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區: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護航茶旅產業健康發展

名山區: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護航茶旅產業健康發展

萬古鄉紅草新村隨處可見的熊貓文化、法治文化、茶文化

7月17日,“法治中國·走進雅安”主流媒體採風暨法治雅安建設研討會在雅安舉行,來自國家、省級5位知名法學專家和中央、省級近30名主流媒體記者齊聚雅安。17日上午,專家、記者們前往名山區萬古鄉紅草新村、名山區解放鄉銀木村進行考察調研。

走進銀木村,一條條幹淨整潔的村道向前延伸,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茶園鋪展開來……銀木村距離成雅高速路太平出口500米,因村境內出產特有樹木“銀木樹”而命名,成雅高速路、蒲名路、成雅快速通道、名山區茶產業生態旅遊環線貫穿全境。全村現有耕地2300畝,茶園面積3420畝,轄6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466戶、1668人,村民以茶葉種植、生豬養殖為主。

近年來,銀木村圍繞“茶旅融合、民事村辦、孝德培育、垃圾分類”4個方面聚力拓展,實現“興產業推動發展、聚資源服務群眾、用文化凝聚人心、以善治促進和諧”目標,著力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互動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推動“浪漫茶鄉月亮湖、幸福美麗新銀木”建設,走出了一條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子。

當日上午11時,在名山區解放鄉銀木村農民夜校·村民法律學校裡,一場法律援助知識宣講會正在進行。村民們認認真真地坐在課堂上,目不轉睛地看著授課教師,老師用詼諧幽默和簡單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將法律知識講授給他們,讓村民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

名山區: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護航茶旅產業健康發展

銀木村農民夜校手工製茶中心內,學員們正在學習

另一邊,在農民夜校·手工製茶培訓中心裡,現場教學也開展得有聲有色。

“茶葉的炒制講究火候和手法,我給你們示範一次。”站在製茶師傅旁,幾位學生學得認真。

從手工製茶培訓中心向外望去,一片綠油油開闊的茶園映入眼簾,讓人心曠神怡。

茶產業是名山區支柱產業,全區種茶麵積35.2萬畝,90%以上農戶以茶為生。全區共有各類茶業協會、商會19個,鄉鎮協會12個,村協會2個,吸納會員5000餘人;有6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近3萬戶,佔全區農戶50%。

2017年以來,名山區堅持“茶業富區”發展總體思路,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借力各類社會力量,大膽改革創新,緊緊圍繞“狠抓源頭治理,注重源頭預防,著力化解矛盾糾紛”,將矛盾糾紛調解組織搭建在茶產業鏈上,實現了矛盾糾紛化解方式由被動變主動、由間接到直接、由單一向多元、由民間協商向依法化解的轉變,及時妥善化解影響茶產業發展的各種矛盾糾紛,走出了構建茶產業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助推蒙頂山茶產業健康發展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萬古鄉紅草新村是“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新村,於2014年底建成入住,聚居有130戶526名群眾。在新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充分發動群眾參與,農戶推選出了新村自建委,全過程參與房屋重建,監督工程質量,10個月順利完成規劃、建設和入住。

名山區:探索社會治理創新 護航茶旅產業健康發展

銀木村農民夜校正在授課

新村建成入住後,群眾由“散”到“聚”,為了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環境、養成新習慣、發展新產業、過上新生活,將新村建設時期的自建委過渡到現在的自管委,建成了“紅草微家”,以此作為帶動產業發展、服務新村群眾、加強社會治理、抓好茶鄉騎遊的一個服務平臺。

新村自管委運行以來,不僅認真貫徹《雅安市新村聚居點管理條例》,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制定一系列村規民約,讓村民們的日常生活有規可依。新村自管委內設環境整治、文明和諧、安全穩定、產業發展等小組,自管委成員各司其職負責新村日常管理工作。新村管委會嚴格按照“四必議”“四必審”“四公開”的原則,通過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提升,最終實現紅草新村的有效治理。

如今,萬古鄉紅草村依託萬畝生態觀光茶園,提出“花香茶海、騎遊茶鄉”的定位,形成了以紅草新村為中心點,以清漪湖、萬畝生態觀光茶園和溼地公園為片,以環山遊道、壩區遊道、紅草—清漪湖遊道為線的“點片線結合”生態旅遊區。每逢週末和節假日,這裡都會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騎遊,一睹中國至美茶園綠道的旖旎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