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歷史重來,甲午之戰能夠避免嗎?(三)

各位花木僧的朋友,大家好,我們這期接著聊《日俄戰爭:起源和開戰》這本書,咱們上一次講到1882年,在朝鮮發生了“壬午事變”,接下來的1884年,朝鮮又發生了“甲申政變”。

<strong>01朝鮮親日改革派藉助日本力量發動甲申政變

日本想在俄羅斯介入朝鮮之前,支持朝鮮的改革派把朝鮮變成一個親日改革派執政的國家。然而從1882到1884這兩年間,朝鮮內部閔妃東山再起,試圖強化王權,並得到了清國的庇護。於是親日改革派就在日本的援助下開始採取行動。1884年12月,朝鮮的樸泳孝、金玉均等人,得到日本駐朝鮮公使竹添進一郎的支持,出動150名日軍發起政變,這就是“甲申政變”。

政變獲得了短時間的成功,一個親日改革派的政權誕生了。但是沒過三天,應閔妃的請求,大清國駐朝鮮的代表袁世凱就指揮1300名清軍攻入王宮,鎮壓了這場政變,親日改革派的政權僅存在3日便謝幕。

<strong>02日本想仿照西方形式對朝鮮採取殖民統治

1885年3月16日,日本《時事新報》發表了日本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寫的《脫亞論》。這篇文章裡面說清朝和朝鮮,它們自身都沒有辦法維持獨立,不出幾年兩個國家可能都要亡國,日本沒有必要等到自己的鄰居開化改革再一起攜手共同振興亞洲。因此對待大清和朝鮮的辦法只可按照西洋人對待它們的方式,也就是殖民統治。

<strong>03《中日天津條約》為甲午之戰埋下伏筆

在日本政府內部,雖然也出現了類似於福澤諭吉這樣強硬的論調,但是他們主要的調子還是要回避和清朝的正面衝突。1885年4月,伊藤博文作為全權大使到天津與日本駐華公使榎本武揚一起和李鴻章談判,討論“甲申政變”之後,朝鮮的問題怎麼解決。4月18日雙方簽署《中日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如果將來朝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日中兩國都可以出兵,但必須提前以文書的形式告知對方。就是這一條規定為之後甲午年的事變埋下了伏筆。

<strong>04朝鮮內部動盪不安,高宗政權不穩

我們再來看一看,朝鮮的核心人物高宗。朝鮮的國王高宗是一個苦命天子,他出生於1852年,和日本明治天皇同歲,比同治皇帝大四歲,1884年“甲申政變”時,他才22歲。他12歲的時候就即位了,但長期以來一直是他的父親大院君掌握政治實權,也就是說他自己是一個被架空的皇帝,而且他娶的王妃出於朝鮮的閔氏家族,閔妃本人也是一位性格極為強勢的女性。高宗的親政之路相當坎坷,在他當政期間,朝鮮接連不斷的爆發政治傾向上完全相反的爭辯,一個傾向於日本,另一個傾向於大清。這讓皇帝怎麼當?同時大清和日本這樣的一些外部國家,公然的干涉朝鮮的政治,導致朝鮮國王的權威支離破碎。

<strong>05朝鮮向俄尋求保護,俄堅守中立態度

在惶惶不安中,高宗想出一個辦法,他想依賴另外一個強國俄羅斯來拯救國家和自己的命運。於是他考慮向俄羅斯派遣密使,第一次派遣密使是在“甲申政變”之前的1884年5月,他派去的密使,向俄羅斯人強調,現在大清和朝鮮的關係完全不友好,流露出了對俄羅斯的期待。更奇特的是經過李鴻章推薦成為朝鮮國王外交顧問的德國人穆麟德竟然也勸高宗向俄羅斯尋求保護。他把最初的構想告訴了俄羅斯駐北京的武官,叫做希涅烏爾,他問能不能由俄羅斯和清國、日本共同保障朝鮮,使得朝鮮成為像歐洲比利時那樣的中立國家。同時他向希涅烏爾透露說,英國駐清朝的公使正在考慮使朝鮮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而英國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搶先下手,防止朝鮮被俄羅斯所吞併。希涅烏爾回憶,他勸穆麟德說:多國之間的共同保障只能是製造陰謀的舞臺,最佳的方式是讓朝鮮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就像在歐洲的保加利亞成為俄羅斯的保護國一樣。

俄羅斯外交部接到希涅烏爾這個報告,剛開始的時候感覺不知所措,因為來得太突然了,沒想到高宗會突然向遙遠的俄羅斯請求庇護。於是他們決定先照會朝鮮政府,說你們不能夠成為英國的保護國,並且俄羅斯的外相決定在過去觀望的基礎上再邁出一步。如果英國要介入到朝鮮事務,那俄羅斯就必須走出旁觀者的角色。但對於清朝和日本在朝鮮的爭鬥則要徹底地保持中立。

於是在1884年的時候,他們派出了士貝耶搭乘軍艦到仁川來接洽這些事情。穆麟德前來迎接士貝耶,向他遞交了一份文書,裡面說:只有俄羅斯把朝鮮作為自己的保護國,置於和保加利亞同等的地位,朝鮮政府才能徹底安心於自己國家的未來。如果成為俄羅斯保護國的這個途徑不能實現的話,那朝鮮希望幾個大國之間簽署一個條約,使得朝鮮成為一箇中立國,成為亞洲的比利時。這兩條道路對於朝鮮來說是唯一可能的道路,而至於選擇哪一條,關鍵看俄羅斯的態度。朝鮮其實是想要徹底擺脫清朝屬國的身份。

穆麟德還代表高宗表示,作為回報朝鮮可以向俄羅斯提供港口,並且簽署一個秘密條約,保證俄羅斯的軍隊可以通過朝鮮的國土,通過陸路移動到這個港口。

<strong>06英佔巨文島,俄羅斯決定出手高宗卻動搖

為什麼一直在說保加利亞的例子!之前俄羅斯在和土耳其的俄土戰爭中,將保加利亞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中解放出來,並且幫助這個國家選出了統治者,制定了憲法,實行全面的保護,因此朝鮮想成為這樣的國家。但是沒過多久,1885年9月保加利亞內部就發生了革命,宣佈和留在土耳其帝國的自治州南保加利亞統一,結果俄羅斯失去了保加利亞,保加利亞進入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

在會見士貝耶的時候,高宗暗示他,穆麟德說的話代表自己的意思,但俄羅斯這個時候還是猶豫不決,他們考慮到和朝鮮接壤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發展都很落後,擔心自己承擔過多的責任而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於是決定等一等再做決定。在《中日天津條約》締結八天之後的1885年4月26日,英國出手了,它派出了軍艦佔領了朝鮮的巨文島,朝鮮再一次面臨著被列強分割的危機。

這個事態令俄羅斯政府無法再保持沉默,於是採取了威嚇的方式,說英國如果你不撤退,那麼俄羅斯也要佔領朝鮮的一個島。因為在歐洲長期的爭奪當中,對於自己宿敵英國的積極行動,俄羅斯是不惜採用實力的。而對於亞洲的這些國家,不管是日本,還是大清,俄羅斯總認為不缺乏機會從他們手裡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這一次是勢均力敵的宿敵英國出手了。所以俄羅斯對朝鮮採取了積極的方略,它給代表士貝耶一個訓令,包括與朝鮮約定向其派遣軍事教官,並制定軍事教官訓練朝鮮軍隊的方案。俄羅斯來勁了,但是這個時候朝鮮卻膽怯了。高宗發現為了使英國的艦隊撤退,現實可依靠的力量,不是俄羅斯,而是大清王朝。高宗動搖了。

<strong>07朝鮮轉向大清,拒絕俄羅斯的橄欖枝

6月18日,高宗的翻譯向士貝耶傳達了國王的秘密旨意:由於我們之前和美國就軍事教官的問題有過約定,這個約定是排他的,不能夠再聘請別國的教官了,所以我們無法向俄羅斯提出請求,由你們給我們派軍事教官。而美國和朝鮮的這個關於軍事教官的約定是李鴻章安排的,背後其實是大清的力量,士貝耶感到很震驚。把穆麟德找來說,你耍我這是什麼情況,你得給我個解釋,穆麟德說,我也不知道,我是受國王的旨意來跟你進行交涉的,於是士貝耶訪問朝鮮的使命就完全失敗了。

<strong>08日提議與大清共管朝鮮,清不干預朝內政

這個時候日本通過觀察這些事情的進展開始保持高度警惕。日本外相井上馨為了對抗俄羅斯和英國,提出了由日本和大清共同介入朝鮮內政改革的方針,派出公使和李鴻章談判。但是他們的方案也只是一個權宜之計,根本的政策還是要承認朝鮮是一個獨立於中國的國家,不承認中國對朝鮮的宗主地位。於是李鴻章就說,你這個方案很合理,但是大清國對朝鮮只有勸告的力量,我們不干預朝鮮的內政。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出,在整個事態的演變中李鴻章這樣的清國政要是有問題的。清國在這個時候對自己的屬國朝鮮既沒有能力出頭,也沒有勇氣放手,而是玩這些背後操縱的手法,一方面說自己對它有宗主地位,另一方面又說只能勸告,不能干涉內政,最後引火燒身。

<strong>09俄不甘挫折,高宗倒向俄國

我們再來看俄羅斯,俄羅斯是一個很堅韌的國家,它既然在外交政策中作出了決定,要在朝鮮獲得優勢地位,就不會因為短暫的挫折而氣餒。1885年5月7日,聖彼得堡下達給首任駐朝鮮的代理韋貝爾的訓令裡面明確的寫了俄羅斯對朝鮮的新方針,說我們努力的最終目的不是獲得與其他強國同樣的地位,而是確立在這個國傢俱有優勢的影響力。

在之前高宗和俄羅斯勾勾搭搭打算與俄羅斯接近,這其實就是要背叛自己的宗主國大清,引俄羅斯來作制約的力量。這樣的政策讓李鴻章深感不快,並且他很快發現穆麟德在裡面起到的作用,極為憤怒,強迫朝鮮解除了穆麟德的國王外交顧問的職務,而這個職務最初正是他本人安排的。為了牽制高宗,又把之前壬午事變軟禁在中國的大院君給送回國了。陪同大院君回去的就是我們之前說的袁世凱,但是高宗無視李鴻章的憤怒。

當韋貝爾到達漢城之後,高宗又派出使者秘密來訪說:國王很擔心清國要操縱發生新的政變,希望俄羅斯派遣幾艘軍艦駐在仁川港,雖然沒有提出書面形式的請求,但韋貝爾確認了這個使者確實是高宗所派,於是就把他的請求轉達給了俄羅斯政府,提議說派兩艘軍艦到仁川,但俄羅斯政府拒絕了這個提議。袁世凱察覺到高宗的動向,就對高宗和朝鮮政府採取了更加嚴厲的監控政策,這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惕。1886年的8月5日,高宗派閔妃的族人閔泳翊前往韋貝爾的官邸,控告袁世凱對他的壓迫,要求俄羅斯派出援助,裡面說:請給予朕庇護,絕不要拋棄朕。

<strong>10朝鮮問題擴大為中日韓三角博弈

但是這封信的副本卻落在了袁世凱手中。送信的不是別人,正是給俄羅斯送信的閔泳翊。他認為朝鮮背清引俄這個政策是錯誤的,於是偷偷地把這封信的副本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立即向李鴻章報告,同時開始謀劃廢除高宗,扶持他人登上王位,並且闖進王宮,當面向高宗質問這件事情。高宗很膽怯地否認了這件事情,說信是偽造的,把責任推到了朝鮮的四名高官的頭上,把他們流放。袁世凱要求收回交給韋貝爾的信,而韋貝爾否認收到了這封密信。於是李鴻章又派大清駐俄羅斯的公使發電報照會俄羅斯政府,聲明那封信不是真的,這一封信的原件後來在俄羅斯的外交檔案裡面被發現了。高宗試圖引入俄羅斯到東北亞的這麼一個企圖,增加了日本對高宗的不信任和對未來局勢的不安,而對於日漸強硬的清朝,他們覺得更加危險,但是在這個時候他們仍然選擇保持沉默。

李鴻章開始考慮東北亞的形勢,他認為為了遏制朝鮮和俄羅斯結合的動向,與其制衡不如主動和俄羅斯締結協定把這個事情給搞定。他開始和俄羅斯駐中國的臨時公使拉德任斯基在天津展開交涉。他想把俄羅斯引進來,在清朝和日本之間做一個平衡。其實就是中國傳統的以夷制夷的方式,用俄羅斯來牽制日本,用日本牽制俄羅斯。

條約裡想說什麼呢?如果日本要侵略朝鮮,那中俄之間要聯手製約,由中俄兩國來保證維持朝鮮現狀和領土完整,拉德任斯基對此表示同意。兩國也交換了備忘錄,但由於李鴻章想在條約裡面明確的寫上清朝是朝鮮的宗主國,而俄羅斯不承認這一點,最終的協議因此沒有落實。之後俄羅斯多次討論是否佔領朝鮮,但最終都否定了。俄羅斯一方面認為:朝鮮經濟上很落後、很貧窮,佔領之後價值不大,並且維持起來成本很高。另一方面認為:佔領朝鮮的舉動勢必同時和日清兩國為敵,比較危險。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的朝鮮問題與東北亞問題已經不再是中日兩國之間的問題了,而是中日韓的一個三角博弈了。

<strong>11俄羅斯開始防範大清,積極開展遠東政策

所以俄羅斯外交部的看法是,朝鮮獨立的主要敵人是清國,這個時候要防範清朝,但是他們這個時候的文件表明,他們過低的估計了日本入侵朝鮮的威脅。俄羅斯遠東政策由消極轉向積極的變化,始於一位極具個性的人物的登場,這就是在沙皇俄國最後的歲月當中一個最強勢最顯赫的大臣——維特。1889年3月維特被任命為俄羅斯財政部鐵路事業局局長。由於他在俄羅斯中央政府當中的出現,西伯利亞鐵路的計劃得以實施,而西伯利亞鐵路向東北亞的延伸,使得俄羅斯的遠東政策有了新的可能性。

這條鐵路最早在1850年代就有提議要修,但是因為財政的原因,一直不能著手實施。但是1890年9月清政府為了建設南滿鐵路而聘請英國工程師來進行勘察的時候,俄羅斯突然轉變了態度。可以看到在這裡面英國工程師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俄羅斯一直是把英國當做它向遠東推進的最重要的對手。所以他覺得英國派出工程師來參與這條鐵路的修建,很有可能要像當年佔領巨文島一樣,在東北亞佈下一枚棋,於是1891年2月,御前大臣會議就主張應該全力建設西伯利亞鐵路,而西伯利亞鐵路要開始全力建造的這個消息,其實早就在日本傳開了。在1887年的時候,日本報紙的評論員寫到,這條鐵路對於社會和貿易的影響其實是無足輕重的,俄羅斯的主要著眼點在於運兵,同時在俄羅斯內部建設西伯利亞鐵路,也激發了俄羅斯人對於本國在亞洲使命的探討。因為以前俄羅斯主要用力在歐洲,和德國、法國、英國去爭奪勢力範圍,但是現在在亞洲俄羅斯應該承擔什麼樣的使命的問題,成了一個熱點話題。

<strong>12西伯利亞鐵路修建威脅日本

有一個在俄羅斯外交部供職的蒙古人,叫做巴德瑪耶夫,在1893年2月通過維特向亞歷山大三世提交了一份俄羅斯在東亞政策的建議書,它認為東亞的各個民族,無論是蒙古族、藏族還是漢族,都想脫離滿洲王朝的統治,尋求俄羅斯帝國的庇護。日本把西伯利亞鐵路視為從俄羅斯的歐洲大陸部分向遠東運送軍隊的戰略鐵路線,對此感到極為不安。

日本的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在1890年3月起草的《外交政略論》裡面說:一個國家有他的主權線和利益線,而我日本的利益線的焦點,實際上在朝鮮。他說西伯利亞鐵路已經進入中亞,不幾年就要修完了。從俄羅斯的首都出發,十幾天就可以飲馬黑龍江,我們不能忘掉西伯利亞鐵路完成之日,即是朝鮮多事之日,又不可忘卻朝鮮多事之日,即是東亞產生大變動之機。他認為作為一個對抗手段,日本要積極介入朝鮮的命運。

<strong>13日欲在俄之前解決朝鮮

而這個時候俄羅斯在歐洲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它過去的盟友是德國,但這個時候他和德國分道揚鑣,與法國建立了同盟關係。作為專制君主國的俄羅斯和因為法國革命而誕生的共和制國家法國結成同盟,這件事情在當時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俄法同盟的建立,對俄羅斯而言,就是在它的西線,把奧匈帝國給牽制住了,西部國境的安全有了保障。在這個意義上,俄羅斯在遠東可以投入更多的力量。因此以上的因素綜合起來,朝鮮問題留給清日兩國清算的時間不多了。

當1894年初朝鮮發生東學黨叛亂的時候,朝鮮問題就真正成為遠東的焦點問題。朝鮮請求大清派兵。這一下就被俄羅斯和日本認為離清朝正式佔領朝鮮不過一步之遙,於是日本決定搶在俄羅斯全力進入東北亞之前,徹底解決朝鮮問題。甲午戰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而甲午戰爭本身也並不是東北亞大變局的一個結尾,它只是一個序曲。它為1905年俄羅斯和日本在滿洲、在東北亞的正面對決敲響了前奏。

<strong>《日俄戰爭》這本書的深度閱讀的第一個部分——甲午戰爭,我們就讀到這個地方,我讀這個書的習慣不是一章一章的給大家讀,而是從裡面挑出我覺得特別有價值的問題,把問題整個端出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歡這樣的閱讀方式。這個節目在喜馬拉雅和今日頭條都有同步更新,也歡迎大家共同關注。謝謝各位,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