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人生四十不學藝”這句話?

Alywax387382


其實我們這裡有句俗語說“人過三十不學藝“。我在二十多年前就寫過一篇散文《人過三十再學藝》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現在我五十多歲奔六十了,剛好剛剛寫了一篇文章《人到六十還學藝》,發在這裡,算我回答了這個問題。

人到六十還學藝

李存章

記得十多年前,應朋友之邀同去拜訪書法界前輩,老書法家牛林根先生,每個人均向其索求了一幅墨寶。閒談間,老人家說起了我曾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篇散文,題目是《人過三十再學藝》。牛老說,他讀我那篇文章深為感動,很受啟發,鼓勵他年將七十,仍在學藝,他希望我把這篇文章作下去,人過五十,人過六十,人過七十,仍要學藝。這不,他人將近七十了,還在學剪紙,剪百樣紅喜字,村裡誰家有紅喜事,都來請他剪紅喜字,古稀老人啦,還是個有用之人。

是呀,牛老的百樣紅喜字在當地小有名氣,其剪紙技藝還上了中央電視臺的專題節目。可惜牛老不幸當年因病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良師益友。

不過牛老的囑託我沒有忘記,人過六十,人過七十,人過八十,乃至人過九十,也要堅持學習,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作個有用之人,永遠為人民為社會服務。

我二十多年前寫的那篇散文《人過三十再學藝》,就是針對一句俗語“人過三十不學藝“反其道而作之的,文章的內容就是寫我人過三十了開始學寫毛筆字。

學練毛筆字,起初真得沒有半點想當書法家的意思,真正目的就是每年春節回老家能為父老鄉新寫一幅漂亮春聯,誰成想,堅持練毛筆字二十多年近三十年了,還真練成了書法家。儘管這書法家的稱號有點自封自賞的味道,但向我求字者絡繹不絕,也算有那麼一點自鳴得意的資格。

能寫毛筆字了,總覺得還缺少什麼。缺少什麼呢?哦,裝裱!

會寫毛筆字,親朋好友時不時來索求墨寶,字寫好了,還得送去書畫裝裱店去裝裱,何不自己書寫自己裝裱呢?於是去年的今天做出了一個讓家人吃驚且極力反對的決定,買臺裝裱機學習書畫裝裱!

說到做到,於是起程到石家莊一字裝裱機制售公司,學習了兩天,買回一臺全自動裝裱機。

兩天的學習,師傅只教會了基本程序,至於技藝的掌握,技巧的熟練,只能在長期的實踐中磨練而得。

開始,只做自己的活,裝裱自已的書法作品,裝裱壞了不用包賠。隨後,只裝裱熟悉的朋友的書畫作品,毀壞了讓朋友重寫,朋友不會怪罪。

所謂熟能生巧,一點沒錯!功夫不負有心人,真得沒錯!整整一年過去了,我可負責任地自豪地毫不誇口地說,我已經晉級擠身一流的裝裱師!

去年的今天,買了臺書畫裝裱機,我既學會了一門新手藝,還給我提供了《人到六十還學藝》文章素材。

這篇文章我要堅持寫下去,寫到一百歲!











李存章藝術園


大聖人孔子(551年——479年)某次在教導學生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既是他對自己前半生的總結,又是對自己後半生生活狀態的一種期望和要求,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後來,這句話收錄在《論語·為政》裡,成為儒家學說裡流傳極為廣泛的一句名言。

可見,古人發表言論,完全是基於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自我的生命認知,來表達個人的真實看法,其實跟現代人一樣,生命週期的長短會深刻影響到一個人思想格局的大小。

“人生四十不學藝”同樣也是從古人口中說出來的,代表了古人的普遍看法,如果放到現在來看,這句話就要打上很大的問號了。

這裡的“藝”,是指一種“手藝”或“技藝”,意思是說,

人活到40歲時,都一大把年紀了,學習技藝已經沒有多少實際用處了。為什麼這樣說,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古人基本上在15左右就已經結婚生子,許多人到40歲時已經兒孫滿堂,該安定下來享受天倫之樂。並且,古人到這個年齡,已經算是老齡人口,命不久矣,對世事人生都基本上已經看透,可以說是到了無慾無求的年齡段,若去花時間和精力學習那些手藝,已經沒有了用武之地,誰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天,因此,沒有必要瞎折騰自己。

其二,人活到40歲時,身體各個器官開始老化,記憶力衰退,精力不濟,幹什麼事往往力不從心,比起那些20多歲生龍活虎的小夥子,身體硬件條件要差出許多。不要說古人會這樣,即使現代人,到這個年齡段,同樣會面臨這個困擾。

到這個年紀若再去學習,往往如同臨時抱佛腳,既受罪又不實用。

但以現代人的各項條件來看,完全可以不必理會“人生四十不學藝”這個古訓,它必定是古人在特定環境下的思想認識,有很大侷限性,現代人更應該遵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箴言,因為現代人的壽命遠遠超出了古人,生活條件遠遠優於古人,需要追求的東西又那麼多,知識更新頻率又那麼快,若不主動去學習,長時間原地踏步,只有落得被社會淘汰的下場。


鴻鵠迎罡


這句話的原話是“年過三十不讀書,年過四十不學藝”。

因為這句話是古人的話,我們分析它的時候,就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背景。


首先古代人的壽命沒有現代人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


古代人要求三十歲就要成家立業,有自己的事業。四十歲就要通曉事理,對人生社會不能還在迷茫。五十歲大概就知道此生能到達什麼成就,六十歲就該享受兒孫繞膝之樂而不該再與世有爭,而活到七十歲的人非常稀少。


所以在古代,三十歲之前就必須多讀書,多學習,要去挖掘自己的潛力,為以後不管為人還是做事打下基礎。


因為學習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人到了三十歲後,成家立業會耗費精力,那時候再來學習的話精力沒有年輕時候旺盛。


對於“四十不學藝”,這裡的“藝”指的是手藝、技藝,而不是今天說的藝術。而古代拜師學藝是要三叩九拜的,你到了四十歲哪兒還有臉面去跟別人三叩九拜?就算你拉的下臉,別人師傅也會覺得難為情。


所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才會有這樣的觀點。而在現代,這句話完全不適用了,我們提倡終身學習,終生成長。不管什麼年齡,你只要想學,你都可以去學。


一休囈語


這是一句屁話。

錢鍾書先生的愛人楊絳女士,為了翻譯好《堂吉訶德》,在她48歲的時候才開始學習西班牙語。街上中學輟學,以前扛活的某位大哥,在他37歲的時候學習製作糕點,糕點鋪開得很好。楊絳如認定了“人過四十不學藝”這句話,她就無法翻譯出《堂吉訶德》。那大哥如果也認同這句話,他到現在還在搬磚。你不要以為打糕點和搬磚一樣都是幹苦力,你自己去工地上去幹幾天就知道了。再說,工地上也分大小工,小工就是啥都不會的,焊工因為有技術,每天工資都是小工的兩倍。

下面我們研究這句話,這句話,原先的版本不是“人過四十不學藝”,說的是“人過三十不學藝”。以前的人六七十就去世,現在人熬到個七八十,所以這句話也算是“與時俱進”,臨場現改。說人到了中年,成家立業了,家裡老婆孩子一大堆,在外還得操持賺錢,手腳和頭腦也都不靈便了,哪裡來什麼時間和心態去學藝呢?因此,三四十還專注於提高自己的人,是極少的。很多人也就認同這句話。

但是,錯的就是錯的。

古人有言:人過中年不學藝。古人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讀過《三字經》的都該知道,《三字經》裡頭有句話是“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家裡雖然窮,但一定不要放棄學習,砍柴揹著柴火回家時可以看書,這是曾經貧窮後來騰達的朱買臣。牛角掛書的是李密,放牛的時候不忘讀書。故而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說“人過中年不學藝”的,和“朝聞道,夕死可矣”“何不秉燭乎”的,是兩類人。一類是早早放棄人生的,或是藉口,或是真的無奈;一類是不肯放棄的,不找藉口,奮勇前行。

現代多數人的通病:想一小時學成個大學者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我沉不下心去了,我沒那個心態了。不是的,生活雖然是很有壓力的,但你總能抽出空來玩遊戲、扯淡,證明時間還是有的。有時候玩久了,覺得不行,必須要學點東西,否則人生太過荒蕪,就捧起書看。然而看了一小會兒,就懊惱了:看不進去。

為什麼?

因為你想一小時成為著名學者,三天內精通一門學科。

可能嗎?

你當自己是神仙呢?是人都知道一小時只能學一小時的內容,只能學會一兩樣技巧,你怎麼就想著要吞下一整本技術書籍呢?明知道一頁紙需要用幾分鐘去消化,卻偏要一目十行。如此,便會愈發焦慮,焦慮的後果就是什麼都看不進去。原本想一小時學成學者來著,結果一個字都沒學進去。

記住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古人曾雲:人過四十不學藝,坐吃等死度餘年;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學藝。

不過那都是老黃曆了,君不見網上報道六旬參高考麼?在現代化日新月異的當今,在現階段勞動力過剩的時段,多一門技藝就多一份工作機遇,活到老學到老,何況四十正當年,學習吧,不晚!

我父親四十後學的車也學了其他手藝,在當時多虧學了手藝,才能改善家境。老丈人四十後學人玩奇石,也玩出了些門道。人在每個年齡都有不同的興趣,活到老學到老有助體會人生的樂趣!




聽雨小道士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古代,當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應當成家立業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就應當對人生有個正確的認識了,而不能再像三歲小孩子一樣,什麼事情都不懂了……因為一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那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呀!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中國古代,由於生產力和生產水平的極度落後,人們的壽命普遍來說,並不是很高的,因此,通過勞動人民的經驗總結,他們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也可以說是發出了這樣的人生喟嘆。

並且,他們還由此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年過三十不讀書,年過四十不學藝"。所強調的無非是要我們抓緊時間,把我們該做的事情提前做好,提前做完。這是這一向話的積極的,正確的一面。

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它所帶來釣負面影響,也就是它不應有的悲觀情緒。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就會產生這樣一種消極的態度,那麼,流傳千古的"千志不在年高,無謀空長百歲″的人生警句,又怎麼還立得住腳呢?所以說,我們應當辯證的理解,學習,借鑑這樣的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的警言警句,吸取其精華,剔出其糟粕。這才是我們應當具有的人生態度!


用戶公序良俗


人過四十不學藝,這在古代來講是有一定道理,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首先從生理壽命角度上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年過四十已近暮年,人的記憶力開始衰退,學習能力開始下降,已經不適合學藝了;

其次從學藝的方式和學習的方法上講,古代學藝大多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傳授,人過四十再進學堂不易,再拜師就更難了;

第三,古時人過四十多數已兒孫滿堂(十二三歲就結婚了),這時再學藝,一家人生活就成問題了,除非是大戶人家;

第四,人過四十不學藝也不是絕對的,也有例外,如范進中舉,姜子牙拜相,楊露禪偷拳,等等;

最後,我認為人過四十不學藝,還有一句是人到三十不讀書,這裡也有警示鞭策之義,教育人們要從小勤學苦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這個道理。


延安檢察人


一般而言,這個年齡已是上有老下有小,處於事業的創造期。家庭事業要相當的精力料理,怎有學藝的可能?反之,四十歲學藝在接受能力,身體因素等也不適宜。這是本人的愚見,謝謝!


xks19692052


哈哈!快四十了😝😝😝😂😂


X江河


在古代,人過四十就得考慮死亡了,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古來稀,生死事大,所以四十歲再來學藝已經太遲了,雖然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英雄遲暮壯心不已,但人生已到了強弩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