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郭大剛,獨立研究者。長期從事IT/通訊/互聯網行業。2002-2009年供職於神州數碼,2009-2012年供職於佳傑科技。2012年3月-2015年9月就讀長江商學院FMBA,期間任職於秉鴻資本和國泰創投等機構,是TMT行業的獨立天使投資人。2014年12月創立北京市網貸行業協會(2017年9月10日,更名為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目前,專注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研究。

<strong>2018年11月16日,由CTOA首席技術官領袖聯盟、ITShare主辦,熠韻商務諮詢有限公司承辦,“科技賦能 規範融合”主題的<strong>2018FinTech領袖峰會上。郭大剛 獨立研究者,帶來了精彩的主題演講:“<strong>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strong>以下為大會演講內容:

<strong>郭大剛:大家好,今天的內容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來實現KYC功能。這兩年,新詞特別多,包括Fintech等等。大家都是CTO,會問,聽說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Credit解決方案,你怎麼講的是KYC解決方案呢?

首先,狹義的Credit主要是面向金融系統提供的基礎服務,而KYC的功能遠遠不止於金融範疇,包括一般企業應用,也有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需要,而基於區塊鏈技術,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套完備的機制來解決不同主體之間的信息對稱問題。

這就是我今天帶給大家的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KYC功能。

這個問題怎麼提出的呢?

現在,網貸行業正處於一個轉折期。此前,從金融的角度望進來,整個中國的互金領域發展,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監管套利過程。由於中國整個金融系統不發達不完備,甚至還有某些行政化的色彩,出現了大量的套利空間而產生了一系列的所謂“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領域。這裡面有沒有技術變革的因素呢?有一定的因素,但是從根本的原理上來講,必要而不充分,技術不起決定性作用。大家都是CTO、CIO,聽了這個話挺鬧心的吧。一說這個事就跟大家沒有關係了。

70年代的同齡人們比較完整的經歷了通訊行業的起起落落。金融行業現在正在經歷同樣的過程。現在,看看機構間市場資產分佈,有的說市場化的部分還不到三成,那麼多AAA的產品,機構間市場是金融市場最核心的部分之一,而且市場化程度高、流動性強、風險定價最有效的部分。

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講,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規模了,但是即使是這麼大的規模,充分發揮了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

6、7月份以來,這麼多領導出來講,要服務中小微。如果此前,中小微企業已經服務的很好的話,現在就不會有人出來說這件事情是要命的事兒了。改革開放都四十年了,回過頭看,中小微對中國金融經濟做出了那麼大的貢獻,影響這麼大,<strong>但是獲得的社會基礎服務和公共服務、都非常有限。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在這個方面,技術環境確實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進步,社會技術環境已經不再是上世紀中葉的水平,本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互聯網為核心的社會技術環境日益普及,甚至平民化了。97年98年的時候,已經開始走互聯網網上證券了,然後銀行業開始,保險業開始,07年支付行業開始,08年移動互聯網伴隨著3G建設而普及,這個歷程看下來以後,市場化的方向是確定的。Fintech的核心還是金融,技術是工具性的。美國社會發展了270多年了,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完備,沉澱了巨大的機會成本,而中國不同,我們處於技術進步的今天,可以用最現代化的技術把那些社會公共服務功能重新建立起來,而美國曆史包袱很重的,他要是改改,動靜大的去了。比如,咱們現在討論快捷支付,掃碼,這在美國不可以想象的,他們投入多少進去才幹成那樣,要推倒重來很難。這就是後發優勢。中國有巨大的社會歷史發展的空間。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中國,互聯網有巨大的用戶基數。中國以後也會有包袱的,我們跟東南亞競爭確實有包袱了,我人力資源成本起來了,我也有體系了,雖然這些東西不完備,但是我也有成本了,這就是機會成本,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strong>但是有一條,正是因為中國的商業化程度不高,對應用新技術留出巨大的空間,這個效能是邊際性的,一定要找增量,不要試圖找存量,很多人上來跟我說是不是要把存款怎麼樣?不是這樣。我們很多底層的東西都沒有。

網貸行業轉型的方向是消費領域,只要有用戶基數,所有成本在市場都會被攤薄的,這個角度來講中國具有成本優勢的,摩爾定律告訴大家,第一個關鍵因素是初始投資,這是所有IT/通訊/互聯網相同,都是高初始強度的。只有高的初始投資強度才能夠有效建立能力。

你們可能考慮一下,現在還做芯片投資強度越來越高了,<strong>一定要用資本的力量。

第二個要素就是攤薄成本的速度。正是因為有用戶基數,這是中國的優勢。

你看從人口的數量上來分,中國實際上已經被切分了,很典型我們把3.5億到4億人之間的人,持卡用戶放在一塊兒,剩下非持卡用戶已經有10億的基數了,從來沒有做過一筆交易,你發給他工資卡,除了工資以外沒有任何一筆,這是我們現狀。<strong>我們白戶數據到央行裡面查不到,這就是中國的信用基礎,金融系統核心不是貨幣,是信用。

<strong>我們有新技術,有移動化,有這麼便捷的數據,能不能用新方法構建出新體系來,完全可以,區塊鏈做對了這件事情。從技術產生的角度來講,區塊鏈技術方案的產生,不是從技術領域而來,他是從業務領域而來,是第一個從金融領域裡面產生的技術方案。從這個角度來講,不是靠技術驅動,不是源於技術,<strong>而是源於應用的,應用提出了技術方案,應用把最好的技術原理整合起來的方案,以前就技術而言技術,技術泛化到各個領域。現在業務驅動,由於業務產生了一個技術,這個技術廣泛應用於各個層面。從文化角度來講,技術已經跟原來不一樣了,這是我們看到的差別。

這就給我們一個機會,對信用體系後發機會用技術重構,這叫做滲透,而不是叫革命。

這裡面幾個觀點糾正一下。

第一個數據的價值,很多人上來說數據是資產,那你什麼時候資產負債表有數據資產,可量化嗎?流動性什麼樣的?目前為止會計體系沒有體現,數據價值怎麼產生的?數據堆在那裡就有價值嗎?<strong>數據從來不是資產,數據本身毫無價值,數據只有在應用的時候才有價值,數據本身跟金子一樣的,堆在那裡就是一塊金子而已,只有流通才產生價值。

第二個外部性。<strong>互聯網產生信息割裂,而不是信息共享。互聯網有典型的外部性,信息網外部性導致信息孤島。

<strong>數據在手裡第一條要有成本。第二條數據在你手裡,如果真是資產,所有強盜都會惦記你,你要高築牆,你又要付出成本,面臨風險會越來越多。擁有數據第一條,一定面臨確定的風險,第二個一定有成本,但是收益是不確定的。你還會要數據嗎?不會了吧!我們現在不講大數據,而講有效數據。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strong>區塊鏈基於公匙機制,基於電子合約可以實現數據的清洗,可以提高數據的質量,以前我們做網絡安全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如果把所有設備集中在一起的時候,那風險也就聚集了,所以最終最合理的方法是什麼?把所有安全問題放在網絡邊界去解決。現在我們建立一個機制,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每個人保有自己的數據,他可以因為別人使用數據產生價值,那就要交換了。<strong>互聯網基於區塊鏈建立一套機制讓大家更有效的交換數據。

<strong>合法性是這個平臺第一個考慮的,如果沒有CrediTech這種合法性沒有辦法達成的。第二個所有的東西都用機制建立,如果沒有自我驅動,強制增加規則是有成本的,一個體系如果完整的要運行起來,必須要有內生的可以動的激勵機制,要活的激勵機制才可以。信息的交換、安全性、保護、使用一系列的規則,完全跟市場一樣。

<strong>本文參考文獻:https://mp.weixin.qq.com/s/u4j-LktcHPt0Uswa1QON8g

<strong>採訪時間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strong>記者:基於現下的互聯網金融環境,您覺得應該如何進一步優化金融信用體系?

<strong>郭大剛:第一個,是持牌的金融機構對這一塊的依賴程度其實沒有特別的壓力,比如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他們對金融信用體系沒有特殊要求,原來的東西已經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第二個,看到今年的環境,這個其實不是金融的事情,更多是經濟的事情,比如說我們看到的產業機構的調整,從去年手錶行業開始,看到他帶來的是經濟的事情,而金融是我們跟經濟合作緊密相關,當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那金融看起來就有點波動,是因為經濟有問題,然後經濟市場主體發生了一些波動,體現在金融上來,這是兩回事。比如中小微企業,在整個環境下,出現了一些調整,因為金融與他們高度的結合,或者相關度非常高,所以體現在金融的這個階段,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並不是因為金融出現了問題,帶來了經濟的問題,而是因為經濟有問題,我們跟他相關度很高,所以我這有體現了。

<strong>記者:P2P企業,為什麼會頻繁出現暴雷、跑路、出現問題,這個和當中的金融信用體系有什麼關係?

<strong>郭大剛:第一個,今年P2P行業6月、7月份出現了一些波動,P2P整個行業具有很強的普惠性的,他和中小微企業的結合度很高,當中小微企業出現了一些問題的時候,受到一些波動。剛才講了的,這個是那邊出現了問題,它是體現出來了,不是P2P出現了問題,是經濟有問題。第二個,我們講他到底是出現的什麼性質的問題,很多外界媒體和其他的流通信息問題,我就問P2P作為一個信息中介機構,它本身不介入信息的交換、整個的評價定義和風險的發現,他何來流動性問題?他假如沒有任何錯配、沒有任何兜底,他何來的流動性問題!那從市場看,那些死掉的P2P機構,他是有問題的,因為第一個是受到經濟的影響,第二個他自己做了錯配,他做了信用方面的工作,比如兜底,所以他導致最後出現了問題。所以這個跟信用不信用,關係不大,假如從因果的角度來講,他們兩個有相關性,但他們誰是因誰是果,不好說。

<strong>記者:能否為我們解釋區塊鏈技術是如何賦能信用體系的?

<strong>郭大剛:在我眼裡區塊鏈是個解決方案,他怎麼用要取決於業務場景,Credit這件事情,我們講更多是跟金融相關。我講的更多是KYC,區塊鏈首先是需要數據的,沒有數據是轉不起的,但是這個數據怎麼用,要看應用在各種場景。KYC這個就是一種典型的應用場景,他必須基於很多數據才知道,比如你的身高體重、你的年齡、各種喜好、各種各樣的數據,你只有拿出這些數據,我才能瞭解。而區塊鏈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它能夠有序的把這些所有數據化的東西,能夠通過一定的序鏈真實的完整地記錄下來,這是個基礎,但是這個基礎能用於做什麼?KYC是一個層次,一個場景。當然了,可以用於好的用途,和不好的用途,那就看你使用程序怎麼定義了。假如我們是為了解決一個金融的問題來使用的話,那他提供的就是一個基礎的平臺,那至於後面怎麼樣呢?就看他的功能。

中國傳統的持牌金融機構原來由於制度的約束,就導致他往零售、消費金融轉型,其實有很多內升的動力不足。但這個時候,民間金融因為能力發展起來,市場需求發展起來,技術他們又擁有一定的儲備,這個他們就先走了一步。但是這一批先走出來的企業機構,他們的穩定性、波動性其實蠻大的,帶來了業務風險其實很高,從市場選擇的情況來講,這些民間金融機構,比如P2P機構,他們先走一步這是有道理的。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風險問題是他們找到了一定的途徑可以分散、可以重新定價、可以精準定價,從他自然角度來講,他更有針對性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現在消費金融領域,持牌機構的數量和提供的規模開始快速增長,這正是因為前兩年有了那樣的發展業務基礎,而且有了那樣的留存參照,有了那樣的技術儲備,才能得到現在這個狀態,假如沒有那麼多年互聯網金融的推動和積累的話,現在看傳統金融進來也是一個不可想象的事情。


出自:2018年11月16日,“科技賦能 規範融合”2018FinTech領袖峰會

由CTOA首席技術官領袖聯盟整理發佈,演講內容:郭大剛 文本編輯:高繼升

<strong>精彩活動

郭大剛演講篇|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的KY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