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strong>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單珊

在我國全面開放二胎並逐漸向鼓勵生育過渡時,印度卻試圖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是的,你沒看錯,<strong>“二胎政策”和“計劃生育”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神奇地在印度完美融合。

<strong>控制人口甚至不惜為男性絕育

據CNN報道,目前,印度政界人士正積極呼籲用二胎政策來儘快解決人口過多的問題,並向公眾宣傳避孕和計劃生育的必要性。

目前,印度總人口約為13.3億,僅次於中國。有專家預計,<strong>印度人口有望在幾年內趕超中國。

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印度人口出生率高有諸多因素,其中包括人口當中的育齡女性佔比高,此外,只有54%的印度夫妻會使用避孕措施。

但在<strong>貧困加劇、工作機會減少和文盲率高的反衝下,人口增長反倒引發了印度社會的焦慮。

早在2016年,印度中央邦議員帕特爾(Prahalad Singh Patel)就在議會中提出“二胎法案”,規定在法案有效期內,任何人不得生育超過兩名子女,除非有特殊情況,可以向政府申請。

“飲用水、道路、保健、衛生設施······如果人口持續增長,你說要怎樣給人們提供這些設施?”帕特爾向CNN解釋。

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雖然這項法案甚至沒有走到表決這一步,但它迅速引發了印度社會的關注。

<strong>2018年8月,125名議員簽署聯名請願書並呈交總理,呼籲制定全國性的二胎政策。

請願書呼籲制定法律,禁止印度夫妻有兩個以上的孩子,並對超過限制的夫婦實行嚴厲處罰。

印度最高法院也多次收到關於立法二胎的公共利益訴訟請求,要求實施全國性的二胎政策。

雖然法院最終駁回這些請求,但在人口快速增長的當下,印度關於二胎政策的辯論勢必不會結束。

“可使用土地在減少,人口在增加,沒有地方可以建房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控制人口,遲早都要。”希望推行該法案的印度議員辛格(Ganesh Singh)表示。

但分析人士的一番話,也給二胎政策的呼聲降了溫。

<strong>“在印度,沒有任何一屆政府能出臺這樣強有力的政策。人民也會拒絕。”

印度人口科學研究所負責人帕斯萬(B.Paswan)分析,在印度目前社會經濟發展的條件下,二胎政策的實施並不現實。

他認為,人口是隨著經濟發展而變化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婚育年齡的推後,也都讓印度人口增長趨勢減緩。

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多年來,印度政府採取諸多措施控制人口:利用財政激勵、宣傳活動、分發免費避孕用品等。僅在2015至2016年間,印度就在計劃生育方面投入了一億多美元。

這些投入也有一定成效。印度政府數據顯示,2016年印度女性平均生育2.3名兒童,相較於2000年的數據3.2已有明顯下降趨勢。

實際上,人口控制政策在印度有著悠久的歷史。<strong>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緊急情況期間,政府甚至在一年內對近800萬印度公民(大多數是男性)進行了強制絕育。

<strong>著眼人口紅利,謹慎計劃生育

同樣作為人口大國,印度也始終關注<strong>中國在人口控制方面的經驗教訓。

昨天(1月21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了2018全年出生人口數據:<strong>1523萬人。

在放開二胎的背景下,中國出生人口數仍義無反顧地“跳水”,<strong>創下了自1961年以來的新低,人口出生率10.94‰也創下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新低。

人口太多怎麼辦,印度用“二胎政策”來“計劃生育”

而印度國內相當認同的一種說法是:<strong>未來的印度比中國擁有人口紅利。這個國家龐大的年輕人群體是他們“驕傲”的資本。

在印度13億人口中,<strong>有近四成是13歲至35歲的年輕人,預測截至2030年之前,每年還將新增1200萬適齡勞動力。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在當時非常成功,但現在卻停止了。”對於借鑑中國的人口措施,印度始終謹慎,帕斯萬這樣解釋。

<strong>“所以我們不能斷定,印度應當實施二胎政策來實施計劃生育,也沒有任何一個政黨站出來說應該採納。”

<strong>相關鏈接:

印度最有名的強制計生措施,是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在1975年宣佈進入緊急狀態實施的大規模絕育手術,主要是男性的輸精管切除術。

據統計,英迪拉·甘地時期有超過800萬人接受這種強制絕育手術。印度官方宣稱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擁兩個孩子(及以上)的男性。

但是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有很多接受這種手術的人其實是貧困潦倒的窮人和走投無路的流浪者,因為地方官員為了滿足絕育指標,往往為“自願”絕育者提供豐厚的獎品——有時是一個半導體收音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