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訪山記 之 磨旗山、馬司嶺

<strong>↑點擊“濰縣老事兒”,關注不扯淡的公眾號

潍县访山记 之 磨旗山、马司岭

按:

濰縣多平地原野,少山地丘陵,以至濰縣歷史上最著名縣令鄭板橋都要專門作一首詩《惱濰縣無山》。然而,濰地雖無層巒疊嶂,但亦有山丘埠嶺分佈,少則少矣,低則低矣,山總還是有的,言其“無山”,應屬詩人對濰邑缺少名山大川的一種藝術誇張。濰縣的山多系泰沂山脈尾閭,除塔山(今靈山)外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甚至不足百米,並多有緩埠嶺冠以山名。東南部主要有常令公山、風埠頂、太公堂山、土門山等,南部主要有塔山、鳳凰山等,西南部主要有明宗山、浮山等,西部則有四泉山、黑山、孝跡山、火山、鳳台山等。本文主要以民國《濰縣誌稿》為參照,考證尋訪原濰縣轄域諸山,以期對其歷史人文及現狀進行探究,使讀者能藉此初窺其貌。

//

<strong>磨旗山邊出磨盤,馬司嶺近有炭礦

//

<strong>磨旗山

沿著濰州路一直往南,過了坊子區的八馬路,路西有一個山北頭村。顧名思義,村因山名,村南有一座<strong>磨旗山

,又作磨箕山,海拔百米有餘。《濰縣誌稿》載:“磨旗山,在縣治南三十五里山北頭莊南里許,附近村人鑿石制磨,由來已久,故其山谷深至數丈”,此山之得名看來是跟古來掘石做磨有關。《坊子區志》則稱其“因山石可作磨盤,山形如簸箕”,所以稱“<strong>磨箕山”。

潍县访山记 之 磨旗山、马司岭

↑磨旗山一帶的地貌。

在《宋史》所載《李全傳》中,提及金元時期楊安兒敗死後,其妹“四娘子狡悍善騎射,劉全收潰卒奉而統之,稱曰‘姑姑’,眾尚萬餘,掠食至磨旗山”,《濰縣誌稿》記此“磨旗山”傳為濰縣城東南的這座磨旗山。

楊安兒原籍益都城東楊家莊,是一個販賣鞍材的商販,本名楊安國,因為他主業是倒弄馬鞍子,所以得了個諢名楊鞍兒,遂自名楊安兒。1206年,當南宋韓侂冑“開禧北伐”時,楊安兒率饑民聚眾起義,後受金招安。大安三年(1211年),在奉命戍邊的途中反水,又殺回了山東,攻劫州縣,殺略官吏,一度往東打過了青州,曾經把濰州城給圍了個水洩不通。李全是濰州北海縣人,亦於金貞祐二年(1214)趁亂起事,跟他二哥李福聚集了上千人的隊伍,在濰州、安丘、臨朐一帶活動,與楊安兒的軍事活動相呼應。楊安兒的隊伍很快被金兵擊潰,其本人逃到即墨之後因金朝廷的重金懸賞而被船伕所殺,其妹楊妙真則帶著殘部與李全匯合後,繼續與金兵作戰。失利後,直接歸順了南宋。成為南宋對抗金人的重要力量,頗有戰績。

《宋史》稱“楊氏通焉,遂嫁之”,益都縣的楊妙真和北海縣的李全成了兩口子,夫唱婦隨,一起鬧騰,成語“兔死狐悲”的成語就是出自這夫妻二人的典故。

益都四娘子楊妙真和李全匯合之後,曾於“磨旗山”一帶活動。此磨旗山是否就是濰縣東南的這座磨旗山,自難定論,就如同郭麐竹枝詞“勝與雪天人半屋,梨花槍好說楊家”並記濰北別畫湖畔有“楊妙真演梨花槍處”一樣,只是一個難以確證的傳說罷了。

<strong>馬司嶺

<strong>馬司嶺,《濰縣誌稿》稱其為<strong>黃石山,“在縣治南三十五里西辛莊南里許。蜿蜒起伏,岩石參差,多黃石,故名。又以山形如梯,亦名石梯山。南近馬司,又呼為馬司嶺。附近多炭礦,產額頗豐”,在今濰州路往南坊子區西辛家莊村南,馬司村北,東有餑餑山,西有西山,東西綿延五里有餘。虞河的一條支流鳳翔河發源於該山北麓,又名醬溝河,向北流經坊城街道,在鳳凰街道河西營村西入虞河。

潍县访山记 之 磨旗山、马司岭

↑《濰縣誌稿》中關於馬司嶺的記載。

鄭板橋有竹枝詞曰:“馬思南北是山田,石塊沙窩不值錢。待到三分秋稼熟,大家歡喜說豐年。”

“馬思”即今馬司,板橋縣令宰濰七年,對於馬司嶺一帶一定是做過實地調查的。他了解到馬司嶺一帶的山田貧瘠,如果莊稼能夠有三分的收成,就能成為老百姓口中的豐收年景了。

馬司嶺一帶有易於開採的煤炭資源。早在清同治六年(1862),<strong>馬司嶺煤田即開始挖採,大小煤田有約200座,濰縣丁氏家族丁廷珍即在馬司嶺被柳家溝村西開礦鑿井,人稱“<strong>丁家井”,規模居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地質工程師斯美德帶領司事黃國香,不顧當時的濰縣知縣李務滋的反對,在馬司、寧家溝、儉疃等村,購地鑿井探礦。兩年之後,德方又派來勘探隊,使用設備對坊子煤田進行了全面的詳細勘探,標誌著坊子煤礦大開採時代的到來。

潍县访山记 之 磨旗山、马司岭

↑(早期馬司嶺煤礦資料圖。)

<strong>(待續.......)

鐵粉兒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門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