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生鮮超市為何搶盡年貨風頭?


家門口消費新鮮又實惠

年貨採購進入井噴模式,去農貿市場怕質量參差不齊,電商網購快遞難免不及時送達。隨著新零售等各種商業模式在金華層出不窮,經過不斷試錯和迭代,當線上流量觸及天花板,傳統大賣場“廝殺”近尾聲的時候,生鮮超市這匹黑馬猝不及防地衝了出來。

金華生鮮超市為何搶盡年貨風頭?

記者昨走訪消費市場發現,基於身邊社區店的零距離和產地直供的實惠價,生鮮超市裡麵人頭攢動從早到晚都十分熱鬧,儼然在“新年貨大戰”的硝煙瀰漫中脫穎而出。

社區商業“新勢力”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拼多多、無人超市等新型消費平臺成為“新勢力”衝擊著傳統商業。市民的記憶裡,其實超市賣生鮮不是什麼新鮮事,20多年前,正是中洋超市在市區汪姜街開出了第一家賣水果蔬菜的超市門店。中洋超市從小到大的裂變,從傳統大賣場到專攻社區生鮮的轉型,在其創始人胡有偉看來,本質是城市商業零售渠道的革新,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商業服務之根本。“我們去年投資創建了全新的社區生鮮類項目——中洋生鮮,主要商業模式是通過社區的就近購買、產地配送,讓市民享受更優質更低價的商品。”短短半年間,中洋生鮮已經開出義烏街、上浮橋、四牌樓等5家社區門店,今年將在市區擴張到20家門店,基本覆蓋市區南北主要居住板塊,為城市家庭提供生鮮服務。

金華生鮮超市為何搶盡年貨風頭?

中洋品牌深耕金華多年,在行業積累有豐富實戰經驗和資源積累。“伴隨零售行業的快速發展及變化,人、貨、場的形態在不斷迭代,需要更高的效率、更好的品質、更低的損耗,貼近市民廚房提供有溫度的產品,不斷優化生鮮商品的上市週期和供應管理。”胡有偉說,社區生鮮超市本質是基於鄰里之間的信任關係,在出樣、貨架、選品上都不同於傳統大賣場和社區夫妻店,生鮮超市主營家庭廚房常用的1800個單品,而基地採購就近配送免去了庫存壓力,200多平方米的店面也節約了租金和人力成本,因此這種生鮮超市將是城市商業未來的一大主力發展方向。

在胡有偉看來,蔬果生鮮、日用品是高頻消費,能夠形成規模經濟。中洋生鮮目前六成以上商品來自源頭採購,並在市郊江東、嶺下朱建設自己的蔬果基地,保證每天早上6點新鮮到店。“後腿肉9.9元、三黃雞8.9元、蘿蔔0.59元”,這樣的平價年貨並不要排隊爭搶,在中洋生鮮超市常年有輪流促銷。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一款來自吉林長春的小町米,2.2元一斤的價格格外受到馬大嫂們的青睞。胡有偉笑著告訴記者:“大媽們都是有火眼金睛的,這種原產地標記小町的大米我們一斤只賺4分錢,基地還在年前拿出10000斤免費贈送給市民,為的就是大舉進入市民的米箱。”

金華生鮮超市為何搶盡年貨風頭?

年貨豐富性價比高

2018年7月,中洋生鮮超市在市區義烏街開出第一家門店,效果出人意料的好,不到半年就成為行業競相學習取經的模範。商業零售是一個大市場,資本從來不會錯過新的機會,目前很多資本看好中洋生鮮的發展潛力。胡有偉表示,生鮮業態是一個產業升級的進程,去中間化是成功運營的原因。面對當前激烈的競爭局面,實體商業洗牌的關鍵是產品運營、團隊結構和供應鏈。

“在中洋生鮮超市買年貨不僅方便實惠,更主要的還是省時間。”家住市區保集藍郡的業主小仙是中洋生鮮的“粉絲”,她昨天跑到店裡得知正月裡超市只休息4天就放心了。以前辦年貨小仙總是要東一家西一家地跑,好一段時間才能辦齊。比如買水果要去農貿城,買零食要去大超市,買魚肉要去菜場等,遇上雨雪天更麻煩。這樣跑不僅累也費時間,年貨囤積起來也不新鮮。現在家旁邊就有了生鮮超市,過年的蔬果根本不必買多,辦年貨隨時到超市逛一次就行。

金華生鮮超市為何搶盡年貨風頭?

從中洋超市到中洋生鮮,不僅僅是業態轉變,更是將商業服務融入市民常態生活,是實體商業迎接時代變化,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努力嘗試,是本土商業不懈地努力和追求。行業習慣把生鮮五品定義為:生鮮的生品、生鮮的製品、生鮮的熟品和生鮮的伴品,中洋生鮮就是嚴格按照場景選品,即圍繞著一頓飯、一個廚房去思考,根據這個原則進行佈局設計和商品陳列,圍繞廚房為顧客精挑細選每一樣商品。“中洋年貨節上價格實惠,也不用擔心質量問題和討價還價。”家住市區四牌樓的市民老張說,去年辦年貨去農貿市場買了幾斤山核桃,回家發現其中有不少是存貨,格外掃興。老張最近在中洋生鮮超市買過花生、開心果後,覺得實惠馬上辦卡成了會員:“食品還是得從品牌店購買,我買了這裡的山核桃、色拉油,感覺不是最便宜的,卻是性價比最高的,這樣的超市希望能越開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