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培養孩子為什麼應該父親帶!

在我們的固有觀念裡,都應該會覺得帶孩子這種事理所應當是媽媽的分內事。好多家庭裡都是父親在外掙錢養家,母親操持家務在家帶娃。其實,對於培養孩子,有些方面,爸爸比媽媽更適合。

<strong>一、一起運動

多數媽媽都不是那麼熱衷運動,而爸爸的運動神經通常比較發達,也更樂意流汗,就讓爸爸帶著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騎腳踏車、一起看球賽,享受運動的快樂。不過每個孩子肌肉發展與領會運動竅門的速度不一,爸爸儘量帶孩子“玩”運動就好,培養孩子對於運動的興趣。

<strong>二、一起冒險

媽媽偏“守”,小孩不在視線範圍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但小孩三歲以後,特別需要爸爸,帶他們往外探索、出去探險。因為爸爸可以接受孩子不舒服的時間也比媽媽長,孩子受點皮肉傷,爸爸通常不會大驚小怪,孩子若遇到危險,爸爸也能及時反應,能提供安全性高的冒險環境。

<strong>三、一起動手

路不只一種,不試不會知道,是很多爸爸覺得“天經地義”的事。目標清楚加上喜歡動手做的特質,會讓爸爸傾向一件事不會只有一種標準答案,不必太鑽牛角尖,也不一定要等到萬全準備後才出手,要靈活、隨機應變,才能適應這個快速改變的世界。

<strong>四、傳授技能

目標導向、講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適時把自己覺得實用的專業或工作方法一點一滴傳授給孩子,不僅能增進親子的理解,也許還會增添親子的互相崇拜。

<strong>五、愛媽媽

爸爸要支持媽媽“愛給小孩看”,家裡的小孩隨時在觀察與吸收“爸爸對待媽媽的方式”,這會影響他們日後和異性的相處。

若是媽媽不快樂,倒黴的是小孩。因為多數家庭還是媽媽陪伴小孩的時間長,如果媽媽是主要管教者,爸爸要支持媽媽,不要爭奪管教權,而是去理解媽媽為何那樣做,或適度帶媽媽抽離執著的狀態。比方換手照顧小孩、安排夫妻相處時間,即便是兩人一起送小孩去上才藝課,利用等小孩的空檔喝咖啡、聊聊天,都能幫媽媽充電。

對於培養孩子為什麼應該父親帶!

<strong>六、做家事

美國《Parents》雜誌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兒時期就讓孩子自然和異性孩子玩耍、相處,以及從小帶著兒子做家事、教兒子做飯,或教女兒幫腳踏車輪胎打氣,除了能讓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減少孩子對兩性的刻板印象。

<strong>七、誠實有禮貌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禮貌與規矩。邱永林認為比起“男窮養、女富養”,還不如男女都該“有教養”,爸爸要教會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學會妥協。另外,誠實不欺,對父母、長輩有禮貌,仍是多數爸爸認為不能妥協的底限,也是他們認為待人處事的必備素養。

<strong>八、美好體驗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賽、看電影、去夜市吃小吃……與爸爸共有的種種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輩子也忘不了的事。爸爸帶著孩子多接觸、體驗美好的事物,就可以遠離醜陋、令父母擔憂的黑暗面。爸爸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與美好回憶,也能成為穩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難關、挫折時,幫助他堅強。

<strong>九、信任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親穩定的承諾”,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個“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儀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帶孩子去上學、切水果給孩子吃等等,不管陰晴圓缺,不管跟孩子有過多麼激烈的爭執,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爸爸仍會持續這項儀式。即使誤會或衝突一時半晌解不開,孩子心底仍會確認與感受到爸爸不變的愛。

……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對外界的感知,爸爸也好,媽媽也好,希望都能多點時間陪陪孩子,要知道幸福感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