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分紅幾萬!溫氏“公司+養殖小區”助力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破殼


一年分紅幾萬!溫氏“公司+養殖小區”助力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破殼

11月4日上午,貴州省大龍經濟開發區大龍鎮路良村生豬養殖小區熱鬧非凡,卡車進進出出。場區內預先設置的出欄通道里,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趕豬上車,養殖小區的第四批1800多頭商品豬正式出欄。“初步估算,這批豬毛利潤有30多萬。”路良村委會主任謝顯順說。

路良村生豬養殖小區興建於2015年,建有標準化豬舍4棟,養殖規模2000頭左右,總投資210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了150萬元左右,剩餘部分由謝顯順和其他村幹部帶頭貸款墊資。養殖小區以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股份”)為依託,由公司統一提供豬苗、飼料、技術服務和生物保健,統一保價回購。

大龍鎮路良村生豬養殖小區內,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趕豬上車,養殖小區的第四批1800多頭商品豬正式出欄。

利潤採用“631”模式進行分配,60%的純利潤給大龍鎮782戶貧困戶進行分紅,每戶收益350元以上,30%的純利潤作為小區日常運營費用,剩下的10%歸路良村集體。“以前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現在每年都可以有幾萬元的分紅。”謝顯順說。

放大到貴州全省,與路良村類似的“公司+養殖小區”模式扶貧養殖小區共有305個,在養肉豬存欄規模超過20萬頭(佔總存欄51.3萬的40%),帶動了9171名貧困人口參與到生豬養殖產業中,並有1109人因此脫貧。

<strong>養殖小區利益聯結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

黔東南州麻江縣谷硐鎮景陽村是一個擁有3840人口,5000多畝耕地的大村,但卻是集體經濟弱村。村委會主任田軍說,長期以來,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屬於典型的空殼村,依靠政府撥發的一兩萬元辦公經費度日。倘若碰上一些必須要搞的公益事業建設,只能到各個部門找項目要資源,“這個單位要點水泥,那個單位要點鋼筋。”田軍打趣道。

近幾年,因為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景陽村的發展迎來了轉機。2014年,村裡開始謀劃著引進產業項目帶動農戶發展,但具體做什麼好,大家一時沒有主意。彼時,適逢麻江縣與溫氏股份全方位合作的初期階段,縣裡組織了一大批基層幹部去溫氏股份總部參觀學習,田軍對溫氏股份的生豬養殖模式印象深刻,認為跟其合作將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沒去之前,我們心裡沒底的,因為村裡及周邊從來沒見過有大規模養豬的案例。但參觀結束後,我的觀念變了,決定要麼就不搞,要搞就搞大一點。”田軍說。

<strong>麻江縣龍山鎮幹橋村養殖小區工作間上的宣傳畫

回來後,景陽村就在田軍的帶領下立即幹了起來。他先在村裡找了一塊30多畝的斜坡荒地,然後向麻江縣扶貧辦申請了財政扶貧資金63萬元,用於建設谷硐鎮景陽村生豬養殖小區項目,不足部分則由他牽頭成立的景陽村祿富農民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4位社員籌集。2015年上半年,一個總投資100多萬,佔地2190平方,共有4棟豬圈,養殖規模為1200頭的養殖小區正式落成。

該項目通過“公司+養殖小區+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助推脫貧攻堅。以該養殖小區今年4月份出欄的一批豬為例,毛利總計為35萬元左右:其中4萬元由村集體分配(10%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開支,90%即3.6萬給32戶貧困戶分紅);十多萬元用於支付4名員工的工資及豬場的水電費;剩餘的利潤則由先前投資的4位合作社成員分享。“只要這個項目存續,利益分配都要照此進行。這是經過黨員及村民代表會議商討出來的。”田軍說。

此外,該項目可以為當地貧困戶提供5個左右的就業崗位,每人每月工資為2750元。為了調動貧困戶的工作積極性,田軍設立了激勵機制,根據肉豬出欄的死亡率、生產成績等指標進行衡量獎勵。2017年10月,該養殖小區出欄的肉豬每頭毛利為270元,大大超過了麻江縣230元一頭的平均水平。為此,他們拿出了2萬多元去獎勵參與管理的貧困戶。

目前,景陽村這一產業扶貧項目已在麻江縣全面鋪開,有超過20個行政村建好了村集體養殖小區,利益聯結65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在谷硐全鎮13個村居中,有6個已建成投入生產,另外2個正在建設中。“以前大家都不敢動,但現在我們的規模放到全鎮來看已經算最小的了。”田軍笑著說。

<strong>養殖小區競價發包 底價16萬成交31.2萬

麻江縣龍山鎮幹橋村養殖小區的出現得益於靠近溫氏的養殖場。2014年,溫氏股份在幹橋村修建了一個佔地面積1371畝,總投資1.86億元,年產豬苗24萬頭的種豬場。“那麼大規模的種豬場就在我們對面山頭,看著就放心。”村支書李興祥說。

另一方面,現任村主任羅家付是跟溫氏股份合作的老養戶,養殖規模為一個豬圈550頭。截至目前,已經賣了8批豬,平均毛利潤在280元/頭。羅家付告訴記者,8批豬中最高的時候能達到接近400元/頭的毛利,唯有2015年下半年那一批沒怎麼賺到錢。當時豬苗是從陝西調運過來,路途遙遠,部分豬苗進場時已出現身體狀況不好的苗頭,後來陸續死了140多頭。由於死亡率太高,當批豬平均下來毛利只有16元/頭。不過,溫氏股份管理人員幫其申請了特殊補助3萬多元,“算起來沒虧沒賺,剛好夠我們兩夫妻的工資。所以從我自身的經歷來看,跟溫氏公司合作的風險絕對可控。”羅家付說。

一邊是溫氏股份的硬實力擺在眼前,一邊是村中幹部的切身實踐體會,這促使李興祥做出了通過建養殖小區來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決定。2015年下半年,幹橋村申報了扶貧專項資金200萬,加上村集體原有的徵地補償款40萬以及銀行貸款17萬,一個由5個豬圈組成,養殖規模為每批2000頭的養殖小區正式投入建設。

與景陽村略有不同的是,幹橋村採取的是“公司+養殖小區+能人+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模式,將建好的養殖小區發包給能人經營,承包者與溫氏公司合作養殖獲得利潤,村集體只負責向承包者收取租金,然後在村內進行分配。2017年初,幹橋村首次通過政府平臺進行公開招投標,吸引了二三十位老闆過來競標,年租金底價為16萬,一直競價到31.2萬才最終成交,合同期限為兩年。

養殖小區的租金採取四六分成的分配方式,其中村集體佔四成,貧困戶佔六成。2017年的租金在償還17萬的設備貸款後,剩餘的租金中40%用於村集體維護、管理等其他公益事業開支,60%用於分給141戶貧困戶。2017年全村共有76戶貧困戶脫貧,“等脫貧任務全部完成後,這筆租金可以用來鞏固脫貧成效或者發展其他村集體產業。”李興祥說。

“後續只有租金高低的問題,不怕沒人過來養的問題。”對於養殖小區後續是否能持續運營下去這一問題,李興祥很樂觀,“現在距離第一個合同期結束還有一段時間,但前後已經有6個本地老闆和7個外地老闆過來打聽養殖小區是否還繼續出租的情況了。”

<strong>村集體“築巢”引來貧困戶建“小區”

桐木村位於銅仁市玉屏縣朱家場鎮偏中部,距離縣城14公里,下轄5個村民小組,共197戶771人,曾經是貴州省深度貧困村之一,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在銅仁市“千企幫千村”扶貧行動中,桐木村成為玉屏溫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幫扶對象,生豬一體化示範養殖小區因此得以落地。

該養殖小區於2014年興建,佔地面積50畝,總投資360萬元,修建標準化豬舍10棟,每棟豬舍面積600平方米,飼養規模有3000頭。養殖小區共由10戶村民養殖,每戶一棟,其中有7戶是村裡的貧困戶。桐木村黨支部書記唐文成告訴記者,最開始村集體利用政府項目資金,投入了三四十萬元平整土地,保障養殖小區的水電路暢通,然後由養殖戶自己投資建設豬舍,溫氏股份及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

今年50多歲的唐文兵原是村裡的貧困戶,家有5口人。在沒有加入養殖小區與溫氏股份合作時,家庭開支主要靠唐文兵務農收入,一年到頭只有幾千元。2014年,他向銀行貸款了8萬,向親朋好友借點,再加上溫氏股份和政府的2.8萬元的補貼,在養殖小區內投入20多萬建了一棟豬舍,一批可養殖300頭豬。養豬後的第一年即2015年,唐文兵便脫了貧。2016年,唐文兵花了6萬多買了一輛小貨車,如今他每年養豬純收入在10萬左右。

按照小區規劃,養殖戶出欄的每頭豬利潤按一定比例(2元)提交給村集體,作為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另外,養殖小區每賣出1頭豬,溫氏股份給予村集體每頭豬15元的補貼,連續補貼3年,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

“全村5個村小組,共有7個文化廣場。每天村民在廣場娛樂,很是熱鬧。”唐文成說,現在的桐木村早已今非其比,原來村裡的爛泥巴路都變成柏油路,全部通到村小組;村裡也結束了過去挑水吃的日子,家家戶戶裝上了自來水。2017年,桐木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2018年正式通過驗收。目前,村集體收入約50多萬元。全村92戶貧困戶369人僅剩2戶尚未脫貧,而與溫氏股份合作的養殖小區內的7戶貧困戶早在2016年就已全部脫貧。

<strong>政府投資經營小區 貧困戶“坐等”收益

和其他養殖小區傳統的養殖模式不同,玉屏縣新店鎮洞坪村紅花衝養殖小區採用全歐式自動化智能化養殖,是一個集自動智能化及生態“零汙染”於一體的綠色養殖小區。每棟豬舍旁都有一高大的自動上料機,實現自動投食,大大降低了人力投入。此外,該養殖小區利用地暖、水簾等設施,將圈內溫度恆定在28℃到29℃之間。小區還建立了循環糞便處理機制,將產生的糞便通過蓄糞池集中發酵處理,最終變成有機肥。

目前,類似紅花衝養殖小區由政府和溫氏股份合作,利用扶貧資金投資,平臺公司負責統籌管理經營,收益分配給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已在全縣鋪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