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當年,農村土地在集體經營的時候,每年生產隊都有出民工的任務。

出民工任務主要是參與由上級組織的修建某個大型工程,或者完成重要急難搶險任務。例如,修公路,防汛修大壩,修橋等。這些大型工程需要大量勞動力,全縣或者全公社要組織勞動力集體去完成。任務由公社分配到大隊,大隊再分配到小隊,按照上級給的任務量或者人數,小隊安排人參加,由生產隊給記公分,也有上級部門直接給發工資的,但是極少。

生產隊一般都是由隊長派基幹民兵去,基幹民兵都是沒有結婚的十八九歲的小青年,無牽無掛,生龍活虎的一個人。這些小青年也非常願意去出民工,出民工可以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開眼,不但長知識,又可以結交一些新朋友。除此之外,出民工還可以給家庭節約口糧,出民工是集體伙食,由生產隊給拿糧食,菜豆等,吃的也比在家強。所以,聽說大隊有了出民工的任務,小青年就爭先恐後要求去,隊長有時候不好平衡,就一批一批輪班去。

一個村出民工都是由大隊民兵連長帶隊,一個村子為一個民兵連。當時出民工都是住在當地老百姓家,當地的老百姓非常友好,非常友好,有的人家三間房給民工騰出來一間半,南北炕騰出來北炕給民工住。出民工的人自帶行李,自辦伙食。民工和當地的農戶處的非常好,園子裡菜隨便摘,窗戶下的醬缸裡的大醬隨便舀,同一家人一樣。有很多小夥子,出趟民工臨走還把當地的大姑娘領回來,做了媳婦。

散文:出民工

我回鄉參加生產隊勞動的那年夏天,就出過一次民工。當年,防汛部門預測秋天松花江將要發生大洪水,沿線的江堤要加高加厚。全縣分段包乾在指定的時間裡完成任務。

我家離需要搶修江堤的地方有50多公里,全村八個生產隊,每個生產隊出兩個人,共計二十多人,乘坐馬拉的膠皮車前往,鄉村的砂石路坑坑包包的,早上出發,晚上才到住的小屯子。

這次民工的任務是從江堤下面取土,用土籃把土運到江堤上。挑土籃可是力氣活,對於我這個學生出身的人來說,幹這個活是非常吃力的。第一天,好歹堅持下來了,回到住地摸摸肩頭,火辣辣地疼,腫得老高,腰也伸不直。相反,跟我年紀差不多一直在生產隊幹活小夥伴們,一點沒有疲勞的樣子,照樣打打鬧鬧,說天談地,照樣走四五里地去看露天電影,幹這個活跟玩一樣輕鬆愉快。

作為一個農民沒有辦法,勞動是唯一養家餬口和生存的手段,經過一個晚上的折磨,第二天又繼續去參加修堤挑土籃勞動。意志是逼出來的,力量的鍛煉出來的,半個月的出民工,我們園滿完成了修堤的任務,當我們返鄉的時候,望著那長高的大壩,心裡有一種喜悅感:今年,壩外的莊稼一定會豐收的。

現在,我在路上看見在城市裡日月奔忙的農民工,就想起來我自己。當年的我就是現在的農民工。我們當年是為社會主義大廈添磚加瓦,今天,新一代的農民工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貢獻力量,過去的民工和現在的農民工一樣光榮。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散文:出民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