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醞釀爆發 目前有超10家排隊等待牌照批文

核心提示:儘管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仍然處於低谷,但消費金融平臺也正不斷冒出。

消費金融醞釀爆發 目前有超10家排隊等待牌照批文

“2020年,單單消費金融一項的市場交易規模就將達到10萬億元。”中泰證券在近期研報表述稱。而長江證券的研報稱,“預計2020年居民消費支出為43萬億元,消費金融行業每提高居民負債消費比1個百分點,即有數千億元市場。”

金融機構對消費金融市場的看好,正是基於2018年消費金融公司的整體盈利增長迅速,京東金融、螞蟻金服等在互聯網紅利逐漸退潮後做出的主動改變,也是國家在整治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同時,鼓勵發展消費金融。

也正是如此,儘管互聯網金融行業整體仍然處於低谷,但消費金融平臺也正不斷冒出。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出行等互聯網流量平臺也開始入局,而消費金融牌照發放的閘門有“再放開”的趨勢,2018年9月,中信消費金融與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拿下牌照,目前仍有超10家排隊等待牌照批文。

<strong> 合規持續加壓

從2016年銀監會要求的“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加強內部管控、加強外部監管、遏制違規經營、遏制違法犯罪”),到2017年開展的“三三四”整治工作,以及針對金融市場亂象的整治,監管的最終目的都是在於控制金融風險。自2010年國內首批3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銀監會同意籌建的批覆,消費金融便在監管之下運行、成長。截至2018年12月28日,全國共有24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准籌建或已開業。

2018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頻收罰單。據不完全統計,共有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收到了7張罰單。其中,海爾消費金融因違反關於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湖北消費金融與杭銀消費金融則涉及貸前調查、貸時審查不到位。

而在2017年,僅3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共收到3張罰單,合計被罰款11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中郵消費金融在2018年9月對業務還進行了自檢自查,其公告稱“暫停全部線下渠道受理普通‘郵你貸’業務,啟動為期4個月的合作機構風險排查。”

易觀智庫金融領域分析師王蓬博則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目前對消費金融的監管政策已從所有統計、資金、流量等各方面都細節化了,行業也在發展中和國家的監管之間找個平衡點,2019年不一定會再出監管政策,主要還是在落實。”

目前,消費金融市場已出現的不良現象同樣需要注意。21聚投訴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21CN聚投訴共受理全國消費者對互聯網消費金融行業有效投訴量就達58449件,投訴的理由大多集中在高利貸、變相收取利息、暴力催收等方面。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未來的監管趨勢只會越來越嚴,風控能力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其中,深圳一家大型消費金融公司中層負責人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監管不斷開出罰單是對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重視的表現,平臺方需要更注重個人隱私、風控等細節。”

<strong> 新“風口”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78.5%,持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與此同時,年輕人對消費金融的接受度正在日益提高,消費分期正在成為新的流行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之下, 2018年下半年,一系列支持消費和消費金融發展的政策密集出臺。

2018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通知》,提出“要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一個月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這意味著,“消費”再一次被提到國家高度,同時提出的“鼓勵消費金融創新”,這將使得消費金融公司迎來新一輪的業務增長點。

2018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優化促進居民消費的配套保障。其中要求,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保持居民合理槓桿水平的前提下,加快消費信貸管理模式和產品創新。

政策導向對於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是明確利好,或將為消費金融行業帶來新一輪的“風口”。王蓬博對時代週報記者分析稱,“2019年與以往年份發展不同的地方,首先是流量更為重要,場景端獲取流量的能力將決定公司的規模潛力;其次,是線下場景在2019年將能更容易獲客。”這意味著,具體涉及吃穿用、住行、文旅、教育等消費場景的消費金融公司,將會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值得一提的還有,2018年10月,中國銀行業協會正式成立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並公佈了22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作為會員單位。

對於未來可能出現的競爭情況,上述多位受訪者都認為,“具有先天獲客、場景、資金等優勢的企業將入場消費金融。”

實際上, 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OPPO、攜程等在2018年已入場消費金融行業。公開資料顯示,今日頭條與三家持牌金融機構合作,已推出了針對頭條用戶的消費金融產品“放心借”,而滴滴“滴水貸”、美團“生活費”早已悄然上線。

互聯網巨頭的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等,同樣已完成了消費金融領域的佈局。百度拆分出“度小滿金融”運營“有錢花”;騰訊於2014年底牽頭成立的微眾銀行,其推出了的“微粒貸”“微車貸”等產品的累計放貸規模已近2000億元;螞蟻金服的“花唄”“借唄”,以及京東金融旗下有京東白條、京東金條等產品,直接覆蓋了現金借款、電商購物分期等業務。

上述深圳一家大型消費金融公司中層負責人認為,消費金融業務逐漸成為很多互聯網公司的一項增值服務,“有流量、數據的互聯網公司都在切入金融業務,消費金融業務只要一個接口就可以參與,借貸資金可以通過小貸公司自營或者由持牌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就完成了業務和場景的深度融合。”

通過消費金融實現互聯網流量變現的趨勢在2018年已經出現,2019年將愈發明顯,各個行業巨頭的“跨界”消費金融也將引發新金融格局的新變化。互聯網巨頭都將“金融科技”視為發展新金融的關鍵所在。

“金融科技賦能可以讓消費金融業務的風控、獲客等成本進一步降低,同時服務效率、用戶體驗也較大的提升,更好地撬動消費金融市場。”王蓬博同時也表示:“未來對金融業務的監管一定是在強化牌照,無論是哪一方,佈局牌照仍是首要。”

1,本號轉載的部分內容、資料及圖片,其版權均屬於原作者或原刊載媒介所有。

2,本號轉載僅供大家學習和交流,切勿用於任何商業活動。

3,本號轉載的部分內容、資料及圖片等無法一一和版權者取得聯繫,如果本號所選內容的版權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聯繫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