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紅色中國

前面小編說了現代參謀部的發源地普魯士,效仿者英國,接下來咱們來說說擁有上下五千年輝煌文明的祖國:中國。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從未斷代的國家,佔主體的漢民族算得上是真正的戰鬥民族,剛柔並濟手段多樣,不然你以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是開玩笑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充話費送的?

在這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歷史進程中,所有想要改變漢民族的,要麼被同化,加入漢族,徹底消磨掉其民族特性,比如東胡、鮮卑;要麼被趕跑,比如匈奴、突厥、蒙古族,當然最不能忘記的一個民族就是滿族,也就是女真。

既然說參謀制度,那小編也絕對不會離題,搞什麼民族情緒,今兒個咱們就來說說中國自己的參謀制度的起源。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伊尹

據西漢劉向編撰的古代雜史小說集《說苑》(又叫《新苑》)記載,軍隊的參謀人員始於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最早的參謀人員應該是是一個叫伊尹的哥們兒。

伊尹,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華廚祖。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是老子說的,但是跟這哥們兒也有些聯繫。

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讓他為自己的帝王大業出謀劃策。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商湯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根據這些情報,他向商湯建議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以探虛實。夏桀王暴怒,"起九夷之師"攻湯,威勢之盛,令人側目。

夏桀王兵強馬壯,商湯的人馬完全不夠看,伊尹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便向商湯建議,讓他暫時先認慫,謝罪請服,表示你老大你牛皮,我幹不過你,行了吧。

如果真的慫了,那也就不是伊尹,也就沒有後面的商朝了。伊尹讓商湯一方面向夏桀王稱臣納貢,一方面暗中積蓄力量,同時加強對夏桀王的情報打探,尋找合適的起兵時機。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夏桀王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是由於他的暴虐無道,荒淫無恥,“賦斂無度,萬民甚苦”,導致"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

在戰前,商湯隆重舉行了誓師活動,說夏桀破壞生產,殘酷盤剝壓迫民眾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為了拯民於水火之中。 商湯還宣佈了嚴格的戰場紀律。

這番誓師,極大地振奮了士氣。戰前誓師後,商湯簡選良車70乘,“必死”6000人,聯合各方國的軍隊,採取戰略大迂迴,繞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突襲夏都。夏桀倉促應戰,西出拒湯,同商湯軍隊在鳴條一帶展開戰略決戰。在決戰中,商湯軍隊奮勇作戰,一舉擊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夏桀敗退歸依於屬國三朡(山東定陶東一帶)。

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的伐夏戰略,不久夏朝滅亡。

伊尹在戰爭中為獲取情報,商湯出謀劃策,算得上是一個參謀人員,如果算作是參謀人員的起源,似乎又有點太寬泛了一點,畢竟當時的門客乾的都是這種活,他的工作只是暗合了現代參謀部的一部分。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武王伐紂

在中國古代參謀制度真正成型的年代,應該是周朝。周初太公望(也就是姜太公姜子牙)所著《六韜》·龍韜·王翼篇,書中是這樣記載:

武王問太公曰:"王者帥師,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為之奈何?"太公曰:"凡舉兵帥師,以將為命,命在通達,不守一術;因能受職,各取所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故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應天道 。備數如法,審知命理,殊能異技,萬事畢矣。"

武王曰:"請問其目。"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潛謀應卒 ,揆天消變,總攬計謀,保全民命。"

"謀士五人,主圖安危,慮未萌,論行能,明賞罰,授官位,決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曆 ,候風氣 ,推時日,考符驗,校災異,知人心去就之機。

"地利三人,主三軍行止形勢,利害消息;遠近險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講論異同,行事成敗,簡練兵器,刺舉非法。

"通糧四人,主度飲食、蓄積,通糧道,致五穀,令三軍不睏乏。

"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詭符節,謬號令,暗忽往來,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難,修溝塹,治壁壘,以備守禦。

"通材三人,主拾遺補過,應偶賓客,論議談語,消患解結。

"權士三人,主行奇譎,設殊異,非人所識,行無窮之變。"

"耳目七人,主往來聽言視變,覽四方之事、軍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揚威武,激勵三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

"羽翼四人,主揚名譽,震遠方,搖動四境,以弱敵心。

"遊士八人,主伺奸候變,開闔人情,觀敵之意,以為間諜。

"術士二人,主為譎詐,依託鬼神,以惑眾心。

"方士二人,主百藥,以治金瘡,以痊 萬病。

"法算二人,主計會三軍營壁、糧食、財用出入。"

以上可以看出,在周朝,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參謀制度,72人分管作戰、宣傳、間諜、天文、地理、通信、測繪、工程、醫務、軍需等方面的工作,與普魯士設立的參謀部的工作幾乎如出一轍,除了沒有參謀部這個名字,早了幾乎三千年。

不過關於此書的來歷,歷史上卻眾說紛紜,《六韜》中記載的這些參謀部組成人員並未在《周禮》中記載,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

到了東漢末年,軍隊開始設置參謀人員,開府置佐,參贊軍務,是為參軍,東漢靈帝時,陶謙以幽州刺史參司空車騎張溫軍事;獻帝時,孫堅亦為張溫參軍;荀彧參丞相曹操軍事。

諸葛亮與群下教雲:參置者,集眾思廣忠益也。前參軍於幼宰每言輒盡。後從事於偉度數有諫止。幼宰者,董和字也。與亮同署左將軍府事。偉度則胡濟也。胡三省《通鑑注》雲:時方用兵,故丞相府有參軍,無定員。

張裔、廖化、楊儀、李邈、馬良、蔣琬、馬忠等皆居是職。丞相出征,則居府,亦名留府參軍,如馬忠。副長史蔣琬署留府事。蔣琬與長史張裔統留府事是也(亮與李豐教曰:“君以中郎參軍居府,與公琰推心從事”)。

或隨軍如楊儀,隨亮漢中是也(建興三年,亮南征,儀署府事)。與長史皆命自朝廷,與府主無敬(《宋志》:參軍本於府主無敬,晉時孫楚為大司馬石苞參軍,輕慢苞。始制施敬參軍,如此長史可知矣)。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唐軍

晉時軍府置為官員,如中軍將軍羊祜有參軍二人。南北朝隨其職司,稱諮議參軍、中兵參軍等,亦單稱參軍、參軍事,從此為諸曹之長的官名。如晉元帝為丞相時,府中設十三曹,均以參軍為長。北齊各州,刺史屬官有錄事、功曹、倉曹、中兵等參軍。

隋初仍北齊之舊。煬帝罷州置郡,改原來州的參軍事為書佐。唐參軍一般為七品或八品,也有低至從九品下的。史籍記此官名,《隋書》、兩《唐書》於“參軍”下有“事”字,《通典》、《文獻通考》無。宋州官仍有參軍,曹名與唐有同異。

此時的參軍依然類似於軍事顧問一類的職位,還不算是非常職業化的參謀人員。

到了唐後期,參謀開始出現,為唐後期節度使幕僚之一,掌參預謀畫。南宋制置大使與督視軍馬屬官、遼北面行軍官行樞密院亦有此官。唐韓愈《鄭公神道碑文》:" 樊僕射澤以襄陽兵戰淮西 ,公以參謀留府,能任後事。" 《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令公捧出告身一道,請申徒泰為參謀之職。"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漢納根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當時滿清軍隊戰力低下,無法抵抗日本的新式軍隊,在朝鮮戰場上連戰連敗,6天中,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一路高歌猛進,佔領朝鮮全境。

在戰爭爆發兩個多月後,也就是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期間,滿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邀請漢納根為政府編練新軍。

漢納根是德國陸軍大尉,中國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長婿,於1879年由德國軍隊退伍,由中國駐柏林公使館聘請來華,在天津任軍事教官兼充李鴻章副官,並負責設計和建造旅順口、大連灣、威海衛炮臺。

甲午戰爭中,"洋員漢納根在海軍當差,教練有方,此次大東溝之戰,奮勇效力,深堪嘉獎。加恩賞給二等第一寶星,以示鼓勵"。後又賞加雙眼花翎提督銜。

到了10月23日,光緒諭旨以漢納根“久在北洋當差,果敢性成,打仗奮勇”,“平日訓練有方”,命其來京供總理衙門面詢事件。(話說,中國練新兵學的還是德國方法,不用說,真正的參謀制度又是從德國學的。)

漢納根針對日軍已進入奉邊、關外防務吃緊之際提出了三條建議:一、接濟宋慶兵力,並命宋慶毋與日軍大戰,以小戰牽綴日軍,且戰且退,與後路接應部隊相會;二、速購智利出售的戰艦;三、趕緊訓練十萬新軍,三者缺一不可。此當為編練新軍的正式提出。

儘管最後由於各種原因(基本就是幾位大員內鬥鬧的),漢納根的練兵計劃沒有繼續下去,但是練兵的想法卻深植於滿清大員心中,如胡燏棻、袁世凱、張之洞。甲午戰爭尚未結束,編練新軍的工作便如火如荼地展開。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清末新軍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練兵再次被提上日程。當時的軍制為鎮,每鎮計有步兵兩協,每協分2標,每標分3營,每營分前左右後4隊每隊分3排,每排分3棚,每棚設正目1名,副目1名,正兵4名,副兵8名,每棚士兵共計14名。馬隊1標亦分3營,每營4隊,每隊2排,每排2棚,每棚人數亦同步隊。炮隊1標亦分3營,每營分3隊,每隊3排,每排3棚,人數亦同步隊。

工程兵1營、輜重兵1營各分4隊,隊以下編制亦與步隊同。共計全鎮軍官設統制官1員,步隊協統領官2員,步馬炮標統帶官6員,步馬炮工輜營管帶官20員,隊官77員,排長287員,司務長77員,鎮司令部設正參謀官1員,正軍械官1員,參謀官、軍械官各3員,中軍官1員,副官4員,協司令部參軍官1員,執書官1員,標本部教練官1員,副官1員,掌旗官1員,營本部督隊官1員,炮兵營軍械長1員。以上軍官約530員。

按照當時的戰時編制,以兩個或三個鎮為一軍,最高司令為總統官,司令部內分設參謀處、副官處、書記處、軍械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法處外交處等幕僚,機關人員有總參謀官、護軍官、總軍械、軍需、軍醫、軍法、書記等官,無定額,臨時酌派,又訂定軍官等級為三等九級,以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為等,正、副協參領為中等,正、副協軍校為下等。

中國現代參謀制度的起源

軍官在地圖作業

軍中設有步兵、炮兵、騎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畢業生除學習德文者準備派赴德國留學外,其餘全部派充下級軍官。另外還設有專門對官兵進行輪訓的講武堂與學兵營,士兵的選拔招募,也按照西方國家的制度,有年齡、體格及識字程度等規定。

當時編練新軍聘請的基本都是德國教員,練習的也是德軍操典,甚至還可以學習德文,赴德留學,但是也恰恰由於是學習了德國,學習了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陸軍,讓中國軍隊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轉變,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至此,中國現代化的參謀制度正式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