然來到,這麼短的時間,能架得起來嗎?再說,架橋的材料到哪裡去找?

“搭木板橋!”東波池村的婦女幹部劉曰蘭終於想出了辦法。“對!搭木板橋”,李桂芳高興地站了起來,婦女們也活躍起來。她們七嘴八舌,紛紛出主意、想辦法。沒有木板摘門板,沒有橋墩人扛著,人手不夠就聯絡附近各村的婦女。

天黑不多會,大崔家莊等附近村莊的32名婦女帶著7塊門板,相繼在大崔家莊東頭的河邊上聚齊了。為了儘快把橋架起來,李桂芳做了簡短的動員後,她問:“大夥有沒有決心?”大夥齊聲回答:“有!”她又問:“能不能完成任務?”大夥說:“能!”隨後,李桂芳就讓大夥先在岸邊歇著,自己脫掉鞋子,挽起褲腿,先下河去選擇架橋的地點。上岸以後她按照婦女們的身高,把差不多等高的搭配成雙,每四個人扛起一塊門板,依次排列起來,在岸上架起了一座“人橋”。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人橋”又移到河中,李桂芳又在上面試走了一趟,確實感到平穩堅固後,才讓婦女們撤到岸上,等待部隊的到來。

大約是晚上9點鐘左右,一支從北面來的急行軍來到了河邊。一個個頭不高、胖乎乎幹部模樣的人站在河邊,面對著河水顯得很著急。“同志,辛苦了”,李桂芳上前搭話。這個人卻好像並沒有聽見,只是自言自語地說:“橋呢?”“在這。”李桂芳轉過身去,朝婦女們喊到:“架橋!”話音剛落,按原來的順序,婦女們抬起門板朝河裡走去……橋,奇蹟般地出現在部隊面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這個幹部模樣的人被驚呆了:“不,同志們,不行!哪能這樣?還是我們脫了鞋子趟過去吧。”

沒等他下命令,李桂芳一揮手,朝站在河邊的隊伍喊到:“同志們!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保證!快過橋!”

幹部模樣的人沒再說什麼,只是激動地緊緊握住李桂芳的手,連聲說:“謝謝!謝謝!謝謝同志們!”隨後,他朝身後的部隊喊道:“同志們!前邊是婦女同志搭的人橋,我們要輕踩、慢跑,走當中!”隊伍在他的指揮下,踏上了“人橋”。

暮春的氣溫雖然已經轉暖,但是夜晚的河水依然涼氣襲人。在橋下面,河水漫上了婦女們的腰部。剛開始,前面的部隊知道是人搭起的橋,都有意放輕了腳步,可是後來的部隊,不知道橋的“秘密”,只管加快腳步,迅速過河。他們一個比一個快,一個比一個重。一秒、兩秒、三秒……橋下的婦女們咬緊牙關堅持著。肩膀壓疼了,就用雙手託著;腰挺酸了,就彎下腰弓著背馱著。實在撐不住了,李桂芳就讓隊伍暫停,讓婦女們換換肩。

婦女們這一換肩,橋的“秘密”又被隊伍發現了,走在前面的戰士說什麼也不肯上橋。李桂芳再次亮開嗓門喊了起來:“同志們!快過!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保證!”喊聲過後,戰士們又重新踏上了“人橋”。就這樣,部隊約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從橋上通過,火速奔向孟良崮戰場。

革命勝利後,李桂芳成了沂南縣婦聯第一任會長,並先後擔任沂南縣副縣長等職。1984年,她從臨沂地區民政局副局長的職位上退下來,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這次架橋的事,李桂芳並不覺得有什麼可炫耀的,她將這個秘密一直保守了20多年。20世紀60年代末,“紅雲崗”劇組在臨沂體驗生活時,李桂芳談起此事,才被劇組創作人員發現。現在,老人生活很好,身體也很健康,還常常到學校給孩子們講革命傳統,講她心中說不完的故事。

1992年3月,李桂芳被省婦聯、省民政廳和省軍區政治部評為“山東紅嫂”,同時被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沂南火線橋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