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妹子在埃塞俄比亞“承包”了13個魚池

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交流合作源遠流長,其中農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非洲廣袤的大地上,中國農業企業和農業專家帶來了資金、技術、經驗,幫助非洲國家減少飢餓和貧困,發展農業生產。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力量。

<strong>“鐵娘子”何望的非洲魚水情

地處東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亞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國家,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農業發展也比較薄弱。但是有一位來自中國湖南的女性水產專家,把淡水養魚技術帶到了這裡,經過8年的努力,讓非洲屋脊上的人們也吃上了自己養的魚。她就是湖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望。從2003年開始,何望已先後8次到埃塞俄比亞進行水產教學援助。

湘妹子在埃塞俄比亞“承包”了13個魚池

何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

<strong>學院藏身原始叢林中

2003年,何望通過層層選拔,成為援非專家的一員,從此與非洲大陸的結下不解之緣。

儘管出發前已經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建設,但初到非洲時的所見所聞,還是讓何望大跌眼鏡。即使住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隨處都能聽到雞鳴狗吠。從亞的斯亞貝巴出發一路向南行駛約180公里,再右轉進入火山石鋪就的土路行駛約50公里才能到達阿拉格技術職業教育培訓學院。沒有圍牆,簡陋、低矮的校舍就隱藏在方圓4200公頃(63000畝)的原始叢林裡。

生活在阿拉格技術職業教育培訓學院,何望練習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動物朋友們和平共處。白天,猴子隨時可能溜進房內順手牽羊拿走食物,窗外邊野豬、豪豬會到處亂跑,院子裡栽種的木瓜會被狒狒損壞,夜晚野狼的叫聲在曠野傳遞很遠。遇上颳風下雨,停電停網也是經常的事,何望打趣說:“失聯是在學校裡的新常態。”

<strong>她“承包”了學院的13個魚池

何望在阿拉格技術職業教育培訓學院同時教授理論和實踐課,第一年由於教學用具的匱乏,很多理論只能紙上談兵。此後每次暑期回國,何望都要親自帶回兩大箱教學用具,只為讓學生們對水產知識和技術更直觀瞭解。偌大的校園竟然沒有一個可以供教學實踐的魚池,這一直是何望的一個心結。

即使沒有現代化的挖機工具,也阻擋不了湘妹子何望“霸蠻”修魚池的決心。2014年,何望帶領學院的老師和同學們花了幾個月時間,一鋤一鏟挖出了埃塞俄比亞高校的第一個標準化魚池。沙壤土保水性很差,何望用3種材料製成混合土,又使用薄膜、混合土及水泥三層做池塘壁,建成了當地第一個“三合一”魚類養殖場。如今,該項技術已在當地推廣。

何望帶領團隊在阿拉格技術職業教育培訓學院共修建了13個魚池,分別承擔著苗種池、孵化池、成魚池等功能。何望也因此在當地擁有了“鐵娘子”的外號。而建成後的示範基地果然也不負所望,成為埃塞俄比亞全國各地大學生、技術員、農民的培訓基地,何望坦言,由於中國漁業專家的幫助,至少可以節省當地一二十年的漁業發展過程。在津巴布韋援助時,何望還利用糞肥發酵修建水塘,建成了4個標準化魚池,變廢為寶,改變了津巴布韋傳統養殖模式。

<strong>中國力量正在改變非洲

“2003年,我女兒才11歲多,在我去埃塞俄比亞一個月之後,老公也前往尼日利亞工作一年。那年,一家三口在三個國家,女兒只能託付給朋友照顧。”何望說。

如今,何望在埃塞俄比亞教過的學生已經有數千人,其中很多人已經成長為當地的農業技術骨幹。何望說,“第一次去非洲更多是出於好奇,但之後的每一次前往,是從心底裡感覺那裡需要中國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來改變現狀,我在無形中和那片土地有了深深的感情。”

“這些年在埃塞俄比亞能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很多重點工程的建成,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去了很多改變。”何望在亞的斯亞貝巴坐上了中國修建的輕軌,自豪感油然而生。何望說,“非洲缺少水產專家。在我身體條件允許的狀況下,我希望不斷將中國的先進水產技術傳授給他們,讓當地的水產養殖業蒸蒸日上。”

<strong>雜交水稻專家的非洲合作社

隆平高科是我國著名種業企業,2017年躋身全球種業企業前十強。在西部非洲的利比里亞,隆平高科不僅帶去了高產的雜交水稻種子,更帶去了先進農業生產方式,讓古老的非洲大地第一次感受到了現代農業的魅力。隆平高科利比里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科最近很忙,自從隆平高科援助利比里亞農業項目以來,張科每年都要往返非洲多次。

<strong>農業發展落後,還吃不上飽飯

利比里亞,這個位於西非的國家在經歷長達10年的內戰後,農業生產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國家糧食嚴重不能自給,每年需求糧食100萬餘噸,但自產大米僅為26萬噸,吃飯問題長期困擾歷屆政府。與此同時,農田灌溉基礎設施零起步、生產物資全部依靠進口、農業機械化程度十分低下,農民缺乏接受農業教育,嚴重製約當地的農業發展和農民的種植積極性。2010年第一次去到利比里亞的張科對此印象深刻。

“當地小朋友骨瘦嶙峋的,可能一天就吃一頓飯,有時可能連一頓飯都吃不飽,現實環境非常落後。”張科告訴記者,“非洲整個農業體系和農業資源相對匱乏,非洲發展農業還屬於靠天吃飯,不懂精細管理來提高作物產量,玉米種子撒下去之後他就不管了。”非洲的農業推廣體系研究領域相對落後,沒有好的品種,沒有好的推廣體系,也沒有充分的農技員。

<strong>組建水稻合作社,幫助非洲農民致富

2005年9月隆平高科首次在利比里亞開展雜交稻推廣,雜交水稻的增產潛力引起了當地的高度重視。隨後,隆平高科先後派出3批雜交水稻專家與利比里亞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合作,培訓農業技術人員數千人。2008年隆平高科又參與承建中國政府援助利比里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但即便如此,因為利比里亞缺乏農業政策,如何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成了老大難問題,此時,項目人員突然想到了國內的種植合作社,在示範中心指導下,組建了巴達維農場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創立了利比里亞雜交水稻的推廣新模式。

張科告訴記者,隆平高科提供技術支持,農田種植規劃,另外一箇中資企業提供農資、提供種子,給當地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當地的農戶出勞動力,自己自主生產。“後期其他的中資企業負責把水稻收回來,相對於給當地農戶架起一個產品跟市場的橋樑,他們的產品不愁銷,讓他們能有積極性。”

雖然現在種植合作社初期的規模只有25個人左右,但好處已經開始顯現,越來越多的當地農民開始打聽如何能夠參與到合作社中來。張科說,他們計劃今年或者明年將合作社的模式擴大到其他水稻種植區去。

張科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在合作社種植1公頃的水稻能生產5噸穀子相當於3噸多大米,能賣3000多美金,拋掉人工、成本之外,利潤遠超當地打工的人。每位種植戶可以得到200~300美金,而且當地種植戶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相當於帶動整個家庭致富了。

<strong>中國技術為非洲農業發展注入強心劑

如今,中國專家正在幫助利比里亞建立雜交稻培訓中心,篩選培育了適合利比里亞種植的優良水稻品種7個,雜交玉米品種2個,引進篩選蔬菜品種20個,成功示範推廣水(旱)稻栽培技術、玉米選育及栽培技術、蔬菜保護地栽培技術等各類農業實用技術100餘項,輻射推廣農作物種植面積2000餘公頃,極大的提高了受援國內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利比里亞的農業“造血”能力和可持續發展。

張科說:“農業不管處在什麼階段都是永恆不變的主題,他永遠都是中非合作最重要的環節,我對中非農業方面的合作是非常有信心的。從我們來講,相當於利用我們中國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幫助利比里亞做一個規劃,希望他們未來能夠自這種框架下,把農業更好的開發和推廣。”

近年來,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中國農業不斷助推非洲農業現代化,為“非洲農業技術”添磚加瓦。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中非合作的前景會更加廣闊,中非命運共同體會更具生機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