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媒鏈談29期」蔡棟:國內區塊鏈和國外區塊鏈差異所在(下)

「百媒鏈談29期」蔡棟:國內區塊鏈和國外區塊鏈差異所在(下)

《百媒鏈談》是一個由鏈天下主辦,以微信群在線訪談的形式,面對鏈圈、幣圈知名人士,就區塊鏈產業現狀、未來發展態勢、近期熱點話題等方面進行深度對話。目前百媒鏈談已經進行到第29期。往期嘉賓有:幣安何一、“寶二爺”郭宏才、通證派代表人物孟巖、中經金創研究院院長鄭潤祥、太一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鄧迪、天天抖料創始人陳菜根等業內大咖。<strong>本期百媒鏈談特邀麥當勞(中國)CDO/CIO、Infinivision深見iABC實驗室創始人蔡棟,就“聚焦海內外區塊鏈現狀”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度探討。下面將交流內容全景呈現。由於篇幅過長,本期百媒鏈談訪談稿分兩期發佈,敬請諒解。

「百媒鏈談29期」蔡棟:國內區塊鏈和國外區塊鏈差異所在(下)

蔡棟

<stron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如何融合?

<strong>鏈天下提問:我們知道您此前在萬達的工作其實整合了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和物聯網四大技術,這四個門類相對而言都比較前沿,在ICO的項目中曾經看到過將四個學科融為一體的項目,您認為現在談融合的契機或條件成熟嗎?

<strong>蔡棟:我們實際上是把這方面的人才放在一起,把企業最大的挑戰給他們,讓他們在一起來進行嘗試。比方說我們在計算機視覺方面整整做了兩年,因為萬達很多客戶的數據不僅屬於萬達廣場,實際上是屬於3萬個品牌主。要把他們串聯起來,會消耗很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同時,我們也要做人臉識別,把物理世界的人臉進行虛擬化,將模擬的信息進行數字化轉變。所以我們做了整整兩年,今年2月份才做到百萬人臉識別世界比賽的世界第一名。

同時區塊鏈團隊在做方方面面的研究,要將敏感的生物識別數據放到區塊鏈上,把數據的權限還給用戶,因為有了這些方面的人才才有可能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把AI的模型做到最好,能夠拿到足夠多的敏感數據,我們才能夠確權,能夠把數據還給客戶,由他們來決定是不是要跟我們分享數據,從而得到權益,或者是權益的交換。

另一方面,區塊鏈本身的技術有待提升。區塊鏈的不可能三角形,由V神提出的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真的是很難做到。以太坊交易速度慢,EOS號稱達到百萬TPS,實際上實測只有幾十到幾百。雖然可以通過搞側鏈以及跨鏈技術來提高TPS,但也非常難。

還有區塊鏈的其他方面,包括社區治理、開發易用性、智能合約完備性等都是挑戰。所以,我們從來不說區塊鏈+,而是AI+區塊鏈,因為AI是人工智能,本身並不智能,但是有了數據就可以做很多的模型,產生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AI經過幾十年的嘗試,已經成熟了不少。

現有的人工智能+區塊鏈項目,主要停留在數據共享、算法分享和利益共享階段。我們希望通過社區、算法、平臺,以及閒置的服務器(數據中心的服務器、雲計算的服務器和GPU)為教育、醫療等有數據但苦於無法將其變成洞察力的企業單位做分佈式計算。這個是可行的,也是我們內部主攻的公鏈,現在還沒到開源和公開的地步,我們還在論爭佈局。

不過也不得不給大家潑些冷水,大家也意識到了1CO之後剩下一地雞毛。大家可以想一下,那些白皮書有沒有相應的學術論文,說的一些大話能不能實現,即使最近還有大量的這類項目在吹噓,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所以,我們喜歡看帶學術論文色彩的白皮書,這跟團隊本身的工作習慣有關,因為他們平時就在大量的關注學術論文,希望不僅是看學術論文,同時能夠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更多的探索。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把它工程實現,希望能夠用代碼把它寫出來。

曾經獲得圖靈獎的MIT教授寫的論文Algorand,當時就拿到了四百萬額度,兩個月之前又拿到了6200萬美金的投資,近期又拿到了一億的投資,證明區塊鏈對基礎架構的研究,包括共識算法,靠譜的投資非常驚人。

所以,我們認為在雜誌上刊登的,有數學論爭的論文,才是靠譜的。其他僅憑一腔熱血以及忽悠的白皮書,雖然包裝的特別好,但卻是在禍害整個行業。牛皮吹了以後實現不了,最後氣球破滅,再加上幣圈不合理的私募代投,還有跑路,造成整行業看著不靠譜。但是,探尋本質還是有不少真正在做事的學術界的、工程界的人們還在繼續在解決一些很大的挑戰。

現在其實是最好的時機,在熊市中一些雜七雜八的項目和閒人會走開一點,給這個行業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同時,在熊市中已經佈局了很多,尤其是有學術背景,有工程能力的靠得住的團隊會有更好的機會打磨產品,能夠去解決下一代計算的原生雲架構的解決方案。最後能沉澱下來的,都會變成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再分享一點我們踩過的坑以及獲得的經驗。比方說AI+區塊鏈很重要的一點,哪怕你有世界一流的模型,並不代表你能夠部署出去。比方說我們獲得了世界第一的百萬人臉模型,如果要部署到麥當勞的三千多家門店去,買一個PC機加上一個圖形卡,要花一萬塊錢,等於處理一兩個攝像頭的計算就要幾千萬的預算,這很困難。我們希很多的計算不要送到雲上,因為一方面是貸款不夠,另一方面是模型太大處理能力不夠。

一定要把它壓縮,人工智能裡面也有這專門的研究方向,即把模型壓縮的同時又保證準確度。其中有相當大的工作同時要在像ARM這樣的 嵌入式平臺上運行。大概只需要十分之一的成本。因為在門店裡就能處理本地的計算。只有把嵌入式工程師、AI工程師以及區塊鏈工程師放在一起,他們才能攻克這樣的難題。

<strong>國內靠譜團隊解析

<strong>鏈天下提問:在您看來,目前國內有哪些低調、認真在做事的團隊?您此前判斷今年下半年會有靠譜的技術落地,現在馬上就是年底了,能否公佈下您覺得是哪些方向上的技術創新點?

<strong>蔡棟:無論是萬達還是麥當勞,已經有非常大的生態,比如麥當勞有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食品供應鏈體系。基於此,我們接觸了不少項目方,真有很多低調,認真做事的,但是,跟任何初創公司一樣,他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技術。

比如像Algorand這樣基於VIF這樣的公鏈技術,我是比較看好,但是,他們有可能成功,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為Algorand本身沒有激勵機制,他不像有礦工的比特幣、以太坊,也不像EOS有超級節點,沒有激勵機制。到底經濟模型怎麼做,我們現在是打了個大問號。但是,考慮到其基本算法,我們認為他是從理論上比較可行的新型公鏈技術。

另外,DAG大家說了很多,看上去很靠譜。可是,因為要做支付,以及百分之百不能分叉的這樣一個場景,業務比較敏感。可能用在物聯網對數據精確性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可以不斷收集數據就可以的場景是沒問題的,但是用在支付方面是要打個大問號的。

剛才講的主要是有基於數學證明能夠提高TPS的新共識算法,以及跟物聯網、區塊鏈結合的DAG技術。還有一個是除了POW,能夠做一些分佈式計算的海外上市的項目。像Golang他們也比較低調,在波蘭一直在開發,也可以關注一下。但是這個已經是海外的範疇,至於國內靠譜的項目,第一還是要開源,如果不開源,我們不知道他能做到什麼樣子,就沒法對項目進行評判。

另外,在應用方面不是技術創新,而是整體業務模式的創新,尤其是治理方向。如果要把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上鍊,都需要有一個有效的機制,靠社區治理也好,最好是靠數學本身內在的半自動激勵機制來運維。除了他本身的生態,就能有更大的潛力。

比如,最早做這個方向的加拿大Polymars,在國內是標準共識,他們做區塊鏈項目評測的。我跟他們都有戰略合作關係的,我們研究到了不少項目,尤其是那些能夠提供開源智能合約的應用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去學習一下。這方面類似Dapp,這個本身不是公鏈,它是技術創新點,是結合了加密貨幣分佈式算法以及共識機制激勵機制,試圖融合到傳統的物理世界。這方面非常值得關注,很有意思。

<strong>鏈天下提問:其實說到目前的互聯網的區塊鏈佈局,比如阿里、百度和騰訊,基本上都是將當前他們的優勢業務加上區塊鏈,您如何看待這類區塊鏈產品?

<strong>蔡棟:這個都是挺好的事情,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先不看區塊鏈,不管亞馬遜(目前為止最大的雲),包括阿里,百度,騰訊,谷歌,他們已經能夠做到開源。谷歌的大數據,差不多在進行了七八年的時候才公佈了他們的MapReduce,所以他們在大數據上一直是領先整個行業十年,現在已經縮短到大概幾年。但是至少他們公佈了論文,其他的大多數底層的應用,除非是已經變得很普通的東西,否則他們並不開源。確實有很多開源的,剛才講的包括臉書谷歌都是開源大戶。

你會發現,他們的區塊鏈和他們的IaaS層,尤其是PaaS層,都是不開源的。這是大家應該引起警覺的地方,大型的企業如果他不使用開源區塊鏈,雖然有互相競爭、知識產權、投入產出的考慮,但是這些應用最終很難跟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去比,這方面的競爭力是肯定不夠的。

包括萬達,麥當勞,其實也不希望被任何一個廠家鎖定,除非剛才我說的最後一點,在側鏈跨鏈技術上有突破,至少還可以通過一開始從他們的BaaS區塊鏈技術的雲服務開始嘗試,採用區塊鏈和其他AI、雲計算來增加你的競爭力。如果以後不同的鏈都支持跨鏈,至少你沒被綁定,不然的話還是挺危險的。

另外還有些優勢業務,比如說剛才提到的發票,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也能夠幫助企業減少成本,我覺得這樣挺好,但是希望能夠拓展更多的用戶。

在拓展他們的用戶的同時,考慮我剛才說的intercommunity,就是互通性,通過跨鏈技術或者其他更容易部署的跨雲的區塊鏈,他們獲得的用戶可能更多。但是理解到這樣的高度,一般有業績指標,有KPI指標壓力下的管理人員未必能夠有這樣的認知。我們也不指望能夠看到跨這些BaaS的架構出來,或者說是能夠真正跨雲的佈局。

講到這裡,主要就是雲的問題。首先以前大家說上雲就是好用,可以給很多中小型公司,包括大型公司很快的部署,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還去參加雲計算的會議?其實雲計算也是一個繼續深度挖掘的技術,突破的場景就不僅僅是區塊鏈了,很多搞區塊鏈的忘了還有其他的。雲計算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對大型企業來說,第一就是Hybrid,混合雲肯定是標配了,一個企業有多個雲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混合雲裡面你越成熟你會往回縮的東西越多,大家也是意識到了,Auto Scaling並不容易做。第二,你的技術越成熟,回縮以後,能通過開源那樣的雲計算,在自己的數據中心裡做一個可伸縮的計算環境,這樣可控成本高得多。假設你的帶寬可以控制好,成本控制好,折舊控制好,不然的話完全在雲上的開銷非常大。

我們買的大數據至少都是256g的內存,40TB的硬盤,還有一大堆ssd加速,這樣的雲架構就是超級節點。大家也知道,運行一個eos超級節點費用之高。

回到問題本身,對於Baas這樣雲架構的區塊鏈,如果沒有使用區塊鏈的平臺可以進行採用,儘可能採用一些像以太坊企業版、超級賬本、EOS這樣比較容易找到開發人員,可以有機會擺脫的平臺。假定你要部署自己的節點,部署自己的區塊鏈架構,到時候可以脫離他們,這是比較好的選擇。我希望麥當勞以後也會搭建這樣一個開放的平臺,有一個公鏈,讓更多的新創公司來,嘗試給他們一個新的環境,所以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strong>國外項目品質解讀

<strong>鏈天下提問:與國內相比,海內外的區塊鏈技術發展情況有哪些不同?您認為真正能支撐整個區塊鏈落地的技術底層應該具備哪些因素?

<strong>蔡棟:剛才提到了一個就是比較早的做了ICO的分佈式計算的項目,是波蘭的叫Goland,大家可以關注一下,他的團隊很小,就是認真在那裡做,應該很快要推出測試網絡了,海外項目的魚目混雜肯定有的,但是我覺得他們還是比較坐得住的,就是打磨技術,他們是願意分享的,而且他們在很早就參與了大量的開源項目。

我覺得國外跟國內是有差別的,差別最大的就是國內的項目包裝太多,然後忽悠成分過多,雖然國外也有非常不靠譜的項目,但是,考察哪些靠譜的項目,創始人就是團隊,他們之前合作的多,他們本身就在社區工作,本身就在做開源,而且他們的代碼非常漂亮,並且是原創的、真的比較多,這個大家可以仔細甄別下,國內的有很多所謂的公鏈,其實就是拷貝以太坊,拷貝EOS,再加點東西,僅僅是靠拷貝然後再加點東西,這個真的不叫創新。

而且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以太坊,還有現在目前比較活躍的開發團隊,他們的創始人對共識算法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真正能支撐區塊鏈落地的技術底層,還是要靠算法共識機制。然後有些基礎才可能有突破,因為現在大家意識到不是靠喊就能喊出來的,真的是要靠學術界和工程界,工程界需要軟件工程師這方面的突破才行。

當然也可以用硬件實現,但是硬件本身沒法解決本地的計算,網絡的延遲。如果TPS那麼高,網絡延遲怎麼辦,所以好多人都根本沒弄清楚延遲怎麼解決。所以大家後續要往能落地的項目上轉。

所以說側鏈和跨鏈技術,大家可以跟進一下,如果真正做的好跨鏈,那每個原生的區塊鏈要做好相應的機制,現在我也只看到了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間的跨鏈,更廣泛的跨鏈我還沒看到,但值得大家關注。

同時跨鏈技術真正做好以後,對我們的實體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假如選定了某個區塊鏈,或者我們自己做了某個鏈,怎麼跟其他的行業的不同的鏈做對接,而跨鏈就能夠實現流量換流量這樣基本的業務需求,所以跨鏈技術和側鏈技術,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能沉得住氣。要麼在技術層面公關,如果有這能力,像我們這樣不僅技術攻關,還希望把他能夠用在大型的實體,有大量數據,能夠對他的客戶提供更多貼切的服務。這方面就是需要有工匠神精,這個我覺得還是最重要的。

另外一個就是協作,不再強調有多重要了,把不同行業的人放在一起,是能夠解決這些技術底層協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strong>其他媒體提問:對於國內外區塊鏈發展狀況,除了剛才您談到的技術方面與國內的差異,在社區治理、投融資、團隊構建等方面有何不同?

<strong>蔡棟:總的不同,我主要講歐洲,那邊更腳踏實地一點,他們的投融資要的價格還是比較低的。在他們的社區裡你看到的都是技術問題,但是國內項目的電報群裡很少能見到這些。另外一個是黑客馬拉松,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制在做社群工作。但是國內的黑客馬拉松,多數都是現有的團隊去做、上鏡或者路演。黑客馬拉松的模式應該是大家去了以後當場結對,互相都不認識,最好認識的也拆開了,可以把多背景的人才放在一起,現場搭建一個項目出來。

黑客馬拉松是最重要的一個社區治理模式,就是眾籌主義,鼓勵創新。同時新組團的隊伍能現場原創一些idea,這在國內比較少。

說下歐洲的投融資,家族辦公室還是非常認可區塊鏈和AI的,他們本來是準備大規模進入的,但是因為下半年的行情減緩了他們的腳步,他們現在也是躍躍欲試。總體來說,大多數項目團隊想到中國來融資,但是實際上家族辦公室更有錢,如果行情再跌一下,我覺得他們會出手的。

團隊構建這塊,我看到的歐洲的大多數團隊都是小而美,主要都是技術人員,不像國內團隊把精力放在運營和幣值管理。他們關注的還是怎麼把代碼壘出來!

<strong>追問:在項目進度方面呢?

<strong>蔡棟:項目進度方面呢,他們生活比較簡樸。進度也是有板有眼,因為他們也不會多招人,因為做區塊鏈底層的人才也就只有那些,大學也沒有提供更多的課程支持。進度比較緩慢,其實還是比較紮實的。

<strong>區塊鏈融資解讀

<strong>其他媒體提問:國家明令禁止STO,但是目前看到的文交所通證幾乎與STO是一致的,同樣是資產背書。蔡總怎麼看?

<strong>蔡棟:說STO是非法的,主要是北京金融局。STO本身就沒法落地,因為它包括資產證券化、眾籌、數字貨幣,而數字貨幣在國內是明令禁止的,所以從這方面來講,金融局局長他們說STO非法是有法律依據的。

但是,金融局局長本身是不是代表法律,我們不知道,所以對此我持保留意見。不過,我也非常理解,監管很容易把一件好事兒搞成壞事。好多金融沙盒,因為在沒有金融沙盒的環境下,如果放開是比較難的。但是至於說文交所的通證與STO一致,是有出入的。目前來看成功通過SEC審核的STO,最終是可以用數字貨幣眾籌的,這一點與文交所的通證是不一樣的。我們與國內深交所的相關人員討論過,得出的結論是更像是人民幣的證券化。

<strong>其他媒體提問:區塊鏈帶來的是生產關係的改變,請談一下其在賦能實體經濟方面的作用?

<strong>蔡棟:將區塊鏈與生產力或生產關係聯繫在一起並不合適,這是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概念,在西方並不是很認可,同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比較早期的經濟理論,現在主要從機會成本角度來描述。

從技術本身來看,區塊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離它的遠景還差的很遠,但是,至少我們看到了一些靠譜的算法,至於能不能形成激勵的經濟模型,這事還有待實踐。並且也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激勵模型,即用新的共識算法解決突破不可能三角形。

不僅是實體,而是所有人類生活的改變其實都是靠技術,區塊鏈對於企業而言,要麼節節約成本,要麼增加收入。公司制仍然是今後人類很主要的社會關係構成,所以,當時有人說區塊鏈要顛覆銀行、ZF之類的存在,也確實有一波人,包括以太坊創始人有這樣的想法,但是區塊鏈目前最主要的應該是怎麼改變人類主要的協作方式即公司方式,使之能夠賦能實體經濟。

同時,要考慮通過STO、1CO、IBO、IMO、IFO等不同方式,將有價值的東西,變成股東的權益。但是,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不僅僅是公司的收益,包括人類的創意,剛才提到的算法就是創意之一,還包括公司代碼的開源,最主要的還是用新技術能夠為企業的模式創新提供底層技術的支撐。只有區塊鏈是不夠的,如果將區塊鏈放入DIKW(Data-to-Information-to-Knowledge-to-Wisdom Model)模型,區塊鏈只是停留在原始數據和信息之間,它還有大量的價值有待挖掘,包括大數據、傳感器、物聯網、機器學習、算法等,才能達到智慧智能的地步。

另外,就是能夠幫助企業減少決策時間,節約時間成本。其中包括在戰略制定、考核等方面提供的技術支持。

最後感謝蔡總為我們帶來了關於國內外區塊鏈差異方面,以實例進行解讀的競猜分享。同時,感謝18區、幣源社區、小狐資訊的戰略支持,以及眾位媒體小夥伴長期以來的鼓勵。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