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與黃梅戲的四十載情緣

<strong>一曲黃梅調,緣結黃梅戲

韓再芬出生在天柱山麓、潛山河畔,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1978年,10歲的韓再芬被安慶黃梅戲劇團錄取,成為班裡年紀最小的學生。剛到劇團不久,韓再芬就聽到了一首鄧麗君演唱的歌曲 ,而歌中的旋律恰恰來自黃梅調。

八十年代初,對外開放的大門漸次打開,海外文藝作品開始悄然進入到內地,不同的藝術形式與表演風格在這裡交鋒、衝撞、磨合,年輕的韓再芬也在思考,如何取長補短,讓黃梅戲更美、更能吸引觀眾。

1984年,黃梅戲電視劇《鄭小嬌》在安徽電視臺播出。故事裡那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弱女子形象,就是由當時只有16歲、臉上還有些嬰兒肥的韓再芬扮演。

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與黃梅戲的四十載情緣

1984年韓再芬在黃梅戲電視劇《鄭小姣》飾演鄭小姣

韓再芬:那個時候戲劇是剛剛興起,因為沉浸了很長時間的傳統文化都沒有空間讓它去施展。<strong>改革開放,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那種渴望一下子就在每個人心裡都開始綻放。而恰恰在那個時候電視這種新型的媒體,這種藝術決定了我們要去選擇更年輕的接班人來做這件事情。那個時候恰恰選擇了我們。

<strong>保持初心,安靜守候

在黃梅戲電視劇《鄭小嬌》中,編導吸取了傳統戲曲舞臺上表演、身段、唱腔的優點,同時充分運用鏡頭調度,突出了女主角青春靚麗的形象,從而將原先傳統女性形象改造為“青春女性形象”,縮短了觀眾審美的距離感。

《鄭小姣》的播出為當時的黃梅戲電視劇創作提供了成功範本,隨後由韓再芬主演的《女駙馬》、《桃花扇》、《孟麗君》等作品紛紛出現在電視熒幕上,其中《桃花扇》還奪得了飛天獎和美國的金猴獎。傳統戲曲改編的黃梅戲電視劇作品一派生機勃勃。

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與黃梅戲的四十載情緣

韓再芬飾演孟麗君

九十年代中期以後整個社會經濟快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明顯加快。戲曲舞臺上悠揚婉轉的唱腔突然無法與觀眾匆忙的心理節奏產生情感的共鳴了。傳統戲曲藝術在激烈搏殺的市場面前一度跌入低谷 ,不少戲曲演員另謀生計。

而最早接觸影視行業、一直趕在前面的韓再芬,卻在此時選擇了堅守。她停到原處,甚至選擇了“逆水行舟”。這不是一次兩次簡單的破釜沉舟。在紛繁的市場競爭中,韓再芬安靜守候在黃梅戲的發源地——安慶,再次確認了一顆藝術家本該有的創作初心。

<strong>戲如人生 人生如戲

安徽,因安慶和徽州而合併得名。這裡自清朝起就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這裡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人文意蘊,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九十年代末,韓再芬和她的創作團隊一起策劃了全新黃梅戲劇目《徽州女人》,講述了一百年前發生在安徽徽州一個閉塞村落中的悽美故事——十五歲的少女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轎,卻在婆家開始了對未曾謀面的丈夫的漫長等待。

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與黃梅戲的四十載情緣

《徽州女人》

在《徽州女人》演出一年後的2000年,韓再芬因主演本劇榮獲第十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九屆文華獎等多項大獎。這部劇也成為戲曲舞臺上的經典劇目。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十年間,中國戲曲發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戰。2005年底,安慶市黃梅戲二團更名為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韓再芬出任劇院院長。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劇界第一家以個人命名的劇院,在藝術發展中一直還算平順的韓再芬面臨著藝術家轉型管理者時不能避免的壓力。

韓再芬:藝術家通常跟自己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關係,我排了第一部《徽州女人》我就想到我要排第二部,因為第一部的《徽州女人》她丈夫回來不認識她了,這個打擊是巨大的,可是她跳過了,她用她的這種胸懷,她用她的善良,沒有再去抱怨這個男人,她把所有的一切都自我承擔了,這是她的隱忍。到了第二部《徽州往事》的時候,這個女人改變了,我們讓這個女人選擇了掌握自己的命運,離開這兩個男人,走出自己的天地。

<strong>懷感恩之心,承百變黃梅

2012年黃梅戲《徽州往事》一經推出,就引起各界一片叫好。它是從現代觀眾的審美出發,一改中國戲劇節奏慢、敘事單一的弊端,講述徽州女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和與命運的抗爭。韓再芬也憑藉本劇再一次摘得梅花獎,這也讓她成功地為黃梅戲第一次摘得“二度梅”。

中國劇協副主席「韓再芬」與黃梅戲的四十載情緣

《徽州往事》

韓再芬:黃梅戲是年輕的劇種,它沒有那麼多包袱,只要我們創作者的智慧足夠,無論什麼樣的好的藝術形式,它都能承載。黃梅戲就是一個百變戲劇,現在是一個百變階段。<strong>到今年,我從藝正好四十年,我的這個從藝時間跟改革開放正好是同步,所以我就在想,我們一定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然後用自己的智慧呈現出別具一格的作品,向所有黃梅戲人致敬。

在跨越一天的兩次採訪中,48小時之間,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外表柔美內心強大時刻充滿熱情的藝術家、永動機。

16歲時那個帶著嬰兒肥的鄭小嬌,如今不再只是舊時徽州女人的代言人,她從嫁給黃梅戲的那一刻起,就和黃梅戲一起經歷了很多改革和變化,這也使得她和她為觀眾帶來的黃梅戲藝術作品成為了40年中國戲曲改革發展的典型樣本。

(本文轉自央廣“文藝之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