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註定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所在

在世界版圖的東方,中國大陸海岸線的最西南端,有一座邊境口岸城市——廣西防城港東興市。

<strong>這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建於梁大同(公元535)年,距今已有 1500 年的歷史。眾多的古村、古鎮、古碑、古寺散佈其中,見證其古老的歷史;同時,這也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從 1996 年國務院批准設市至今,也才 22 年的光景,故而東興也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既沿邊又沿海的邊境口岸城市。


東興,註定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所在

新華社記者 周華攝

一條北侖河,哺育了中越東興—芒街兩國雙城日益富裕的生活,訴說了不盡的悠悠往事。兩座城,成全了一段段跨國的姻緣,也成就了一個個跨國上班族的小小夢想。

<strong>東興,註定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所在。

<strong>一條河連起兩座城

北侖河是東興市“沿邊、沿海”的最直接相關元素。這條中越界河,發源於廣西十萬大山深處,全長 100 多公里,在東興市注入北部灣海域。河道最寬處百餘米,最狹處僅一二十米,最深處有五六米、最淺處不足一米。枯水季節,人甚至可以趟著水過河。

北侖河作為中越兩國的界河,界河段長 60 公里。河兩岸隨處可見的小碼頭,多是民間自然形成。豐水期的河面上,不時可見鐵殼船穿行,這種略顯簡陋的船曾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兩國邊民往來最為常見的交通運輸工具。站在岸邊,看兩岸那線條優美的群峰以及蔥蔥郁郁的原始叢林與清澈的河水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讓人心曠神怡的神秘邊境風景畫。

東興,註定是一個充滿故事的所在

新華社記者 周華攝

靜靜流淌的北侖河水,共同哺育了東興—芒街這兩座邊城。而橫跨北侖河的<strong>中越友誼大橋更是聯通這兩座城市的紐帶,也記載著中越兩國的歷史滄桑。

>> 1900 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人在北侖河修建起一座橋;

>> 1958 年,中國在北侖河修建起水泥橋;

>> 1979 年 2 月,中越關係陷入緊張時期,大橋被炸斷;

>> 中越關係正常化後,北侖河大橋再次修建,並於 1994 年 4 月 17 日恢復通車。

<strong>大橋中間有一條斑馬線,是中越大橋管理線,“跨一步而出國”在這裡成為現實。

<strong>中越友誼大橋是兩國關係發展的象徵和縮影。老一輩東興人曾留下名言:橋通則興。

如今,這條大橋的兩側,每天上演著最平常的邊境日常:在大橋一側的東興口岸,滿載商品貨物的大卡車、推著推車或肩扛貨物的邊民、絡繹不絕通過口岸進行跨國遊的遊客匆匆而過……

在北侖河岸邊的街市上,挑著擔子的越南婦女,以及戴著越南英雄帽的越南男人,兜售著獨具越南特色乃至東南亞特色的小商品。他們中文、越南語流利地切換著,無不在提醒著人們,這裡是中越的邊城,兩國人民在日復一日的你來我往中,彼此影響著、交織著。

悠悠北侖河水向東奔流到海,在入海口處,有一個叫做竹山村的村子,因盛產竹子而得名。竹山村是中國最西南海陸交匯處,地處中國邊境陸地線始端,海岸線終端。

在竹山港的避風塘附近,生長著連片的紅樹林,聽當地人說,這片紅樹林與對面芒街茶古海灘的紅樹林是相連的,它們繁密的根莖交織在一起,彷彿這兩座隔河相望的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彼此分離,卻又彼此相通。

<strong>北侖河還記載了悠悠的歷史往事。

1890 年 4 月(清光緒十六年三月),清廷派李受彤與法國代表拉巴第簽訂《廣東越南第一圖界約》,定以沿江沿海為界,由竹山沿北侖河直上至峒中,河之東北方為中國國界,河之西南方系越南國界,兩方各立界碑。

防城港市轄區內中越邊界線上,以立於北侖河出海口竹山村的界碑為 1 號界碑,溯北侖河而上,至峒中北崗隘,共豎立著33塊這樣的花崗石界碑,東興市內共有8塊。

2008 年,中越兩國如期完成了中越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中越陸地邊界上的舊界碑已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目前只保留竹山一號界碑和東興口岸的五號界碑。

<strong>歷史遠去,這條河的故事,仍舊像河兩岸人民日常生活一樣,日復一日地繼續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