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淺談創意攝影

<strong>攝影、文字:胡錦輝

<strong>作者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佛山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

<strong>特別鳴謝:李潔軍主席親自將本文推薦給《中國攝影報》,感恩!

從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淺談創意攝影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當代,文化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攝影作為一門藝術自然也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特別是創意攝影,從中國傳統文化之道中獲得靈感,從老祖宗的藝術思想中得到啟發,這也是破局當今中國攝影界海量雷同照片現狀的可行之路。

<strong>一、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和攝影藝術的內涵

<strong>(一)中國傳統文化之道的內涵

<strong>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1中國傳統文化是踐行“文化自信”的底氣和根基,也是凝聚中國人民的偉大基因。 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道”?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美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張法曾在其著作《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道’是宇宙的根本規律,還具有最廣泛的普遍性。大如宇宙有道,小如微塵也有道。”中國著名學者、吉林大學教授張立文把中國文化的“道”總結為道路、自然界萬物的本體或本源、“道為一”、“道為無”、“道為理”、“道為心”、“道為氣”、“道為人道”。可見,中國文化之道的確是內涵豐富,包羅萬象。只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積極思考,我們不難在老祖宗留下的藝術成果中獲得有益的啟發,萌生無限的創意。

<strong>(二)創意攝影的內涵

為什麼會出現創意攝影?西方學者認為,“直截了當的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太受限制,不能在單一的圖像內把他們的個人想法或抽象概念形象化。藝術家們可以用攝影來進行更為複雜的表達。攝影之所以能稱為“藝術”,是因為攝影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既能把日常生活中稍縱即逝的平凡事物轉化為不朽的視覺圖像,也能把攝影家的創作思想通過攝影的方式變成一件藝術品。這個過程要求攝影家要有新穎的創意、周詳的設計和表現的技術。澳洲著名創意攝影家馬克•蓋勒一針見血地指出:創意攝影是攝影中的藝術與設計。設計是精心籌劃的產物。當你接到一個攝影設計的任務,你需要精心考慮要拍什麼,用什麼樣的技術來創造這個圖像,以及你對於所選擇的題材想說些什麼。只有當照片傳達了你的意圖,設計才算成功。2馬克•蓋勒這段話精闢地指出了創意攝影是什麼和怎麼做。創意攝影不僅能用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體成果,還能用藝術的方式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文化結晶。中國傳統文化之道為創意攝影提供了更廣泛的創作題材和思路,創意攝影是創新性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道的有效載體。

二、中外傳統文化之道融入攝影藝術的探索

<strong>(一)世界各國把傳統文化融入攝影藝術的實踐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說過:“世界被圖像化的過程正是現代之本質”。攝影藝術是很好的文化載體,世界各國的攝影史實際上是一部把文化之道融入攝影藝術的歷史。無論是西方文明純邏輯的邏各斯,還是伊斯蘭文明的真主,抑或是印度文明亦神亦理的梵,各種文明都在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將自身的傳統文化融入攝影藝術,並通過攝影藝術表現出來。英國攝影家大衛•屋大維•希爾和羅伯特•亞當森把英國的傳統版畫文化融入了攝影藝術,他們的作品在1851年的世界博覽會上大放異彩。伊朗著名攝影家阿巴斯曾用了7年時間走訪29個伊斯蘭國家拍下一輯伊斯蘭傳統文化專題的照片。迪拜等國也多次舉辦齋戒月主題的攝影展來宣傳伊斯蘭傳統文化。世界各國攝影家的多年實踐表明,將傳統文化融入攝影藝術不僅具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已經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走向成熟。

<strong>(二)中國傳統文化之道融入攝影藝術的可行性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盡外來侵略和沉重苦難依然屹立不倒的民族靈魂。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博大精深,內涵廣泛,內容豐富,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等思想結晶,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等文化成就,民間禁忌、風俗習慣、十二生肖等民俗傳統,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等帝王文化……從先秦到元明清,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宛如銀河星斗,包羅萬象,其豐富的內涵給了攝影藝術無限創意的空間和可能。我們今天苦思不得其解的突破口可能在幾百年前已經給出了可供參考的答案。

三、中國傳統文化之道如何融入創意攝影

<strong>(一)博古通今,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歷史悠長,博大精深,每一個時期都有其鮮明的特色和氣質,我們要領略其中精髓必先理清其發展脈絡,再用心感受其脈搏跳動,否則就容易陷入傳統文化的大千世界之中,或無法辨別方向,或張冠李戴,或似是而非。中國傳統文化之道脈絡是很清晰的:從代表先秦文化的諸子百家,到代表秦漢氣魄的象天法地和虛實之韻,到代表魏晉南北朝的書法、繪畫、詩文、園林、石窟文化,到代表盛唐氣象的舞樂精神、藝術法度、禪道境界、詩歌藝術,到代表兩宋文化的園林、詩詞、士人,到代表元明清的散曲、小品文、小說、版畫、年畫、文人畫。在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自己的攝影創意之時,要注意讀懂和區分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質,切勿張冠李戴,似是而非。

<strong>(二)放眼全球,辨析中西傳統文化之異同。人類的文化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和自然的關係,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很多都離不開人和自然的主題,中國和西方文明沉澱的藝術思想都離不開對人和自然的思考。然而,中西傳統文化對人和自然的看法又是截然不同的。西方文明認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主客對立的。早在古希臘時代,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就提出了“理念論”,將主觀思維和客觀存在、主體和客體分離出來。到了政教合一(或者說宗教統治)結束後,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人成為自然和社會的主宰。人必須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才得以生存和發展,人和自然的關係是主客對立的;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人和自然是和諧關係,提倡“天人合一”。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早提出了“知性則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4。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認為人和自然的關係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5。在藝術創作上,西方沿襲其傳統更著重突出“人”的主體因素,無論是古典時期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體藝術都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中國也沿襲其“天人合一”思想的傳統,審美意識上是審美主體投入審美客體,客體融於主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6。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之道融入創意攝影的時候要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作品要體現出人和自然和諧統一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strong>(三)立足傳統,充分挖掘中國文化中精髓。中國文化是在軸心時代(秦代到清代)定型的不同於世界各大文化的一種獨特文化。這種文化在整個軸心時期得到了充分發展,綻放出特殊的光彩,並在現代文化時期以特有的方式回應著西方的挑戰,進入了全球一體化的現代性時代。7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其獨一無二的“中華性”、源遠流長的延續性、包羅萬象的豐富性、海納百川的包容性、深刻理性的哲理性和貼近地氣的實用性。在把中國傳統文化之道融入創意攝影的過程中,我們要立足傳統,深耕細讀,充分挖掘出具有中華性、延續性、豐富性、包容性、哲理性和實用性的中國文化精髓,為我所用,給我啟發。具體來說,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道講究“道”、“無”、“氣”、“理”,中國傳統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無”的重視和運用——文學上講究“無字處皆其意”8,繪畫上講究“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9,書法上講究“潛虛半腹”10,建築上講究“唯有此亭無一物11,坐觀萬景得天全”。中國各項傳統藝術對“無”的運用給我們創作創意攝影作品很好的啟示和借鑑,也彰顯出歷代文化藝術先輩們超群脫俗的境界和卓爾不凡的智慧,值得我們去學習、繼承和發揚。

<strong>(四)解放思想,糅合傳統與“非主流”。立足傳統不等同於固化思想和因循守舊,特別是在主張釋放個性、天馬行空、“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的創意攝影領域,更加要解放思想,思想上要做好傳統文化與超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等“非主流”攝影藝術對接、對碰和融合的準備,行動上要敢於突破傳統攝影理念的條條框框,大膽實踐將傳統文化糅合到“非主流”攝影藝術中去的創作。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就有不少超現實主義的好題材,比如“莊周夢蝶”、各種神話傳說等等。不要害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每一個開創文化藝術先河的人在當時都不會被主流所認同,每一次的革新都需要時間去消化,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傳承,最終曾經的“非主流”會變成後世公認的傳統文化。<strong>如果太過追求“利在當代”和“生前的榮耀”,就難以擔當下一個時代的開創者。

<strong>(作者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佛山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

從中國傳統文化之道淺談創意攝影

<strong>參考文獻:

1 百度百科.“中國傳統文化”詞條。

2 馬克•蓋勒.創意攝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3泰瑞•貝內特.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M].徐婷 婷,譯.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1977.

4 《孟子•盡心》。

5 《老子》第25章和第42章。

6 中西方攝影藝術之差異淺談.中國計量學院

7 張法.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7.

8 王夫之[明].姜齋詩話(下卷)

9 笪重光[清].畫荃

10 釋智果[隋].心成頌

11 蘇軾[宋].涵虛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