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全球面積最小的洲,卻有兩個發達國家

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大洲。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大洲,位於太平洋中部和中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並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

大洋洲跨南北兩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橫跨東西半球,從東經110°到西經160°,東西距離1萬多千米,南北距離8000多千米;由一塊大陸和分散在浩瀚海域中的無數島嶼組成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幾內亞島(伊裡安島)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

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10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經濟發達,其他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後。工業也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新西蘭。在地理上劃分為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人類最晚從5.5萬年前就開始從歐亞大陸東南部島嶼出發穿越大陸橋與淺灘抵達澳大利亞與附近群島,至1500年前大致形成了澳大利亞大陸土著文明以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與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文化圈。

約在5萬年前,歐亞大陸的原始人群就沿著印尼群島來到澳大利亞,考古學家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磨製石器是在新幾內亞發現的2萬多年前人工磨邊的石斧。6000年前左右,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已馴養野狗,逐漸形成一直延續至今的經濟、政治及宗教習慣。近代歐洲人到達時土著人口已有30萬。

1512年,葡萄牙人航經新幾內亞島北部海岸。1519年,葡萄牙人麥哲倫作為西班牙海員率遠征船隊繞南美洲西行,探尋通往印度的航路,途經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和關島等地,開闢了西班牙至菲律賓的通商航線。1526年,葡萄牙人梅內塞斯在由馬來半島至香料群島(即馬魯古群島)的航程中遇風,抵新幾內亞島西部海岸,見土著居民發多捲曲,遂以巴布亞(馬來語意為捲髮的人)稱之。1542年,西班牙人自墨西哥遠航菲律賓途中駛抵帛琉群島。1545年,西班牙人沿新幾內亞島北岸航行,以當地居民與非洲幾內亞人相似,乃命名為新幾內亞。1567年,西班牙人門達尼亞·德·內拉由秘魯率船隊出發,尋找傳說中的南方大陸,到達所羅門群島。約30年後,門達尼亞·德·內拉再度遠航太平洋,發現托克勞群島、聖克魯斯群島等地。

大洋洲:全球面積最小的洲,卻有兩個發達國家
大洋洲:全球面積最小的洲,卻有兩個發達國家

大洋洲

17世紀初,葡萄牙人P.費爾南德斯·德·基羅斯和西班牙人託雷斯,先後發現庫克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和新幾內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間的託雷斯海峽。1642年荷蘭人A.J.塔斯曼自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啟航,途中發現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南島以及湯加群島、斐濟群島中的一些島嶼。1699年,英國人W.丹皮爾遠航太平洋,發現新幾內亞島附近一大島,名之為新不列顛島。1722年,荷蘭人發現復活節島、薩摩亞群島。1768年,法國人路易斯·安託萬·德·布干維爾發現所羅門群島中的布干維爾島(今屬巴布亞新幾內亞)。1768~1779年,英國人J.庫克先後3次遠航太平洋,除到達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外,發現新喀里多尼亞島、夏威夷群島。17世紀西班牙佔領馬里亞納群島。

18世紀末—19世紀末,大洋洲的島嶼先後淪為殖民地。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建立殖民統治。此後,歐洲人即在大洋洲搜求檀香木、珍珠及其他貴重物品。1828年,荷蘭佔領新幾內亞島西半部。1831年,英國佔有皮特凱恩島。1840年,新西蘭淪為英國殖民地。與此同時,法國對後來稱為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些島嶼宣佈進行保護。1853年,法國佔有新喀里多尼亞島。1872年,美國在薩摩亞群島的帕果帕果設海軍加煤站。1874年,英國控制了斐濟,1877年,英國在斐濟設立西太平洋高級專員公署,維護英在太平洋的利益。同時,英國宣佈托克勞群島、紐埃島、庫克群島歸英國保護。1884年,英國宣佈新幾內亞島東南部(後稱巴布亞)為英保護地,稱英屬新幾內亞。同年,德國宣佈佔有新幾內亞島的東北部。1885年,荷蘭劃定新幾內亞島西半部與東半部的邊界線。同年,德國佔領馬紹爾群島。1886年,英佔領吉爾伯特群島,德國攫取所羅門群島北部島嶼。1887年,皮特凱恩島正式成為英國保護地。法國宣佈瓦利斯群島為其保護地。1888年,法將該保護地的範圍擴及富圖納群島。同年,德國吞併瑙魯。1892年,英國將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的大部分劃為保護地。1893年,所羅門群島的南部島嶼成為英國保護地。1898年,美國佔領西班牙在密克羅尼西亞的領地,取得關島,吞併夏威夷。1899年,美國佔據東薩摩亞,德國擁有西薩摩亞。同時,西班牙將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賣與德國。

1900年,英國將大洋島劃為保護地並宣佈“保護”湯加。1906年,英、法兩國撤銷了1887年在新赫布里底群島設立的聯合海軍委員會,宣佈對該群島實行共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洋洲殖民統治的格局隨之改觀。國際聯盟決定,德國在美拉尼西亞的領地讓與澳大利亞,西薩摩亞由新西蘭接管。德國在密克羅尼西亞的殖民地則為日本佔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先後佔領了新幾內亞的統一部分和所羅門群島的大部。戰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大洋洲劃定的勢力範圍再次發生變化。密克羅尼西亞由美國佔領。

19世紀60年代,新西蘭爆發了毛利人反抗殖民者長達30年的戰爭(見毛利人起義)。在新喀里多尼亞發生了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20世紀初期,密克羅尼西亞發生反對德國殖民統治的鬥爭。西薩摩亞出現以“薩摩亞人的薩摩亞”為鬥爭口號的馬烏運動(意即政治反對派)。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都發生了反殖民統治鬥爭。戰後,大洋洲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非殖民化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一些前殖民地經過長期地鬥爭相繼取得政治上的獨立,1962~1980年大洋洲有9個新的島國誕生,即西薩摩亞(1962年1月),瑙魯(1968年1月)、湯加(1970年6月)、斐濟(1970年10月)、巴布亞新幾內亞(1975年9月)、所羅門群島(1978年7月)、圖瓦盧(1978年10月)、基里巴斯(1979年7月)、瓦努阿圖(1980年7月)。加上20世紀初獲得獨立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共有11個獨立國家。這些國家大多是英聯邦成員國或聯繫國。此外,紐埃島、馬紹爾群島、科克群島、帕勞、密克羅尼西亞這5個領地已取得內部自治權。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波利尼西亞等尚未獨立。夏威夷則成為美國的一個州(1959年)。

大洋洲已經獨立的國家,除澳大利亞、新西蘭外,均為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任務。在共同的目標下,他們組織了南太平洋論壇,成立了南太平洋經濟合作局、南太平洋漁業局,實行區域性的合作,為了維護該國的自然資源,先後宣佈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同時,倡議設立南太平洋島嶼基金會,成立南太平洋共同市場,開展南太平洋無核區運動。截至1982年,戰後獨立的九個島國中,巴布亞新幾內亞(1976年10月12日)、斐濟(1975年11月5日)、西薩摩亞(1975年11月6日)、基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建交,2003年11月29日斷交)、瓦努阿圖(1982年3月26日)等已和中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大洋洲水資源主要分佈在海域,內陸區(主要為澳大利亞大陸)水資源極少。大洋洲中其他島嶼的水資源比澳大利亞豐富,大洋洲全部島嶼水資源總量為2040km3,徑流深為1610毫米。澳大利亞水分不足,每年缺水1440毫米,而其他島嶼每年有盈餘水量1270毫米。[2]

大洋洲所有河流幾乎是終年不凍的,河流補給來源主要靠雨水。大洋洲外流區域約佔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總面積的52%,均分佈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Lake Eyre)。整體上講,大洋洲可分為大陸地形和島嶼地形,海域面積較大。陸域水系資源主要分佈在澳大利亞,約佔整個洲的60%以上。[2]

大洋洲大陸地下水資源極其豐富,形成若干地下潛水,總面積可達260萬平方公里,佔據了近1/3的大陸面積。其中佔整個大洋洲大陸面積的22.6%的為大自流盆地,面積為173.5萬平方公里。一年當中,盆地可供給水資源1.99億立方米,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其次有多含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鎂和氯化鈉的熱水井,雖不適合農業灌溉,但是為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和北部地方的乾旱牧區提供了充足的牛羊飲用水源。

生物資源

大洋洲陸地分散,並遠離其他大陸,位置十分孤立,因而陸地動物具有與其他大洲顯著不同的特徵。動物種類貧乏,缺少高等哺乳類動物。鳥類豐富分佈甚廣。動物的特有種多,古老性強。澳大利亞的三種單孔目和大約150種有袋目哺乳動物,既是本地的特有種,也是古老的孑遺種。鳥類中特有種佔70%左右,部分是世界上同類動物中最原始的代表。動物分佈區域差異明顯。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和伊裡安島氣候溼熱,森林茂密,動物豐富,以喜溼、攀緣的類群為多,如大耳袋鼠、樹袋熊(考拉),及鴨嘴獸、黑天鵝等鳥類。大陸中部草原區的代表動物有大袋鼠、擬袋熊、袋 灌,以及草鸚鵡等鳥類。大陸西部荒原區動物種類和數量均少,主要生活著耐乾熱的跳鼠等。新西蘭的代表動物有多種奇特的鳥類和爬行類,如幾維鳥、鴿鸚鵡、啄羊鸚哥等。斐濟群島的動物具有大陸性,有蛇和特有的管鼻果蝠等。大洋洲動物的分佈續從西向東逐漸減少的趨勢。

大洋洲有14個國家,分別是:帕勞,瑙魯,斐濟,湯加,圖瓦盧,薩摩亞,新西蘭,澳大利亞,瓦努阿圖,基里巴斯,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區域組織

太平洋共同體:1947年2月6日,當時在南太平洋地區有屬地和託管地的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6國政府簽署了《堪培拉協議》,宣佈成立南太平洋委員會(SPC)。1998年更名為太平洋共同體。總部設在新喀里多尼亞首府努美阿。[10]

太平洋島國論壇:1971年8月5日至7日,斐濟、薩摩亞、湯加、瑙魯、庫克群島和澳大利亞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召開南太平洋7方會議,正式成立“南太平洋論壇”,並決定每年召開一次會議。2000年10月,正式改稱“太平洋島國論壇”。論壇秘書處設在斐濟首都蘇瓦。

大洋洲:全球面積最小的洲,卻有兩個發達國家

大洋洲合計約2900萬人,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一個洲。約佔世界人口的0.5%。全洲65%的人口分佈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佔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佔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原住居民為黃種人(波利尼西亞人等)和棕色種人(澳大利亞原住民)。

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