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古今話閱兵:中國最早閱兵原來是這個時候啊!

為紀念新中國成立60週年而在北京天安門前舉行的盛大閱兵儀式,既為共和國的慶典上演精彩雄壯的一幕,為進一步提振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動力,也是中國特色武裝力量體系建設成果的一次檢閱和最新現役主戰裝備的全面展示。它不只為國人所關注,也為全世界所注目。觀賞過這次盛大閱兵之後,筆者不禁聯想到一些中國古代閱兵之事。

據學者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建立之前,我國就出現了閱兵這一儀式。當時的中國北方華夏部落首領夏禹為了向長江以南方向擴張勢力,便在現今河南境內的塗山與南方的部落首領會盟。就在那次盛會上,士兵們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伴著樂曲,走著隊列,載歌載舞給首領們觀看。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的閱兵。


縱橫古今話閱兵:中國最早閱兵原來是這個時候啊!


“閱兵”這一名稱是漢代正式叫起來的。在西漢建朝之初,國防不固,國境不寧,武裝力量被十分看重,因此閱兵活動不僅經常舉行,還要增加一些打鬥的內容,集比武與閱兵於一體。此後,各朝都有類似漢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閱兵。它不僅是最高統治者對武裝力量的檢閱,也是顯示軍力國威的重要形式。唐人薛存誠在《觀南郊回仗》詩中曰:“閱兵貔武振,聽樂鳳凰來。”宋人王安石在《射亭》詩中曰:“因射構茲亭,序賢仍閱兵。”

裝備和軍種從來都是閱兵的重要內容。春秋戰國時代戰馬、戰車大量裝備部隊,此後閱兵中必有戰馬、戰車組隊受閱。有了水軍以後,戰艦也受檢閱。如今的南京玄武湖湖光瀲灩,然而在古代這裡卻是著名的水上閱兵場。傳三國時周瑜就曾在這裡訓練、檢閱水軍。宋大明五年和七年,宋孝武帝兩次閱武於玄武湖西岸。齊永明二年,齊武帝閱兵於玄武湖。陳太建十一年,陳宣帝閱兵於玄武湖。陳至德四年,陳後主至玄武湖閱兵。有一首《昆明治水戰詞》這樣記敘宋孝武帝時閱兵:“汪汪積水光連空\重疊細紋交斂紅\赤帝龍孫鮮甲怒\臨流一眄生陰風\鼉鼓三聲報天子\雕旗獸艦凌波起\雷吼濤驚白若山\石鯨眼裂蟠蛟死。”形象地描述了宋孝武帝親自披甲指揮,湖上戰鼓雷動、戰艦凌波、士兵殺聲震天的壯觀場面。

清代早期閱兵規模更大、官兵甚眾。宮廷畫家金昆等奉命所繪的《八旗閱陣圖》不僅對乾隆當時大閱兵的盛況作了宏觀記錄,而且以分卷形式對細部都進行了描繪。閱兵人數之多、場面之宏可謂歷史空前。在清晚期,北洋軍隊建立後,閱兵成為檢驗部隊、顯示軍威的重要形式。特別是“彰德大會操”可謂是全國搞新式陸軍後的一次大演習,充分展示了陸軍改革的成果;而且也是首次邀請西方國家官員和新聞媒體觀看大閱兵。英、美、俄、法、德、意、奧、荷、比、日等國均派武官觀看,英國的《泰晤士報》、俄國的《警衛報》、德國的《營報》、美國的《月報》以及日本《時事新聞報》和《每日新聞報》等均刊登了北洋新軍的官兵素質和裝備情況。這次閱兵的對外開放應是歷史上第一次。頗為滑稽的是,主持這次閱兵的袁世凱因為聲望大振,使得慈禧太后感覺到了危險,下決心限制漢族大臣控制軍權。最終朝廷公佈官制改革方案,所有軍事方面的事務收歸陸軍部3個滿族大臣辦理。

時針走到現代,閱兵可謂在世界各國普遍舉行,蘇聯逢十月革命大慶之日都會閱兵,美國、法國、英國、德國、印度等也都在適當的慶典活動中舉行閱兵。我國分別在新中國成立之日、35週年和50週年舉行重大閱兵。

毫無疑問,現代閱兵是具有多重意義的,它不僅是對革命勝利的慶祝,也是為了喚醒人民的記憶,告訴人們不要忘記歷史,增強憂患意識,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在新的軍事威脅和困難面前繼續弘揚團結和犧牲精神。同時,它也是國防實力和官兵士氣的一次全面展示,對外它告訴世界,有著強大軍隊的國家不容任何人侵犯;對內它告訴人民,有著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有著如此先進的武器裝備,祖國的主權領土是安全穩固的。更為重要的是,閱兵過程中所形成的排山倒海、銳不可當、勇往直前之勢,讓人們經受了靈魂的震撼與洗禮,從而更加樹立信心、保持鬥志、積極奮進,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建設得更強大、更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