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strong>01

“如果交易對價是過百億,那麼我還是贊成的,但如果只有47億,作為股東我會投出反對票。”TCL集團某位投資者的一句話,實際上也反映出了相當一部分投資者的心聲。

12月7日,TCL集團發出公告,計劃將旗下600億元營收的智能終端及其相關業務全部打包賣給TCL控股,轉而專注於發展集團旗下華星光電為代表的面板業務,並號稱,這一系列舉動是為實現企業的“戰略重組”。


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然而,TCL集團這一次的戰略重組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爭議。

一個爭議焦點是,終端業務的出售情況不明,包括估值、資本操作、面板行情等。不可否認的是,華星光電是TCL產業鏈上的核心板塊,也是集團的主要利潤的來源。但相較於智能終端業務而言,以華星光電為代表的B端面板業務併為人所熟知。所以,放棄前景光明的終端業務而將重心壓在面板業務上,是否足夠過於冒險?

另一個爭議焦點則是,TCL集團僅僅以47.60億元的價格就將其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以及相關配套業務拱手讓出,是否屬於“賤賣”上市公司資產?畢竟,這些資產當中光是兩家港股上市公司市值就將近40億元。


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隨著越來越多質疑聲音的出現,事件尚在持續發酵。

終於,在12月14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公司管理部向TCL集團發出問詢函,要求其“詳細說明標的資產評估值合計數的計算過程”,重組後營業收入將會大幅下滑,“說明本次交易出售盈利資產的原因和必要性”。

<strong>時隔4日,TCL集團對此作出回應,表示將在5日內完成該問詢函的回覆工作。

擺在TCL集團董事長的李東生面前的,是一條註定不平坦的戰略重組之路。

<strong>02

李東生及其管理團隊為何如此急於將智能終端業務脫手?

按照TCL集團公告所顯示,47.6億由中聯資產評估集團有限公司進行評估後得出的,主要包括兩部分:資產評估值39.6億元,評估日後增資8億元,。並且,47.6億的交易對價還包括150億元有息負債和5萬多名員工及項目的剝離。據稱,TCL集團預計本次重組可帶來重組收益16.5億。

按照這個思路,以47.6億的價格出售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不但沒有“賤賣”,反而還有的賺。

對此,李東生表示,“市場關注估值問題,很正常,但是關注有偏頗,大家只關注到48億,沒有關注到債務和員工變化帶來的益處,重組後TCL的負債率降低了4個百分點,意味著再融資能力的提高。”

另外,根據財報相關數據,重組的業務從2016年開始業績下滑,出現的虧損達4.4億元,<strong>2017年由於TCL通訊虧損嚴重,更是虧損了15億元。李東生表示,終端產品業務對利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反觀TCL的B端面板業務,其在2013年到2017年,這5年間整體上處於上升趨勢,利潤從23億元上漲至49億元。


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此時將負債累累的終端業務脫手,將重心轉移到有發展潛力的B端面板業務,對於TCL來說無疑是最佳的時機。

買方TCL控股於2018年9月成立,此次收購中,TCL實業只是收購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據瞭解,TCL控股預計收購8家公司,除TCL實業(100%股權)外,還包括家電集團(100%股權)、合肥家電(100%股權)、TCL產業園(100%股權)、簡單匯(75%股權)、客音(100%股權)、格創(36%股權)、酷友(56.5%股權)。

<strong>03

<strong>有業內人士表示,TCL集團的重組其實勢在必行。對於製造業企業轉型而言,轉型是必經之路。

TCL集團將終端業務出售後,將以華星光電為中心,以其產業鏈上的華顯光電、廣東聚華、華睿光電三家公司為支撐,為發展B端面板業務提供模組、技術等方面的支持。

當前,華星光電已建成和在建的產線有6條,包括液晶面板和AMOLED柔性屏,合計投資金額近2000億元。和三星顯示、友達、京東方相比,華星光電雖然營收少,但是淨利潤率高。


李東生把TCL給強拆了



拿京東方為例,在2016年及以前,京東方面板業務一直較為穩定,毛利率保持在20%左右;而華星光電的毛利率則均低於15%,差距大約是5個百分點。但到了2017年,華星光電毛利率突然上升至27.88%,反超京東方面板業務的25%。可見,華星光電未來的可發展空間很大。


<strong>但受國內資本市場規則限制,華星光電無法獨立上市,其融資渠道和能力必然會受到制約。

TCL集團表示,半導體顯示及材料將成為TCL集團的核心主業,未來還將繼續重組、剝離、出售與主業關聯性較弱的其他業務,藉助TCL集團上市公司平臺滿足新項目的資本開支需求。

李東生說道:“<strong>我們現在的核心業務是半導體顯示和材料,未來可能會有擴張。比如未來技術成熟可能在華星體系外,發展出新材料的業務部門。另外,和半導體顯示有關的高端設備領域,我們也在尋求一些機會。三星就已經在收購或投資一些設備廠商,三星能在AMOLED方面維持領先,這也是重要因素。”

2018年的寒冬夾雜著裁員、降薪、破產的消息強勢來襲,比氣溫更低的,是令人難熬的是寒冷的經濟寒冬。實體經濟今年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並且有媒體預測,照此趨勢,明年依舊會是實體經濟的寒冬。如何安全“過冬”,成為了每個實體經濟亟待破解的難題。

<strong>實體經濟的轉型之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