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故事:大隋消亡史,論隋煬帝的幾大昏招

公元604年,隋朝的建立者楊堅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位開創隋唐盛世的千古一帝,看著蒸蒸日上的大隋帝國,安詳的閉上了雙眼,隋朝的強大可以讓他安心的睡覺去了,三省六部制的實現,打破以往朝代各自封國的局面,中央集權的加深,佈滿整個中華大地,再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掀翻這個強大的帝國。

在同年,太子楊廣即位,這個深得文獻皇后喜愛的兒子,開始統治起了中國,也是這個人,親手葬送了爹孃給他的大好山河。

楊廣在歷史長河中的作用十分亮眼,在執政的最初幾年,將周邊國家挨個教訓一遍,加上朝中開皇之治的文武班底,國力強盛無比,強大的大隋讓外族不敢越雷池半步,紛紛俯首稱臣,其間為徵高句麗修建的官道、大運河的開通、造東都洛陽的舉動,也為後代歷史留下寶貴的財富。

但楊廣做為君王不像父親楊堅那樣沉穩老練,雖然他個人的能力極強,即使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也可以專門拿出一章來描述他的輝煌,但是是無論對內對外來講,他那種自大自滿,唯我獨尊的性格也註定其悲劇的結局。

隋唐的故事:大隋消亡史,論隋煬帝的幾大昏招

那我們就來看看,楊廣是怎麼把強大如此的隋朝葬送,又是什麼原因讓他這麼做的吧。

一.世家門閥的威脅

在楊廣看來,任何威脅到權利的對手,都必須要消滅掉。關隴貴族勢力不僅在朝堂之上盤根交錯,而且在各大家族在軍事領域的勢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一旦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反對他,他的皇位馬上就會換人來坐。這個問題楊堅也曾想過,但楊堅溫和的方法讓世家大族慢慢的接受,科舉制度的實施,是結束世家大族專權的最好方法,但楊廣採取的方式很有問題,他就像一個政治白痴一樣,要明文張榜取士,他想讓寒門官員對抗世家門閥,但他卻忘記了那個時代,寒門哪有讀書人?魏晉之後的中國,就沒再出現過寒門高官,楊廣的一廂情願,使門閥士族和他之間有了隔膜。

隋唐的故事:大隋消亡史,論隋煬帝的幾大昏招

二.錯上加錯的對外戰爭

寒門無學子這個事實讓楊廣大受打擊,性格冒進的他怎能把事情拖到明天,可以說楊廣的執著讓人欽佩,他想到了能解決掉這些門閥勢力的辦法,讓楊廣煞費苦心的辦法就是戰爭,突厥人、吐蕃人、高句麗人,這些圍繞華夏文明外的勢力,也是一個心腹大患,如果讓關隴的兵將去征討這些蠻人,在消滅外部勢力的情況下,關隴勢力也會被動削弱,這時騰出手去收拾門閥勢力,豈不容易的多。

於是乎,楊廣傾關隴精兵,開始了一次次的對外戰爭。三徵高句麗,都以慘敗告終,而且還多次西行,結果被突厥兵圍雁門關,險些做了人家的俘虜,獲救後卻對自己說的賞賜不給,讓多少士兵寒心,至此後關隴貴族也將他作為罪人,不在開始支持他,反而推選出新的領頭人李淵。

隋唐的故事:大隋消亡史,論隋煬帝的幾大昏招

三.大肆徵民夫,引爆十八路反王

大運河的開通利國利民,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是勞民傷財,而且他那種急性子對進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導致民眾的勞役過重,死傷無數,加上對外戰爭需要錢財,人民的稅賦日益加重,民間怨氣沖天,在各大門閥的推動下,一時間各路反王揭竿而起,全國各地到處都發生了叛亂,從第一支造反的隊伍開始,即楊素的兒子楊玄感造反,陸續的反隋義士如河北的竇建德起義,江淮的杜伏威和輔公佑起義,遼東的王薄,瓦崗寨的翟讓李密等等,這些各地的起義讓楊廣的大隋千瘡百孔,楊廣為了消滅這些反叛,不得已的再次加重稅賦,後果可想而知,開皇之治的餘暉沒有為他加冕,他被迫躲到東都洛陽避難,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楊廣最終被縊死。

隨著楊廣的死亡,隋朝實際上便已結束,楊廣被後來的李唐諡稱煬皇帝,雖有貶義,但也恰當。短短十四年間,大好山河險些再次被分割,戰火紛飛,屍橫遍野,楊廣最後的結果也是咎由自取,狂傲自大的君主,即使能力再強,也不是百姓的明君。

我是通遼人,歡迎關注留言,不足之處請留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