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國際大獎獲得者學術成就解讀

地球科学国际大奖获得者学术成就解读

為了彌補諾貝爾獎涵蓋自然科學領域的不足,由Crafoord夫婦捐款、瑞典皇家科學院管理的Crafoord獎自1980年開始運行。

Crafoord獎授予在天文學和數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主要是生態學)和多發性關節炎(捐款人Holger Crafoord本人晚年得此病)領域取得重大研究進展的科學家,每個學科輪流授獎,每次授獎1-3人。Crafoord獎的評選程序和授獎方式、甚至獎金數量等都與諾貝爾獎類似,被認為是地球科學領域重要的國際大獎。

2014年度Crafoord獎被授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Peter Molnar教授,以表彰他對大陸碰撞、高原生長和氣候演化研究的開創性貢獻。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5年第6期“地球科學前沿論壇”發表了南京大學鹿化煜教授等人的論文,對Peter Molnar教授的學術成就進行了深入解讀。

我們現處的地球環境,是最近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高原和高山生長、季風氣候演化、沙漠形成變遷、以及厄爾尼諾發生、地震、火山噴發等,受到地球構造活動和大氣-海洋環流控制。地球構造活動規律是什麼?哪些因素影響大氣-海洋環流形式?準確回答這些問題,對於認識地球環境特點、減災防災和資源利用等很有意義。這些都是地球系統科學的前沿領域,Peter Molnar教授一直從事相關的研究。

PeterMolnar教授及其合作者最早發現了青藏高原大型走滑斷層和亞洲內部的非剛性變形,提出了印度-歐亞大陸碰撞控制亞洲構造格架的新認識。他們還解釋了構造變形的空間分佈和動力來源,揭示了岩石圈增厚和大陸逃逸共同存在的事實。Molnar 教授認為,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俯衝到亞洲地幔並對流剝離是喜馬拉雅-青藏高原生長的動力機制;青藏高原在15~10 Ma已經達到了最大高度並開始垮塌和向外生長。印尼地區的海峽關閉使洋流改變、進而產生了非洲乾旱氣候等。最近他提出,由於赤道太平洋西部陸地生長,改變了下墊麵條件和大氣環流,從而促使高緯地區冰川發育。這些研究工作促進了對地球環境演變的認識。

Molnar教授認為,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地球科學家,必須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要對本領域的研究論文尤其是經典文獻有深入全面的瞭解,要提出重要的科學問題和發現好的解決辦法,要與高水平科學家有很好的合作。他還認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在項目的大小和經費的多少,好的論文不是看發表在哪裡或者其影響因子是多少,主要是看其科學意義,加強數據共享是地球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等。

他的這些建議和意見對於地球系統科學工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外, Molnar教授科研訓練紮實、科學視野寬廣、選擇最重要的科學問題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特點等,也是他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原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