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與其河東獅吼,不如這樣做

都說兩三歲的孩子狗都嫌,孩子在這個年齡段,不但活潑好動,喜歡到處探索,而且還沒法講道理,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為什麼愛發脾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孩子愛發脾氣這一問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是由《最強大腦》節目的“科學判官”,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及博士生導師,——Dr.魏,魏坤琳所寫的《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孩子愛發脾氣?與其河東獅吼,不如這樣做

讓我們一起到書中去尋找答案。

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

孩子愛發脾氣,是家長最大的煩惱之一,養育孩子本來就已經很辛苦,如果還要面對孩子的吼叫,再好脾氣的家長也會有忍不住崩潰發怒的時候。

並且如果我們不及時制止孩子愛發脾氣這一行為,長此以往,就沒人願意跟孩子交往了。因此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培養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輕易發怒。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大腦沒發育好,其實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也是一樣的。

我們成年人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可以進行自我調節,用理智對情緒進行疏導,哪怕在工作中被領導罵了,也會因為想著自己需要這份工作,而忍著不反抗。

但小孩子不行,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沒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的大腦中負責情緒和理智的,是不同的模塊,這兩個模塊的發育並不同步。

孩子的情緒腦發育得快,很小就能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但理智腦卻要到20歲左右才完全發育成熟。

當孩子遇到一些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時,一方面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無法處理這種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語言能力又還沒發育好,說不清楚事情。

孩子一著急,理智管不住情緒,沒法跟自己的情緒腦講道理,孩子就爆發了,表現為外在的行為,就是發脾氣,大哭大鬧。

孩子愛發脾氣?與其河東獅吼,不如這樣做

怎樣促進孩子理智腦發育

想要讓孩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必須想辦法促進孩子的理智腦發育,而根據科學家的相關研究,理智腦做出的每一個決策,都與情緒息息相關,也就是說,理智腦的發育需要情緒腦的支持。

因此,想要讓孩子掌控情緒,我們就要想辦法促進孩子情緒腦與理智腦之間的聯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從而發展他們的理性。

魏坤琳在書中指出,正是因為理智腦與情緒腦的發展息息相關,所以孩子每次發脾氣時,都是促進孩子情緒腦與理智腦之間的聯結,發展孩子理性的好機會。

作為家長,這時一定要保持冷靜,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孩子認識情緒,發展理性,千萬別跟孩子對著幹,把孩子狠狠罵一頓了事,這樣做絲毫起不到教育作用。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具體分三步走:

<strong>首先,我們要引導孩子描述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詢問孩子現在的感受是什麼,是傷心、生氣,還是害怕。作者魏坤琳在書中舉了自己女兒的例子,有一次,女兒的玩具熊找不到了,魏坤琳隨口說了一句是女兒自己沒把東西收拾好,女兒馬上就發怒了。那魏坤琳是如何應對的呢?

魏坤琳先是問女兒是不是生氣了,在得到女兒肯定的答覆後,繼續追問除了生氣之外,還有什麼感覺?女兒回答還有點害怕。

當孩子用語言進行回答時,也就是一個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梳理、定義的過程。對自己情緒的觀察和描述讓他的大腦在理智和情緒之間不停切換,加強了兩者之間的聯繫,也有利於讓孩子平靜下來。

<strong>其次,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情緒。

詢問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緒,引導孩子講出事情的始末,避免彼此之間產生誤會,並幫助孩子一起分析發怒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對孩子表示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孩子才會願意繼續跟家長交流。

魏坤琳在瞭解女兒的情緒之後,詢問女兒為什麼生氣,從而得知女兒昨晚已經收拾過房間了,認為是爸爸冤枉了自己。

魏坤琳對此表示了理解,並說會向媽媽求證,是不是因為媽媽重新收拾了女兒的箱子,導致女兒找不到玩具。如果確實如此,那麼自己會向女兒道歉。

<strong>最後,我們要幫孩子反思情緒。

幫孩子反思整個發脾氣的過程,指出發怒並不能解決問題,溝通才能,並引導孩子體會他人的感受,從而使孩子的情緒和理智能整合得更好。

魏坤琳問女兒,如果玩具找到了,事情是不是就解決了,女兒說是的。

魏坤琳又說你可以好好跟爸爸說,你昨晚已經收拾過玩具了,沒必要對爸爸發火。發火不能解決問題,而且讓爸爸很難受,你能感受到嗎?女兒點點頭,說明她已經能夠體會別人的感受了。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魏坤琳就將女兒發脾氣這件事完美解決了,並讓女兒學會了體會別人的感受。

那如果孩子不僅僅是發脾氣,還動手打人了呢?我們一樣採取三個步驟來應對這一情況。

<strong>首先,我們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態度要堅定,語氣要嚴肅,不能嘻嘻哈哈的,讓孩子以為我們是在跟他開玩笑。制止之後我們要馬上將孩子帶離現場,防止孩子再次打人。

<strong>然後,我們要充當孩子的理性腦,與孩子一起,回顧事件發生的過程,並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strong>最後,我們要帶孩子去跟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孩子之間的問題,最好是讓孩子自己解決,這也是促進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

比如孩子因為跟其它小朋友搶小汽車而動手打架了,我們首先要制止孩子,把孩子帶離現場。

然後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你想要那個小朋友的小汽車,他卻不給你,所以你生氣了,才動手打他。孩子得到了我們的理解,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接著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可以好好跟那個小朋友商量,或者用自己的玩具與他交換,然後讓孩子開動腦筋,自己思考還有沒有其它解決問題的辦法。

等孩子冷靜下來後,千萬別忘了要帶孩子去跟被打的小朋友道歉,讓孩子明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是在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當然,這三個步驟只是一般情況下的處理方法,並不是萬能的。畢竟每個孩子情況不同,打人事件發生的背景也不同,各位家長可以參考這三個步驟,自己酌情使用。

除了事後的制止,我們更應該做的,是事前預防,在平時多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儘量避免出現孩子跟人打鬥的情況。

孩子愛發脾氣?與其河東獅吼,不如這樣做

怎麼幫助孩子理解社會規則

許多做家長的都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大一點了,想帶他出去玩,可又擔心到了社交場合,孩子表現太差。

比如因為家長不買玩具大哭大鬧,甚至躺在地上耍賴,或者跟別的小孩玩鬧時起爭執,又或者到處亂跑,大聲尖叫。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就會很難堪,恨不得馬上把孩子帶走,以後再也不帶孩子出來了。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由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組成的,同一個社會中的人都遵循相同的社會規則。

但我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這些規則的,都是要經過後天的學習,並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根據他人的反饋逐漸修正,才能最終掌握社會規則。

剛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雖然已經預先裝好了社會屬性,但還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告訴他相關的社會規則,孩子才會知道到了社交場合該怎麼做。

並且孩子年紀小的時候,理智腦與情緒腦之間的連接還不夠穩定,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這時我們要理解孩子,充當孩子的理智腦,幫助孩子平靜下來。

我們可以根據以下三點來幫助孩子理解社會規則:

<strong>一、設定期望,提醒行為。

我們可以在帶孩子去公共場合前,就不斷提醒孩子該怎麼做,給孩子打好“預防針”。

當孩子表現好時,要表揚孩子,從正面強化孩子的行為,並且要注意,表揚時不能簡單地說“你好棒”,而要針對具體的事件,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可以受到表揚。

比如我們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在外面吃飯時,坐在座位上很乖,沒有吵鬧,做的很棒!以後也要繼續保持”。

<strong>二、在公共場合不要修正孩子的行為,直接離開。

這一點和前面面對孩子打人時的處理方法有些類似,當孩子在公眾場合開始胡鬧時,我們不要去修正孩子的行為,而應該馬上帶孩子離開。

給孩子一個教訓,讓孩子明白,如果再胡鬧,就不能繼續在外面玩了,同時也能讓彼此都冷靜下來,避免因為爭吵而讓衝突升級。

<strong>三、早培養,從點滴做起。

前面兩條只是應急方案,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儘早培養孩子的社會規則意識。

對於小寶寶,可以先從教會孩子禮貌用語開始,當孩子剛剛會說話時,就可以教孩子說“謝謝”了。

孩子2歲時,就應該會說“你好”和“再見”這些詞了。別小看這些詞,這是在為孩子以後學會更多的禮節鋪路。

在家中用餐時,也可以教孩子一些餐桌上的禮儀,比如吃飯要用餐具,不能直接伸手去抓盤子裡的菜,喝湯要用勺子,不能把湯噴在大人身上……

當然了,培養孩子形成規則意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幾年內不斷在孩子面前重複並提醒行為規則,才能看到效果。

孩子愛發脾氣?與其河東獅吼,不如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