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土耳其的帝國之夢

域外|土耳其的帝国之梦

域外|土耳其的帝国之梦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有一個夢想——恢復奧斯曼帝國的光榮,但最近這個夢想遭遇到了重大挫折——由於美國製裁等原因,國內經濟出現貨幣貶值、債務惡化、資本外逃等。帝國的光榮尚存在夢想之中。

幾年前的一個場景,人們仍然印象深刻。2015年1月,剛上任不久的埃爾多安總統在迎接到訪的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時,刻意安排16人打扮成不同時期的古代戰士,列隊站在總統府的樓梯上迎賓,聲稱代表土耳其歷史上16個帝國。對於這樣不同尋常的舉動,俄羅斯學者評價埃爾多安一直有“恢復奧斯曼帝國的野心”,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則稱他為“新時代的蘇丹”。

但實際上,埃爾多安對於土耳其歷史的裝扮完全沒有尊重歷史的真實。16個帝國中的匈奴、回鶻都與土耳其人無關,至於帖木爾帝國,更是奧斯曼帝國的敵人,曾經擊敗並俘虜過奧斯曼蘇丹,讓奧斯曼帝國在近百年時間裡沒緩過來。唯有奧斯曼帝國才是現代土耳其正宗和直接的來源。藉助歷史來影響現實,實際上表明瞭埃爾多安本人的意願,就是恢復奧斯曼帝國的光榮。

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帝國。不過,正像2015年那次事件一樣,埃爾多安和他的擁躉所描述的奧斯曼帝國和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

遊牧民族是如何成功上位的?

從世界歷史來看,遊牧民族建立的帝國一般都不長命,在短暫的輝煌之後,不是分裂就是亡國,而奧斯曼帝國則是例外。從1299年建立國家到1918年帝國解體,前後620年。對於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統治民族占人口少數的帝國來說,存續600多年實在是一個奇蹟。促成這個奇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帝國正確地行使了自己的權力。

突厥人在被唐帝國驅逐到中亞後,原本居住阿姆河流域。後來阿拉伯帝國走向衰落,開始大量僱用突厥人作為僱傭兵。越來越多的突厥人成為阿拉伯阿巴斯王朝的僱傭軍,並趁機崛起還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奧斯曼土耳其人當時就作為塞爾柱土耳其王國的一部分,被分封於安納托利亞高原的西北角,處於王國的邊區。

域外|土耳其的帝国之梦

經過上百年的內政紛擾和制度建設,直到蘇萊曼大帝時期,奧斯曼才完成了從遊牧部落聯盟到中世紀帝國制度的華麗轉身。就這樣,奧斯曼再次崛起。在歐洲戰場上,蘇萊曼大帝攻陷了貝爾格萊德,征服了匈牙利,打敗了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差一點攻下維也納,鋒芒直指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此後還在普雷韋扎海戰中擊敗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國等國的聯軍,稱霸歐洲和地中海。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擁有歐洲東南部、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大片土地;作為人口少數的土耳其人,統治著阿拉伯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庫爾德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等幾十個少數民族。怎麼管理這麼多風俗不同、文化各異、經濟落差巨大的民族呢?奧斯曼帝國實行的是“一國多制”,統治有極大的靈活性。

帝國是如何變成“病夫”的?

1683年,奧斯曼帝國達到了它擴張的極限。在維也納城下,曾經所向披靡的帝國軍隊遭遇慘敗,波蘭騎兵追擊潰逃的奧斯曼士兵直到多瑙河。維也納是奧斯曼帝國擴張停止的終點,同時也是帝國走向衰落的起點。在1683年之前,帝國幾乎戰無不勝;在1683年之後,帝國幾乎是戰無不敗,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病夫”。

西方人認為19世紀有兩個衰落的帝國,並將其稱為“近東病夫”與“遠東病夫”。“近東病夫”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遠東病夫”則是大清帝國。在停止擴張後,兩大帝國都患上了嚴重的“帝國病”。連病症幾乎都是一樣的,包括內部分裂、外敵入侵,後宮干政、太監亂權,帝國的痼疾一個都不少。

奧斯曼帝國當時面臨的問題可以稱得上是內外交困:對內,奧斯曼統治階層突厥人數量少,境內的阿拉伯人、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一直在謀求獨立,在帝國衰落時獨立的聲浪更是空前強大。對外,經過十幾次俄土戰爭,俄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奪走了大片領土。

這些政治層面的問題,如果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集團,不難通過政治或軍事手段來解決。但“帝國病”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它不是從外部壓垮帝國,而是從內部腐蝕了帝國。後宮干政、太監干政、近衛軍干政,對帝國的傷害,甚至比外部問題更加巨大。

後宮干政意味著非正式權力侵入到正式制度之中。這是家天下的帝國不可避免的問題。奧斯曼帝國的權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為後宮娘娘們所把持,“垂簾聽政”期間曾在12年間更換了18位宰相。不僅如此,和清帝國一樣,奧斯曼帝國也有太監,並且太監的首領權傾朝野,在帝國中的地位僅低於大維齊爾(相當於宰相)和大教長。後宮和太監的干政,讓真正的政治家在帝國的事務中無能為力,甚至成為受迫害和排擠的對象。

域外|土耳其的帝国之梦

歷史並不是沒有給奧斯曼帝國以機會。和大清帝國一樣,奧斯曼的蘇丹曾經試圖進行西方化的改革。但這些改革的嘗試都被國內的保守勢力摧毀了,幾代厲行改革的蘇丹都被自己的禁衛軍廢黜或殺害。穆罕默德三世、塞利姆三世的改革都是這樣失敗的。改革失敗的奧斯曼帝國再也無力維護帝國形態。

1918年,奧斯曼帝國也在“一戰”中解體。從帝國裡獨立出的國家竟然有40多個。1683年奧斯曼的疆域達1200萬平方公里,當代土耳其面積僅為7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作為“帝國病”的患者,奧斯曼帝國在“病夫”年代竟然丟掉了93%的領土。

國家面臨危機,“帝國病”必須要進行制度改革才能根治。統治階層也認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但為何無力將改革堅持到底?為什麼改革的阻力如此巨大?為什麼那些只關注自己利益的保守派會戰勝那些理想主義的改革者?這些都是奧斯曼帝國留給我們的悲劇性疑問。

歷史限制了未來?

人走不出自己的歷史,猶如走不出自己的皮膚。歷史經驗的有限性決定了,土耳其最強有力的政治家對於祖國未來的想象,也無非是“帝國的復興”或者“西方式現代化”這兩條道路。

但問題是,如果歷史不是真實的歷史,人們走不出的,就不是歷史,而只是自己編織的謊言。在真實的歷史上,土耳其的道路選擇其實並非只有兩條,而奧斯曼帝國和西方化也並非毫不相融:首先,奧斯曼帝國成功的道路絕非伊斯蘭化,而是成功的帝國治理;其次,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想要加入西方不是一天兩天的了。在攻下君士坦丁堡後,蘇丹就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域外|土耳其的帝国之梦

而在現實中,隨著執政的長期化,埃爾多安將如何維持權力、鞏固權力作為第一要務,這已經給土耳其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

其實他並不是伊斯蘭化的極端推崇者。至於宣佈自己是16個帝國的繼承者,也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罷了。

但無論是領土幅員、經濟總量、軍事能力,還是人口數量、文化影響力等方面,現代土耳其只是一個二流強國,與歷史上的奧斯曼帝國完全無法相提並論。在不具備帝國復興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的情況下,強行推進帝國夢是危險的。

(摘自《領導文萃》2019年1月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