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strong>找到你,你找到自己嗎?

最近,一部關於女性題材的電影《找到你》火了,因為這部電影貼近現實生活,反映了當代女性的困境,從而引發了廣大女性的共鳴。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三個女人,三位母親,三種追求,三種困境。

李捷、孫芳、朱敏

都經歷了這種被生活逼到絕境的崩潰,

她們演繹了當下中國社會,

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

所要承受的各種狼狽。

01

<strong>如果我去賺錢,我就不能陪你;如果我陪著你,我就賺不到錢。

在電影中,姚晨飾演的李捷是一位典型的職業女性。在人前,她有著體面的工作,身著精緻的工裝,畫著漂亮的妝容,有著高薪的收入,是很多人眼中的成功女性;在人後,她和老公鬧離婚,為了在爭奪孩子撫養權中更有勝算,李捷生完孩子後立刻就投入職場。<strong>“沒錢養什麼孩子”!

為了掙錢,幾乎每天喝的爛醉回家,把孩子託付給保姆照顧。然而現實卻狠狠給了她一個巴掌。電影中有這樣一幕,李捷在天橋廢舊的垃圾場尋找孩子的蹤跡,她驚恐的眼神,浮腫的雙眼,歇斯底里地一路跑,鞋跑丟了,妝哭花了,混雜著來往穿梭的車流,呼吸聲隔著大屏幕砸過來,絕望又無助。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曾經在開家長會時遇到過這樣一位家長,她說自己是一個項目的負責人,可以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是她非常對不住自己的女兒,因為她從來沒有陪女兒完成過一次學校的打卡任務,女兒現在五歲多,已經換了8個保姆。在女兒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她沒有做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無論是現實還是影視作品,都在深刻地揭示現代職場女性在做母親和工作之間<strong>顧此失彼的困境。

02

<strong>社會的底層,連基本的“發聲”能力都沒有。

這個時代,對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生活的雞毛蒜皮會將一個人曾經年輕的面孔磨得粉碎。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電影中的孫芳是和李捷截然不同的身份。從農村出來,在大城市打工,嫁給了一個混吃混喝、暴力的丈夫,生了一個帶有先天疾病的女兒。<strong>沒錢,<strong>無助,<strong>絕望,<strong>處在底層,沒有高學歷,為了救助女兒,去夜店打工,做了舞女,最後這個充滿了悲情色彩的人物開始黑化。將死去的女兒冰凍在冰箱裡,將前來騷擾自己的前夫殺死焚屍,將李捷的女兒拐走當成自己的女兒撫養……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她拒絕接受現實的世界,拼命用虛假的謊言來維持自我完整的幻象。在法律層面來說,孫芳已經觸犯了法律;單純從家庭來說,造成孫芳人物悲劇的何嘗沒有她老公的原因。

03

<strong>“沒有收入”本是她巨大犧牲的結果,卻在判定她是否有能力撫養孩子時成為原罪。

如果說<strong>“職場媽媽”會因為兩頭“失職”被雙重責備,<strong>“全職媽媽”的情感和時間付出則常常被視作理所應當。

朱敏原本是一個大學畢業生,她的老公人是一位成功男士,但懷孕後朱敏就選擇了辭職,將所有的時間用來撫養孩子。但因為離婚,沒有經濟能力的她,卻極有可能失去孩子的撫養權。電影中的李捷曾對朱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這麼努力工作,就是不想變成你這樣,什麼都沒有,最後連自己的孩子都留不住!”在現實社會中,這樣的事情也是舉不勝舉。

《找到你》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李捷在最後的獨白中這樣說到,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很高的,無論<strong>你是否有高學歷,不論你<strong>是否事業有成,不論你<strong>是否成家生子,他們總是能找出各種問題來<strong>指責你,責備你的不稱職。沒有哪條路能讓全部人滿意,沒有哪條路是<strong>康莊大道,它們全都<strong>佈滿荊棘。

在彷彿怎麼選擇都是錯的時代,媽媽的出路到底在哪裡?

在這個家庭與事業根本無法兼顧的時代,

真的只有犧牲孩子的家庭教育

或者將未來的生活依靠在男人身上

進行一場“豪賭”嗎?

<strong>畫荻教育講師龍春華老師說

環境在不斷地改變,媽媽首先要做到與時俱進,內心強大才是突破困局的出口。無論我們身處哪個層次,只有進行自我成長,不斷地提升自己,我們才能與時俱進,才有能力跟上快節奏的時代變化,才有能力經營好家,養好孩子,擁抱幸福。有爸爸有媽媽有孩子才是一個共同的家。

孩子是夫妻愛的結晶,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希望越來越多的爸爸能夠迴歸家庭,共同撫育孩子,共同經營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