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謝寶勝的傳奇人生(二)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剿匪大將謝寶勝(二)

各位花木僧的聽眾,大家好。這一期接著講謝寶勝的故事。上期談到汪康年寫筆記記載有謝寶勝追繳土匪的故事。因此我對這個人充滿好奇,想去了解這個人更多的故事。找了很多歷史材料後,我特別驚喜的發現,他的人生很有意思,與幾個重大的歷史關鍵點都有交集,尤其是他最後的人生結局。

<strong>族譜中謝寶勝一支

今天還能找到謝寶勝的遺蹟。我在搜索資料時,發現安徽淮南謝家集正在修族譜徵集資料,他們把謝寶勝列為他們普通的一支。我發現了這麼一個線索,那就是謝氏後人還在安徽淮南謝家集。他們修的譜中說自己是淝水之戰中指揮者謝安的後代。

謝家後代其中一支遷到了安徽的鳳台這個地方。謝寶勝幼年的時期曾經出家為道,不過我並沒有查到材料來說明他為何會出家為道。但是,道士這個身份在謝寶勝後面的人生中起到挺重要的作用。後面,他遇到不順心之事,就會遁入道門尋求安慰。

<strong>跟隨左宗棠徵西

謝寶勝最早是用武生身份來參軍,是習武之人,後來他跟著左宗棠徵西。左宗棠徵西是光緒初年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即左宗棠率領湘軍平定陝西、甘肅、寧夏的回亂。當時這一帶的回民紛紛反叛,左宗棠帶兵把這個地方的平定。接下來就安定新疆,當時新疆因為俄羅斯的勢力有不穩的局面,在乾隆收復回疆之後,新疆有脫離的危險,而左宗棠率湘軍將新疆安定,這也使得新疆牢固,即便是清朝末年政治動亂的時候,新疆仍然留在中國。

據說,謝寶勝在徵西時受到左宗棠的賞識。因軍功積累,升到偏將。他隸屬宋慶和馬玉昆部下。宋慶、馬玉昆部下在清朝末年都非常著名。光緒二年(1876年),謝寶勝隨軍出征新疆,平定叛亂,連克烏魯木齊、瑪納斯諸城堡。因為與馬玉昆政見不和,辭去軍職,進入烏城東博格達山中做道士。

<strong>十三年後再次當兵

光緒十五年(1889年),馬玉昆回到北京,擔任京師提督,開始重新收羅舊部,謝寶勝再次回到其帳下。我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但是十三年的道士之後能夠繼續當兵,實在是很有意思。光緒二十年(1904),甲午戰爭開始,謝寶勝所在部隊與馬玉昆在東北作戰,但馬玉昆的部隊達的不錯,謝寶勝智勇出眾。

甲午戰爭之後,因為裁撤軍隊的事宜,謝寶勝部下花邊,玉昆譴責了謝寶勝。寶勝認為錯誤不在自己,十分憤怒,“焚其衣冠及所得獎札”。第二年,《馬關條約》簽訂,寶勝憤然入京西白雲觀為道士。重新到道觀裡面去尋求人生的歸所。後來,他又回到老家鳳台茅仙洞,因為反覆入道觀的經歷,人們都稱他為謝老道。

<strong>巡防營職務與人生選擇

<strong>任巡防營的分統

過了不久他就重新出來帶領部隊,被分派到河南,最早任巡防營的分統。我們要重點關注巡防營,因為擔任巡防營職務與謝寶勝的人生結局有很大的關聯。

上文提及,甲午戰爭之後,傳統的淮軍已經基本上被打散,清廷也意識到淮軍暮氣已重。因此,清廷一方面逐漸裁撤淮軍,另一方面也用西式方法重建新軍。中國的練軍成就了幾次重要人物,湘軍的成就了湖南的一些人,如曾國藩、曾國荃、彭玉麟。湘軍衰落之後,淮軍興起,又培養了李鴻章等人。後來,重練新軍的袁世凱又因小站練兵而崛起。可以看到,每一次軍事力量的轉變,都是一次重新洗牌。

巡防營是什麼?巡防營是地方負責地方治安的軍隊,有點類似於前期的綠營。巡防營是一個老式的軍事體系,因此從兵到將都十分忠心。清朝依賴新軍,但是大量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人才進入新軍,這些留日人才在日本接受到了革命思潮,回來之後在新軍裡的傳播革命反滿思想。後來,從武昌到全國,各地都是有新軍在起事推翻清朝,可以說新軍是推翻清朝的不穩定力量。因此,在清朝末年,地方的督撫往往用巡防營來戒備防範新軍。這也是後來謝寶勝人生結局出現的背景。

【<strong>巡防營】是挑選舊綠營和勇營的精壯,另招募民丁,編組而成,其性質系以保衛地方,如警察保安隊,其編制分為馬隊和步隊。

謝寶勝很忠勇,有血性。林紹年、吳重熹都很賞識他,保舉他。宣統元年,謝寶勝升授河北鎮總兵,官職很大,他對清朝也更加忠心。上期節目所說的平匪也是在為清朝賣命。同時,謝寶勝平日裡一向善待部下,潔身自律,帶兵數十年,甚至負債上萬。河南巡撫向上彙報了這件事,朝廷令司庫賜給白銀九千兩。

這是歷史進入到一個重大的關鍵點。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他聽聞後,一心要守護大清疆土。當時各地革命軍勢力壯大,權力出現真空,各地的土匪也加入稱自己為革命黨。形勢極為緊張。

<strong>起義不斷,秩序混亂

一方面是襄樊起義的部分部隊要向北準備把南陽、嵩縣拿下。另一方面紳士、百姓也與革命軍有往來,準備裡應外合把謝寶勝推翻。這種情況下,有個野史稱,在一天黑夜,謝寶勝偷偷地到一個道觀去求神問卜。結果大失所望,卜辭說,你問我,我問誰,你屁股之下坐有五百賊。意味著手下的兵與管理的民眾都不可靠。

過了不久,河南的新野也被起義軍攻下。而河南的地方官員,已經有人有參加革命背叛清朝打算。因此給謝寶勝來電說,你不要輕舉妄動。意思是,你不要攻擊革命軍,不要輕舉妄動。謝寶勝很憤激,再一次把部下們召集起來,和大家說,我們要一起為大清而死,要忠於大清。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幾乎無人回應,都有自己的想法。

此時,部下哨管包炳耀已投降了起義軍。同時,王天從也打著革命軍軍的口號從南陽過來。這些都呈現了晚清的一些面向,的確,有很多土匪打著革命的名義來奪取政權。

而這個時候,嵩縣的縣官已經不敢在繼續擔任了,因為它既不敢說參加革命,同時又不敢抵抗。很多地方官都把大印放在大堂上,“委印綬去”。

1912年元旦,謝寶勝穿上全套隆重的朝服,把總兵銜的頂蓋朝服穿上,到嵩縣的萬壽宮去行禮,然後痛哭,不能自抑。很快就傳來消息,南方的齊軍已經攻入城內,城外四處濃煙,部隊很多人逃跑,制度混亂。謝寶勝退頓裕州,但是剛到,就發現城內都是白旗,只能在城外暫住。晚上,謝寶勝收到了清帝的遜位詔書。同時,他也收到段祺瑞領銜的逼迫清帝退位之電,謝寶勝的名字在電報中列名。這說明,段祺瑞的這份退位書後面的簽名,很多將領開始並不知情。也許是出於內心的絕望,又或許是對過去世界的緬懷,對新世界的懷疑,謝寶勝最後一次對他的部隊訓話。半夜時,他整理衣冠,“嘔血數升,以槍自擊死“。手下看到這一情景後失聲痛哭,用軍旗把屍體裹起來埋葬在獨頭鎮。

同樣,記載謝寶勝剿匪筆記的汪康年也是因為對時局的變化,對王朝變為共和感到痛心而死去。這兩個人,一個記錄者,一個被記錄者,因為同樣的情感在同樣的時刻死去,這個是歷史上的很有意思的事情。

<strong>看到這些鮮活的故事,我的內心十分感慨,這也是我在做歷史中小人物這個主題越來越興奮的原因。好,這期節目就到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