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臣亂掐架,好局變死局,放眼望去,只有皇帝最無辜

公元1127年,金國鐵蹄踏過黃河,兵圍開封,徽宗父子倆和家眷被人擄走,史稱靖康之恥,北宋從此在歷史上消失,趙匡胤創建的大宋王朝灰飛煙滅,康王趙構南渡登基為帝,建立了歷史上的南宋。

今天不論趙構的為人如何,在南宋的建立上,他功不可沒。南宋的建立,保留了漢家文化的基底,使中國文化的傳承得以繼續,而趙構最初啟用李綱、岳飛等人的決定,也讓金國兵鋒,不能再進一步,保存了大宋的半壁江山。

北宋文臣亂掐架,好局變死局,放眼望去,只有皇帝最無辜

關於南宋北宋,都堅定執行了宋太祖時期的祖訓,那就是抑武揚文,皇權兵權都是皇帝一手獨攬,但北宋南宋最大的區別在於,北宋雖遵祖訓,但軍隊數量與質量要優於南宋,如果不是後期宋徽宗,一系列重大決策性的失誤,北宋不會國破家亡,北宋是一個很獨特的時期,歷史名臣輩出,文學成就巨大,先後出現過寇準、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等優秀的文官群體,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富足,百姓也是衣食無憂。這些道德模範的夫子門生,遵循著大宋祖訓,時刻以天下為己任,可以說北宋成就了這些青史留名的文官,這些文官也悉心呵護著大宋的江山。

北宋文臣亂掐架,好局變死局,放眼望去,只有皇帝最無辜

可能以上這些歷史名臣,大家都耳熟能詳,但大家還可以說出夏竦、韓琦、文彥博、富弼、包拯等更多的名人,這就說明了北宋文化的繁榮,士大夫情節根深蒂固,造就瞭如此多的人才湧現,但眾多治世能臣中,能夠把勁兒用到一處嗎?

答案顯而易見,如果這些歷史名臣能夠團結一致,北宋後期就不會有黨爭之亂,慶曆新政開始,圍繞在范仲淹等人的爭議便一直不斷,最後範相公黯然下野,新政也半路夭折,這正是文官系統為政紛爭的表現,反對者沒有大奸大惡之輩,也可以說大多都是道德君子,但不同的理念讓紛爭四起。

北宋文臣亂掐架,好局變死局,放眼望去,只有皇帝最無辜

再到後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新黨舊黨也是因為理念的不合,互相掐架,當王安石回家鬱悶的時候,當初的老友司馬光依然不依不饒。這樣的爭端讓文官系統各自為政,到後來輪番執政,又互相使絆子,新黨舊黨輪番登場後,北宋也走到了盡頭。

我們惋惜北宋的時候,也會氣憤文官集團的不堪,但也有更多的矛頭指向了皇帝官家,這個幾乎沒有昏君的朝代,皇帝的地位一直是安穩無憂的,北宋直到末期,也沒有幾次叛亂的形成,這是得益於皇帝一直扮演著親民勤政的形象。

北宋文臣亂掐架,好局變死局,放眼望去,只有皇帝最無辜

說實話,北宋的皇帝穿著樸實,與一般官員無異,宮閨樓宇也是低矮成群,開封的皇宮更像是一個大衙門,絲毫沒有富麗堂皇的氣派,但這個揹負仁義道德的群體,卻在處理政務的問題上缺少了鐵血的一面,北宋一朝,很少發生處死文官的決定,考取了功名的文官,基本上就得到了一塊免死金牌,這無疑滋養了文官集團的脾氣,一言不合便會當場反駁,直到理念不同後的相互拆臺,這正是北宋為禍的根源,也許有人說北宋皇帝很無辜,沒有昏庸之君卻丟掉了江山,可他畢竟是帝國最後的決策者,最後的結局,就應該他來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